《最美的中國》評獎活動揭曉,本刊對獲獎大師進行了逐一采訪。這是一次面對經典之作的重新審視,大師們的思考與總結或許能帶給我們啟示,或許能照亮工藝之美的求索路。
《中華手工》:成就經典之作,需要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王習三:我覺得成就經典,需要深厚的藝術底蘊和豐富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爆發(fā)出閃光點。所謂綜合素質,不光指藝術知識,還包括科技知識等。只有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充電,也就是要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
陳仁海:我認為成就經典之作,需要兩個方面:就作者本身來講,需要具有高超的藝術造詣與扎實的基本功底,這是根本,但僅僅這些還不夠,還需要作者具有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思維;就作品來講,需要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能夠引領時代潮流。
我的建議是科學地看待藝術的發(fā)展,好的作品更需要好的推廣。如何推廣才是成就經典的另一根本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傅健:首先要從心底熱愛這門藝術,所謂“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其次要有扎實的手工技藝;同時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學習百家之長;最后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要有新意,要體現出時代的思想,把工藝水平提升到藝術的水準上。
于雪濤:成就經典的藝術作品,需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和一定的藝術見解,需要有不斷創(chuàng)新和再提高的創(chuàng)作激情。
何福禮:一件經典的作品需要好的創(chuàng)意,更需要精美的工藝與其相結合。而工藝需年輕一代來傳承,我非常歡迎現在高素質高學歷的人才參與我們的手工藝,他們悟性高,有沖勁,能更多地融入現代的思想和觀念,學起來也特別快,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應天齊:在這個信息多元的社會,成就經典必須耐得住寂寞。只有抵擋住誘惑,以修煉的心境去創(chuàng)作,才能成就藝術上的經典。同時外界的信息很重要,不然經典就是過時的經典,最好的作品一定是與時代息息相關的。
蔡水況:成就經典之作實際上就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像火山爆發(fā)一樣的能量釋放過程,它是在技藝技巧和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積累到一定程度的一種升華,是在一種無我的良好心態(tài)下創(chuàng)作靈感與完美技巧交織下產生的結晶。
我的建議是,恒心和毅力必不可少,厚實的功底與創(chuàng)作靈感相輔相成,在時間的磨練中成就佳作。
文乾剛:漆作品耗時很長,一件體量較大的作品往往要用一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個高水平的雕刻技師,需要十多年的磨煉才能擔當重任,唯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就經典。
吳嵐城(恩達夏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深沉的文化感的作品才稱得上經典。
黃賣九:堅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止步的學習、開闊豁達的心境以及扎實渾厚的基本功,是成就經典的基本,是我眼里的“人和”。而天時、地利、人和與上天眷顧,是所有經典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經典之作可遇不可求的原由。
徐劍光(千玉琉璃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造一款作品,用什么樣的材料、什么樣的工藝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需要的,是一顆尋找美的心。這顆追求美好的心,帶著我們,一路披荊斬棘,變不可能為可能,創(chuàng)作出一件又一件感動人心的作品。能讓站立在我們作品前的每一位觀眾,都能產生一種情感共鳴,這才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