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選
近幾年來,DV新聞以其獨具魅力的平民化視角,使“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具體化,日益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歡迎,并逐漸得到專家、電視從業(yè)者的認可。但是,DV新聞在打破原有新聞報道模式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
DV新聞不是有聞必錄,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成為DV新聞。DV新聞以平民化的視角,原汁原味地記錄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各類事情,能夠較好地反映社情民意。表達民眾的情感和心聲,使普通老百姓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體現出社會的進步和應有的“人文關懷”。但由于DV通訊員來自民間,大多沒有經過正規(guī)培訓,缺乏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往往把手中的DV當作一個有聞必錄的復制器,從而導致DV新聞的庸俗化、市井化和媚俗化。具體表現在:無論是街頭車禍、爭吵打斗、鄰里糾紛還是家長里短,都有聞必錄,甚至把罵大街打架等粗野的行為展示給觀眾,而節(jié)目主持人仿佛一個帶領著觀眾去看熱鬧的人。時不時還來幾句諷刺的點評,這在DV新聞中時常見到。如果說這類新聞有價值的話,在于它揭示了社會不文明的一面,讓這些不文明的行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如果經常這樣報道,勢必會造成DV新聞媚俗化、市井化,缺乏新聞的社會化功能。DV新聞應立足于關注民生的角度,關注老百姓的生活,解決老百姓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有積極意義的資訊,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真正架起群眾和政府之間的橋梁。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民主化進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DV都能成為DV新聞。
DV新聞不應該總是拿弱勢群體開涮,而應突出正確的輿論導向和人文關懷。拿弱勢群體開涮,以達到媚俗、獵奇的效果,這在DV新聞中屢見不鮮。譬如:《DV漯河》中有一篇報道《阿彪的快樂生活》,講述的是并不會擦皮鞋的智障人阿彪,舉著一個“美女擦鞋免費”的牌子,穿行于大街小巷。供人取樂,而DV通訊員的采訪明顯帶有引導性,以此博取圍觀群眾和電視觀眾一笑。試想,平時不會擦皮鞋而在街上閑逛的阿彪。怎么忽然擦起皮鞋來了?報道中一直沒有阿彪擦皮鞋掙錢的鏡頭,只是成為供人取樂的工具,又何談“快樂生活”?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美女擦鞋免費”的牌子又是何人所為?顯而易見,這樣的新聞帶有功利主義和策劃性,是在拿弱勢群體開涮。這樣的新聞缺乏對弱勢群體的最起碼的關懷與尊重。喪失了民生新聞應有的“人文關懷”的本性。因此,DV新聞在強調娛樂性的同時,也應注意新聞的其他社會性功能。體現出“眾生平等”的“人文關懷”。
同情心不能太多、太濫,要注意社會效果和正確引導?!皾醴鲐殹笔侵腥A民族的美德,“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每一個有正義感和良知的記者必備的素質。DV通訊員在用手中的DV和良知濟弱扶貧本無可厚非。但同情心太多、太濫。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也容易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譬如:《DV漯河》曾有過《街頭跪地賣孫救兒》的報道,講述的是一個農民,因兒子出車禍,肇事司機逃逸,花盡了家中所有的積蓄,仍無力救治躺在病床上的兒子,農民跪在街頭。面前放著賣孫兒救兒子的求助信。DV通訊員不僅采訪了跪在街頭的農民、圍觀的群眾,還采訪了病床上的受傷者以及主治醫(yī)師??吹贸鯠V通訊員很敬業(yè),也很富有同情心,但透過新聞,我們不難看出,賣孫的農民是在用不正當的手段,博取人們的同情心,在向人化緣。新聞中始終沒有報道民政部門的出面,這難免讓人產生一種疑問:我們的政府哪里去了?新聞結尾只是呼吁人們伸出援助之手。而沒有譴責肇事逃逸的司機以及發(fā)動目擊群眾向公安部門積極提供破案線索。因此,DV通訊員在報道此類事件時,同情心不能太多、太濫,要注意社會效果,要加以正確引導,盡量多報道那些帶有典型性而又能夠解決的問題。
DV新聞主持人點評時不能隔靴撓癢,避重就輕,點評不到位。DV新聞的主持人通常是以輕松、幽默的面孔出現的,無形中拉近了新聞與觀眾的距離,也成為DV新聞平民化的特征之一。但在DV新聞中,經常會出現主持人在調侃、評議時,出現避重就輕、點評不到位現象。譬如:《DV漯河》中有一篇《撞了人豈可一跑了之》的報道,可以說,新聞標題立場鮮明,一針見血,但在新聞結尾主持人點評時。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撞了人就跑,且不說這位司機道德不道德,在這里我想問一問這位司機,你的良心哪里去了?”顯然,司機肇事逃逸已經觸犯了法律。而主持人卻拿道德和良心說事,有避重就輕的嫌疑。還有一篇《群羊“修剪”綠化帶》的報道,講述的是一位老漢趕著一群羊,在107國道上讓羊啃綠化帶的事件。標題很好,拍攝采訪得也很到位。但主持人在結尾點評時卻說:“在這里放羊。不僅對自己不安全,還破壞了綠化。”顯然犯了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錯誤,而應該說“在這里放羊,不僅破壞了綠化,還對自己不安全”,這樣的點評出于人文關懷。讓被批評對象更容易接受,從而達到批評教育的目的。
此外,DV新聞中還要注意肖像權、隱私權等問題,尤其對婦女、未成年兒童、殘疾人的報道方面,要盡量打上馬賽克;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不可人為地制造新聞;還要堅持正面報道和慎重批評的原則,在權威部門未作出公正裁決之前,不要妄下斷語、隨意定性。避免帶來不必要的新聞官司和麻煩。
綜上所述,DV新聞只有真正領會“三貼近”的報道原則,注意上述的一些問題,把握好正確的新聞導向,真正做到“人文關懷”,才能走出“庸俗化”、“市民化”和“媚俗化”的誤區(qū)。向著健康、有序、正確的方面發(fā)展,為維護社會安全、追求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