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壯華
摘要:新聞侵權涉及新聞自由權和公民個體利益在新聞活動中的沖突和對抗,產生于公民權的新聞自由權在為公民行使知情權和社會監(jiān)督權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侵害到受害人的隱私權、名譽權和財產權。新聞侵權的判定由于普通公民和公眾人物而有所不同,在是否構成新聞侵權的事實認定、證明責任分配、證明標準方面都存在差異,要減少和及時消化新聞侵權糾紛,解決問題的方法選擇至關重要。
關鍵詞:新聞侵權事實認定證明責任方法選擇
一、新聞侵權及其構成要件
新聞侵權的構成要件。所謂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單位或個人利用各種新聞傳播工具。以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的形式向公眾傳播有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不當?shù)幕蚍山沟膬热?,從而破壞了他們的社會聲譽。降低其社會評價的違法行為。新聞侵權,具備一般侵權的特征,即存在侵權行為、損害結果、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有過錯。但新聞侵權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侵權,其構成有以下的法律要件:
1、主體方面。新聞侵權的主體是新聞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和相關的單位與個人,是他們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發(fā)生的侵犯他人人格權的行為,非新聞傳播過程中發(fā)生的侵權不屬于新聞侵權。
2、客體方面。新聞傳播活動侵害的主要對象是人格權。它不會直接發(fā)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卻借助于新聞媒體的公開傳播來導致對他人人格權的損害。
3、客觀方面。新聞傳播行為侵犯他人人格權,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由于新聞侵權所引起的損害后果不同,因果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不相同。新聞侵權與人格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一般表現(xiàn)為間接因果關系。因為人格的損害與侵害行為之間存在社會評價這一中介,即通過新聞降低他人的社會評價構成新聞侵權。新聞侵權與精神痛苦間的因果關系,表現(xiàn)為必然的因果關系。但社會評價有可能使這種痛苦的感受加劇。新聞侵權與財產損失之間則表現(xiàn)為間接的因果關系。
4、主觀方面。新聞行為人主觀有過錯。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侵權是指行為人預見到某一新聞作品或其文章在發(fā)表以后會給他人人格造成損害,但仍希望或放任此結果的發(fā)生。過失侵權是指行為人對某一新聞報道的發(fā)表會給他人造成損害。應該預見而沒有預見,或雖然已經預見卻輕信此種結果可以避免。
新聞侵權的裁判依據。根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以下簡稱《解答》)的第八條規(guī)定:“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為侵害他人名譽權。”該《解答》第八條還規(guī)定:“文章反映的問題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該《解答》就構成新聞侵權的標準確定為兩個:1、“基本內容失實”:2、“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對“基本內容失實”這一點,不同的法官有權作不同的解釋。許多情況下法官把這一要件理解成“只要與事實有出入就是內容失實”:關于何種“侮辱性”言論可以作為法律意義上的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實踐中存在很大爭論。
二、新聞侵權事實的證明責任及證明標準
新聞侵權事實。新聞侵權的事實是指,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因新聞行為人主觀過錯發(fā)生的,造成受害人人格權損害(包括精神痛苦、財產損失)的事實。如新聞作品具有違法性(例如批評性報道的基本內容失實),新聞行為構成侵權,其損害信息將會在社會上迅速蔓延,加上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勢必會大大降低受害人的社會評價及信譽,就可能產生或感受到極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社會壓力,其表現(xiàn)為悲傷、怨恨、憂慮、氣憤和失望等心理現(xiàn)象。如果是法人的名譽等遭受損害,就可能導致產品滯銷、客戶減少。從而遭受一定的財產損失等。
新聞侵權的證明責任分配。在媒體法學中,基本的共識之一是:當公眾人物(包括行政官員)以名譽侵權起訴媒體時,言論權應先于公眾人物的名譽權:當一般公民以名譽侵權起訴媒體時,媒體的言論權應后于公民的名譽權。因此在確定證明責任及其分配時。會有很大區(qū)別。有學者建議對證明責任和證明標準進行調整。第一。當被報道的對象是普通公民或者報道的內容屬于私事時,只要原告能證明媒體言論失實,法官即可使用“過錯推定”和“損害推定”的原則。只要被告媒體不能舉證推翻這些推定假設。就可以判媒體有侵權責任。從而體現(xiàn)“舉證責任在辮方”的思想,以更好地保護一般公民的名譽權。第二。如果被報道的對象是公眾人物或者報道的內容涉及公眾利益,即使原告能證明媒體言論失實,法官也不能運用“過錯推定”和“損害推定”,相反。法官應該運用“無過錯推定”和“無損害推定”。原告必須針對言論失實、過錯、實際損害進行舉證,也就是舉證責任全在原告方。在過錯要件上,應當以“故意行害”作為判決的主要依據,而對于一般過失應該寬容。有的學者提出。新聞侵權不能簡單地適用民法進行調整,應將新聞侵權訴訟中過錯及虛假性證明責任分配給原告。以減輕媒體的舉證責任。以實現(xiàn)對權利的平等保護。
有人認為這是涉及言論侵權的問題。因為它不單是民法上的問題,還是一個憲法問題,在民法的適用過程中更應體現(xiàn)憲法精神,在憲法原則的指導下適用民法規(guī)則。因此。將新聞侵權訴訟中過錯及虛假性證明責任分配給原告??梢员苊庾C明責任分配不公平,實現(xiàn)對權利的平等保護。在這里是憲法保護的最基本權利的確定和多種權利之間沖突的平衡問題。1、憲法和法律保護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權利是公民的民事權利。產生于公民權新聞自由權不應與其產生的權利發(fā)生根本性沖突。至多是在特殊情況下會發(fā)生阻卻因素:2、應當解決的問題是哪些因素會發(fā)生阻卻情況,而不是所有情況都一樣;3、新聞報道了無法證實的消息,將證明責任推給被報道方是極其不合理的。除非有高層次和更充分的理由,且限制在極小范圍內,否則,這種不加限制的新聞自由權??梢圆粚o法證實的報道承擔責任,那么這種權利極易被濫用而侵犯所有人的合法權益。
新聞侵權的證明標準。新聞侵權的證明標準,是指新聞報道的事實與真實情況是否相符的判斷依據,即新聞報道的事實與真實情況相符的程度,是劃分負有證明責任一方是否免除敗訴風險的標準。新聞報道對事實真實性的要求不可能達到訴訟中真實的標準,媒體對真實性的證明也很難達到訴訟證據的要求。盡管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但是新聞報道有及時性的特點,時效性強,而且新聞采訪調查的手段不同于司法中的偵查,難以做到細節(jié)的精確。只要所報道的事實基本準確,也就是說決定事物性質的事件是準確的,就達到了可以報道的標準。要求輿論監(jiān)督做到沒有任何出人,不出任何差錯,也就不需要憲法保護言論自由。所以,在訴訟中要媒體充分證明報道的真實性,有時是很困難
的。當某一待證事實存在與否無法證明時,只能根據證明責任分配的方式對案件進行判決。比如。原告指責新聞媒體的某一言論或報道失實,但提不出充分證據;被告媒體辯解這一言論或報道沒有失實,同樣也提不出充分證據。根據證明標準,所爭論的報道是否失實無法判斷。而法院又必須對案子作出勝負的判決,這時就只能靠證明責任分配來解決問題。即判決負證明責任一方敗訴。這時法院的判決實際上不是基于事實真?zhèn)?。而是基于證明責任分配方式裁斷的結果。而且在現(xiàn)實中,“客觀事實的真實”與法庭上根據證據建立起來的“法律事實真實”總是有一定距離的。
事實上人格權是受憲法保護的公民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憲法及民事法律對公民的人格權、名譽權的有效保護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公民人格尊嚴的維護和公民安全感、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加強;而憲法又要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憲法同時規(guī)定公民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權利。媒體言論自由權是公民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延伸,這種延伸后權利的行使者已變?yōu)橐粋€相對獨立的權利主體。但是。這種被延伸行使的權利不應與公民權相違背并應受公民原權利的約束。不過由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而產生的新聞自由。與公民的言論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公民個人已無法掌握和控制其傳播和影響力。這樣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經媒體放大后,其正效應和負效應同時被無限放大,同時傳媒作為一種行業(yè)和職業(yè),有自己的職業(yè)群體力量和利益,尤其是媒體走向市場的今天。這種產生于公民權的新聞自由權更應當受到公民權的監(jiān)督和制約。
三、新聞侵權與訴訟解決
新聞侵權糾紛解決方法的比較。新聞侵權爭議是客觀存在的。而解決爭議規(guī)則、機制的完善,渠道的暢通,可選擇性強。便成為減少和及時消化新聞侵權糾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聞侵權訴訟多為民事訴訟。所謂民事訴訟。是指當事人行使訴權,請求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以解決當事人之間不能自主解決的民事糾紛的活動。訴訟作為引入國家審判權力介入當事人之間民事糾紛的解決過程,具有如下特點:
1、訴訟中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將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平等的保護,即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平等、地位平等;2、當事人將通過訴訟權利的行使。充分進行攻擊和防御。達到維護和實現(xiàn)自己權利的目的。即程序進行的對抗性;3、法官對案件審理沒有特殊利益,他只服從法律,依據訴訟程序所查明的案件事實進行裁判,即法官具有獨立性和中立性;4、訴訟程序的設計具有科學性、公正性,程序進行具有嚴格性和效力的強制性;5、審判前,結果具有不確定性。而審判結果具有終局性和強制執(zhí)行性;6、為保障訴訟程序的公正性,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公開(依法不公開的除外),訴訟活動公開。裁判結果公開,即程序具有公開性;7、解決糾紛程序的嚴格性。反映其另一側面是其解決糾紛過程的緩慢性;8、由于國家審判資源的介入。嚴格的程序要求,體現(xiàn)了訴訟解決民事糾紛的高成本性和結果的終局性與強制性。
在解決新聞侵權糾紛的過程中,爭議各方也可選擇非訴訟方法。非訴訟方法有以下基本特點:1、這些方法的選擇必須是雙方合意的結果,任何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人;2、非訴訟方法,以雙方自行協(xié)商解決的成本最低。甚至可能是效率最高的;3、非訴訟解決途徑自身不能采取強制手段;4、除仲裁外,其解決結果多不是終局性的,即協(xié)商不成或不執(zhí)行和解協(xié)議,任何一方都可另行起訴;5、除仲裁外,其協(xié)商或調解結果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6、這類解決方式靈活、及時,具有不公開性。
糾紛解決方式選擇的原則和依據。從訴訟與非訴訟解決新聞侵權糾紛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們各有優(yōu)勢。而各種不同解決糾紛方式的設置和運用,適應了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糾紛的多樣性,為人們提供了較多的化解和解決糾紛的選擇,這種方法的選擇權由糾紛當事者享有,他可以選擇雙方協(xié)商,請第三者調解。協(xié)議仲裁,直至提起民事訴訟。然而這些看似獨立的糾紛解決方式之間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其中的當事人選擇是一條主線。這里面更深層次的含義是:1、這種選擇是基于當事人對糾紛性質和復雜程度的判斷;2、何種方法付出成本最小、風險最小;3、何種方式最能有效地維護自身利益。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化??傊吚芎Φ男睦砥鹆藳Q定性作用。
首先,訴訟作為人們最后選擇的解決方式,在糾紛發(fā)生后,當事人的訴訟權就已經產生。當事人可以隨時行使訴訟權,啟動訴訟程序。其次,雙方雖未啟動訴訟程序,但并不表明其放棄了訴權,只是尚未行使而已。再次,在糾紛解決過程中,當事人依據新聞侵權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狀,一直思考著訴訟與非訴訟方法選擇的利與弊,不排除當事人隨時變更解決糾紛的方法,而決定以訴訟方式解決糾紛的選擇。當然,這其中對案件事實的把握,訴訟規(guī)則、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等程序和實體因素都對解決糾紛的方法和結果起了重要作用。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