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ich007
最近受兩個朋友委托,筆者幫它們寫了同一份5000元級的游戲機型配置,其中CPu選擇TAMD羿龍Ⅱ×3 720,顯卡則是很受中端用戶歡迎的GeForce GTX 260+。最后算算總價,大致在5100元左右。等到周日,他們卻從電腦城里帶回了兩套不同的配置,其中一套是完全按照配置單選購的,而另一個朋友選擇了一家不同的店,在商家的推薦下,把CPU和顯卡換成TAMD羿龍Ⅱ×4 955和Radeon HD4850,內(nèi)存也換成了DDR3 1333并同時更換了配套主板,價格還是5000多元。據(jù)商家稱這樣的搭配性能更平衡,有利于提升游戲性能。由于事先沒調(diào)查過調(diào)換配件的價格,這個朋友被宰是可想而知的?,F(xiàn)在,他最關(guān)心的問題是,這套被修改過的配置游戲性能真的更強嗎?為了幫他弄清楚這個問題,筆者特意把這兩套配置考驗了一番。
高配CPU的優(yōu)勢
配置B和A的最大不同是它選擇的CPU檔次更高,而顯卡規(guī)格降低。由于兩位朋友同住一個寢室,就很容易在這兩套配置間進行對比。筆者首先在兩臺電腦中安裝了PCMark Vange,以評價電腦的綜合性能表現(xiàn)。最終得到的結(jié)果如截圖所示,平臺B的整機性能明顯優(yōu)于平臺A,更讓人意外的是在Gaming Score(游戲評分)子項目中,更低端的AMD Radeon HD 4850顯卡的得分超過了售價高很多的GeForce GTX 260+,其它子項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勝出,可謂優(yōu)勢明顯??磥鞢PU的檔次對PCMark Vantage的測試成績有很大影響,就這點來看,平臺B的整體性能的確優(yōu)于平臺A,但就此下定論未免太早。
PSP和蘋果飯的視頻壓縮噩夢
視頻壓縮是很多數(shù)碼玩家常做的事,不論PSP、智能手機還是iPod,很多便攜設(shè)備支持的電影格式和最高碼率都有限制,必須壓縮成可支持的格式才能正常播放。筆者的兩位朋友一個有PSP,另一個有iPod touch,所以視頻壓縮快慢對于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筆者選用了一段《變形金剛2》的高清演示片,配合支持CUDA加速的TMPGEnc 4.0 XPRESS軟件進行了H.264壓縮測試。在沒有CUDA加速的情況下,平臺B所耗的時間只有2分15秒,而平臺A在開啟CUDA加速后也花了3分15秒,CPU的性能差距在視頻壓縮任務(wù)中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當然,另外一個著名的CUDA視頻壓縮軟件Badaboom能夠借助NVIDIA顯卡的CUDA加速達到4倍左右的速度提升,但筆者在使用時發(fā)現(xiàn)它支持的輸入視頻格式數(shù)量很有限,連rmvb也被排除在外,目前來看還缺乏實用價值。當然,就算羿龍Ⅱx4 955再怎么快,壓縮一部2小時的電影也不會少于30分鐘,在筆者沒買高清PMP前已經(jīng)深刻體驗到了這種痛苦。唯一有希望改變這種狀況的,只有NVIDIA的CUDA技術(shù),現(xiàn)在雖然還不成熟,但Badaboom這樣的軟件已經(jīng)證明CUDA能大幅提高壓縮效率,只要什么時候Badaboom能支持rmvb格式的輸入,PSP和蘋果飯們的噩夢就會馬上結(jié)束。從這點來說,提前購買一塊NVIDIA顯卡是明智的。
玩游戲,幀率還是高點爽
由于之前配機的目的主要還是用來玩游戲和做一般的上網(wǎng)等應(yīng)用,雖然兩款配置在PCMark中的得分有一定差距,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確無法察覺速度上的區(qū)別。而在游戲方面,當幀率低于30fps時,大部分玩家都能察覺到畫面的卡頓感。為了評價兩款平臺的游戲表現(xiàn),筆者選用3DMark Vantage和幾款常用的“跑分”游戲做了對比測試。
在3DMark Vantage中顯卡配置更高的平臺A得分明顯優(yōu)于平臺B,就算在CPU得分子項目中,更低端的羿龍Ⅱ×3 720拿到了31959分,而羿龍Ⅱ×4955的分數(shù)僅為11004,可見在3DMark Vantage中,羿龍Ⅱ×3 720已經(jīng)完全夠用,平臺B中的Radeon HD 485Cl顯卡反而成了CPU取得高分的瓶頸,就算定位高端的羿龍Ⅱ×4 955也拿不到高分。筆者之前就聽到過一種CPU性能過剩論,現(xiàn)在通過這個測試親手證實了至少對于玩游戲這種應(yīng)用,現(xiàn)在的某些CPU性能的確有些過剩了。
緊接著,筆者選擇了幾款常用的“跑分”游戲做實際體驗測試。其中《H.A.W.X》是一款很受歡迎的實景空戰(zhàn)游戲,《Far Cry 2》和《Crysis》都非常耗顯卡,而《MirrorEdge》則具備了物理特效,代表了未來游戲的發(fā)展方向。
在全部的游戲中,平臺A以全勝的戰(zhàn)績遙遙領(lǐng)先,特別是在《Mirror Edge》的測試中,領(lǐng)先幅度更加明顯,因為這是一款支持NVIDIA PhysX物理加速的游戲。在關(guān)閉物理特效的時候,平臺A有38.1fps的優(yōu)勢。隨后是開啟物理特效的測試,由于GPU要調(diào)用一部分流處理器處理物理效果,所以兩個平臺的幀率都有大幅減少。但其中平NA所采用的NVIDIA顯卡本身支持物理加速功能,性能損失的幅度相對較低,而且游戲畫面仍然很流暢;而平臺B的AMD顯卡完全沒有物理加速特性,強制使用其GPU進行物理計算導(dǎo)致的結(jié)果就是低得可除的幀率。
物理加速,很有意思
看到這幻燈片式的畫面后,筆者的兩位朋友也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表情。其中表情苦悶的那位向筆者提出了質(zhì)疑:不開物理特效還不是可以照樣玩,有必要把測試搞得這么極端嗎?看來他一直把注意力放到了卡頓的畫面上,并沒有注意到物理特效所帶來的全新視覺效果。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筆者進一步測試了《MirrorEdge》這款游戲,并進行了畫面截圖。從圖中可以看到開啟物理特效后,畫面中才有了真正的玻璃碎片,它們四處飛濺碰撞,窗簾也隨著這些沖擊力自然飄蕩,令人體會到了子彈的破壞力,玩游戲時更加有緊張感;而沒有物理特效時,玻璃碎片只是一些貼圖,或者根本沒有,窗簾更是沒了蹤影。通過以上對比,物理特效的作用已不言而喻?,F(xiàn)在越來越多的游戲,甚至某些新出的網(wǎng)絡(luò)游戲也開始支持物理特效,順應(yīng)了玩家們對畫面真實度越來越高的需求。如果電腦內(nèi)的顯卡不支持物理加速,在玩這些游戲時不免有些遺憾。
總結(jié)
在這一系列測試之后,平臺A在游戲中保持了全勝的戰(zhàn)績,而且其顯卡的物理加速功能為游戲帶來了更加震撼的畫面表現(xiàn),這也是筆者在寫配置時想達到的效果。而更改了配置的那位朋友在全程“監(jiān)督”了此次測試后,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花的錢一樣多,但效果卻完全不同。所以建議購買游戲配置的玩家,最好把更多的錢花在顯卡上,而且可以優(yōu)先考慮具有物理加速功能的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