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亞妹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唐代“詩仙”李白一生作詩無數(shù),《峨眉山月歌》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所作,語言淺近,意境明朗,音韻流暢。
全詩共28字,卻用到了5處地名,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絕無僅有。明代王世懋專精古文詩詞,他曾經(jīng)這樣評價:通常而言,一首好的七律詩,一句中不可引用兩個典故,整首詩中不可以引用同樣的典故。大家都知道這個作詩的規(guī)矩,極少有人違反。但我認為這并不完全正確,寫詩應該重視情感的自然流露,不露雕琢痕跡,才能稱為好詩。如因此違反了上述規(guī)矩,也沒關系。就像李白的《峨眉山月歌》,4句詩引用了5個地名,不但沒有重復之嫌,反成為古今絕唱,就連乾隆皇帝讀后也不禁贊嘆。這首詩讀起來只覺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卻無從捉摸。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5個地名其實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如此精妙的一首詩,自然得用心品讀。我們不如跟著李白的蹤跡,邊賞景邊悟情。如果說李白早期是為了訪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將離蜀和離蜀后寫的關于《峨眉山月歌》的詩,就主要是借以表達豪情壯志及其對友人的思念。仔細看過,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全詩除“峨眉山月”之外,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越發(fā)深沉??缮罱?jīng)驗告訴我們,定位觀察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霸铝磷?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奇景。此句不僅寫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美妙。而明月可望而不可即,更是對朋友思念之情的象征。凡詠月之處,皆抒發(fā)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李白不僅擅用地名,更令人稱奇的是其對于絕句詩藝的嫻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轉(zhuǎn)很見功夫。李白是從平羌江順流而來,所以第三句的“夜發(fā)清溪”是實接,如果再是實轉(zhuǎn),由清溪直下渝州,則成了水上碼頭名稱的羅列,便可能詩味索然,而“向三峽”卻是在虛實之間,作為地名,“三峽”屬實,但此時詩人尚未抵達。它又是在想象之中。由于第三句承轉(zhuǎn)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順水之舟,并賦予一系列普通地名以濃郁的詩情畫意,變成了詩中的佳境。全篇讀來亦巧亦壯,不愧為古今絕唱。
此刻,你一定也在感嘆詩歌《峨眉山月歌》的創(chuàng)作之絕妙了?;仡^再讀,相信收獲會更多喲!
考考你:下面古詩中也都有地名,愛誦讀的你能填上嗎?
1.故人西辭(),煙花三月下()。
2.朝辭()彩云間,千里()一日還。
3.即從()穿(),便下()向()。
(《峨眉山月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