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日東
在宣傳中強化政治敏感
廣播電視民生頻率、頻道以及節(jié)目的設置滿足了群眾的資訊需求,使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得到了更好的表達,這既是廣播電視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更是媒體新聞宣傳政治責任的核心。然而,一些民生新聞往往以追求收視份額為出發(fā)點,以交通事故、社會治安等為主要內(nèi)容,長此以往,受眾勢必會對政府在城市交通、社會治安等方面的管理產(chǎn)生懷疑,從而影響到黨群、干群關系以及影響當?shù)氐耐顿Y環(huán)境。
從某種程度上說,民生新聞報道與時政新聞報道、主題宣傳的目的是一致的,做好民生新聞報道同樣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政治敏感性。黨和政府所有的方針、政策根本目的就是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所有的民生問題本質上都是政治問題,各級黨委、政府關注的是宏觀民生問題,大多數(shù)老百姓關注的是具體的微觀政治問題。如社會治安、菜籃子、看病貴不貴、能否享受公平教育的機會、住房問題、企業(yè)職工的勞動保障等就是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政治”,他們往往從這些民生需求的滿足與解決程度,來評價黨和政府的工作。因此,民生問題報道什么、不報道什么、怎樣報道,都應該從政治層面考慮,絲毫不能掉以輕心。
以新角度表現(xiàn)大視野,拓寬報道空間
當前,在民生新聞的白熱化競爭中,廣電媒體應該用新的角度、更大的視野去做好民生新聞的宣傳。
角度要新,就是要樹立節(jié)目創(chuàng)新的理念。首先是要樹立節(jié)目創(chuàng)新就是創(chuàng)造稀缺節(jié)目的理念,從稀缺的角度觀察創(chuàng)新,做“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民生新聞品牌節(jié)目。其次是要突出節(jié)目創(chuàng)新的重點,減少程式化會議報道,增加會議新聞的含金量,善于從會議中獲取民生工程的“亮點”和老百姓關注的“興奮點”,提倡“短新聞、大背景”的制作手法,以會議新聞為由頭,讓會議新聞主題更加鮮明突出,最終達到地方黨委政府滿意、普通群眾歡迎的效果。第三是要處理好新聞“深”與“淺”的關系,從看似表面的、淺顯的新聞中找深度,通過報道普通人、普通事,反映當今老百姓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新思想、新風貌、新追求,展現(xiàn)普通人的真善美,從而為百姓的生活提供參照坐標。第四是要充分應用細節(jié)化、講故事表現(xiàn)形態(tài),增加民生新聞的可信性和親切感,提升民生新聞的宣傳效果。
視野要大。所謂大視野就是以老百姓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詮釋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使黨的方針政策在民生新聞宣傳中得到貫徹落實。廣播電視作為主流媒體在民生新聞中必須強化導向和介入功能,把關注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與關注人民群眾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結合起來,擴展民生新聞的題材范圍,使民生新聞呈現(xiàn)多角度、多層次,從而獲得更大的施展空間。
加大評論力度,加強節(jié)目互動。正確引導輿論
當前,一些民生新聞報道的宣傳效果之所以不夠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關注只是停留在表象上,對一些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輿論監(jiān)督較少,群眾參與的互動平臺不夠通暢,媒體本身沒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一些廣播電視欄目為受眾提供了反映問題的熱線平臺,這一舉措不僅使受眾反映的問題得到了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視,促使有關問題得以解決,也為受眾提供了表達意愿訴求的平臺,使受眾對媒體有了親切感,提升了收聽、收視份額。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一些受眾反映的較大、較難的民生問題,如有關社保費年年上漲等問題,媒體談之甚淺,談之甚少,甚至避而不談。這看似是為黨委、政府幫忙,其實不然,這不僅影響了黨群關系,而且也使媒體失去了公信力。
事關民生的輿論監(jiān)督往往比較敏感,輿論監(jiān)督節(jié)目既要熱心為觀眾牽線搭橋,關注群眾的話語權,又要在民生新聞報道中耐心做好群眾工作,更多地為受眾提供與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在幫助受眾分析新聞事實背后的真相上下工夫,疏導思想,調(diào)解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提升廣播電視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廣播電視節(jié)目要加強與受眾的互動,積極做好民生新聞的評論,從而使得輿論監(jiān)督節(jié)目既能真實地反映受眾的情況,又能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另外,廣播電視節(jié)目欄目要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重視社會和群眾的意見,通過建立和完善全社會評議廣電宣傳的體系。從而提高節(jié)目質量,加強輿論引導水平,使廣播電視節(jié)目更貼近實際、貼近民生,提高社會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