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Kato?。伲铮螅瑁椋耄幔酰?/p>
中國學界的對日觀具有“學習”和“警惕”并存的雙重特點,但這并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中日相處的真實狀態(tài)
8月19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2009日本藍皮書》首發(fā)式暨日本形勢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我有幸作為“中日關系媒體評論員”參會。
“藍皮書”即“年度發(fā)展報告”,《日本藍皮書》是中國發(fā)表的第一本以發(fā)達國家為對象的藍皮書。
會議的前幾天,我向一位內部人士咨詢:“為什么第一本是日本,而不是美國呢?”對方回答說:“主辦方曾想過美國、俄羅斯等,但它們確實太大,不好運作。作為第一本,壓力有些大了。而日本呢,規(guī)模沒那么大,但對中國來說是個極為重要的鄰邦?!?/p>
《藍皮書》由總報告、經濟篇、政治篇、外交篇、中日關系篇、社會文化篇、學術動態(tài)篇、資料篇以及文獻篇組成,篇幅長達483頁。
撰寫者的總結論是:“總體而言,2008年日本形勢嚴峻?!薄皣H金融危機之下,股市暴跌,出口下降,日元升值,實體經濟遭受重創(chuàng)。福田首相就任不到一年即閃電辭職,‘1955年體制崩潰后的政黨政治仍舊處在動蕩與摸索中?!?/p>
《藍皮書》還認為:“隨著政府刺激經濟政策的效果逐漸釋放,2009年下半年日本經濟可能止跌,但走向復蘇恐怕最早也要2010年以后?!?/p>
我感覺,中國學者分析日本經濟比較客觀和宏觀,始終站在為祖國經濟發(fā)展“吸取營養(yǎng)”的立場。但還有一些跟中國市場更相關的事實,是不是也值得注意?
比如,日本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已經超過了對中國的投資,這意味著什么?對于一個經濟體來說,出于風險管理,投資對象多元化是正常的策略。日本業(yè)內人士提出“China+1”戰(zhàn)略已有一段時間,提醒日本企業(yè)過多依賴中國市場的危險—— 因為一旦它陷入危機,就無路可退。
但同時,進入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yè)已超過2萬家,雇用著1000萬以上中國員工,這是個事實。能那么容易退出嗎?可以肯定的是,日企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市場、人才基地的需求量和執(zhí)著程度,必定高于美國、韓國企業(yè)。這個充滿矛盾的必然選擇,會是日本與中國經濟共存的一個長期狀態(tài)。
我也希望,中國人認識日本的時候,能否把關注點多放在經濟層面,而不是只敏感于歷史、領土等爭端。
此外,中國學者關于“日本正在走向民族保守化”的說法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藍皮書》指出:“走向大國主義道路是日本朝野保守政治勢力發(fā)自內心深處的共識。他們正在追求‘政治認同型的政治模式,動力來自當前政治舞臺上占據主導地位的民族保守主義潮流。面對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日本可謂人心思變,政治家在放棄一黨之‘私,復歸國民政治之‘公的‘重返政治原點的變革中,切不可忘記和平憲法的基本精神?!?/p>
我發(fā)現,中國人對日本經濟與社會層面以及對政治與外交層面的分析點不太一樣,前者是“吸取教訓”,后者是“保持警惕”,中國學界的對日觀也具有“學習”和“警惕”并存的雙重特點。但這并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中日相處的真實狀態(tài)。
據說,從明年起《藍皮書》將從中國其他地區(qū)、甚至是日本方面延攬人才共同撰寫,使得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并使之走出官方和社科院,面向大眾和世界。期待那一天—— 倘若由中國官方機構出版的研究成果匯集了官方、民間以及外國人聲音,成為思想交鋒和碰撞平臺,那么對于中日關系來說將是一個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