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形近混淆。有些成語與其他成語由于讀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語素,在使用上極可能混淆。如:
11、這次奪冠可能性很大的省隊深孚眾望,兵敗于家門,令人嗟嘆不已。
12、調(diào)解員不勝其煩地找李、王二戶談話,直到圓滿解決糾紛為止。
“深孚眾望”的意思很能使群眾信服,而例11卻把它與讀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語“深負眾望”混淆了,后者的意思是很不能使群眾信服,兩個成語的意思正好相反?!安粍倨錈北硎緹┈嵉米屓耸懿涣?,例12卻把它與只有一字之別、其他語素完全相同的成語“不厭其煩”混為一談了。
七、不合對象。有些成語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對象和范圍,不能隨意搬用。如:
13、三年下來了,而問題依然故我。
14、在新開張的商場里,琳瑯滿目的化妝品,美輪美奐的時裝。五彩繽紛的飾物,真令人目不暇接。
“依然故我”一般用于人,不用于事和物,例13將其用于“問題”顯然用錯了對象?!懊垒喢缞J”常常在報刊上用錯,主要原因是不清楚它的使用對象。該成語中的“輪”是指輪困高大的樣子;“奐”是指眾多的樣子;整個成語是指房屋高大眾多的樣子。而例14卻用來指“時裝”,這就出現(xiàn)了笑話。
八、褒貶顛倒。成語往往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般說來,褒詞不能貶用,貶詞不能褒用,否則會影響感情的正確表達。如:
15、他是這種新文學體裁的始作俑者,應(yīng)當在當代文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6、侵華日軍在南京瘋狂屠殺中國平民,這是有口皆碑的鐵的事實。任何狡辯都改變不了。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個做某件壞事的人或惡劣風氣的創(chuàng)始人,貶義,例15把它用在開創(chuàng)新文學體裁的“他”身上,就犯了“貶詞褒用”的錯誤?!坝锌诮员敝杆械娜硕际腔畹募o念碑,比喻對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頌揚,褒義,例16把它用在“瘋狂屠殺中國平民”這件事上,就犯了“褒詞貶用”的毛病。
九、謙敬錯位。有些成語是謙詞,只能用于己方,不能用于對方;有些成語是敬詞,只能用于對方,不能用于己方。如果辨別不清,就會造成謙敬錯位。如:
17、在這方面,我是當之無愧的泰山北斗。
18、就先請李校長發(fā)言,借以拋磚引玉,然后大家暢所欲言吧。
“當之無愧”指當?shù)闷鹉撤N光榮稱號或榮譽,毫無愧色。這多作敬詞贊語,表示對人的贊揚,只能用于對方,例17卻用于己方,就犯了“敬詞謙用”的毛病?!皰伌u引玉”比喻用不成熟的、膚淺的意見,引出成熟的、高明的意見。這常用作謙詞,只能用于己方,例18卻用在他人身上,就犯了“謙詞敬用”的毛病。
十、語法不通。各個成語的詞性是不同的,所以其語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對成語的詞性把握不清,就會造成句子的語法錯誤。
19、想用化妝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誰知臉上卻長出一大片小痘痘。
20、我們都司空見慣了那種“違者罰款”的告示牌。
例19中的“化容月貌”是名詞性短語,不能受副詞“更加”修飾。例20中的“司空見慣”是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帶賓語。這兩個例句,都由于沒有辨清成語的詞性而造成語法不通。
作文素材:
主持人:舍生取義,精忠報國,一直是我國歷代文人志士的普遍價值取向。而在日常的習作中,我們往往也會接觸到這方面的內(nèi)容。如何讓自己的作文獨具一格、引人注目?材料的積累至關(guān)重要,以下例子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發(fā)。
明月照人
王夫之為了事業(yè)和理想,從來不為利祿所誘,不受權(quán)勢所壓,就是歷盡千辛萬苦,也矢志不渝。明朝滅亡后,他在家鄉(xiāng)湖南衡陽抗擊清兵,失敗后,隱居石船山。從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體不好,生活又貧困,寫作時連紙筆都要靠朋友周濟。每日著述,以至腕不勝硯,指不勝筆。在他71歲時,清廷官員來拜訪這位大學者,想贈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雖在病中,但認為自己是明朝遺臣,拒不接見清廷官員,也不接受禮物,并寫了一副對聯(lián),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風有意難留我,
明月無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這副對子表現(xiàn)了自己的晚節(jié)。
分析:為了事業(yè)與理想,為了保持自己的氣節(jié)與情操,有多少像王夫之這樣的人啊!他們的高風亮節(jié)將光耀千古。
話題:“氣節(jié)與情操”“高貴與低賤”
陸秀夫壯烈殉國
元兵南進,南宋文武官員擁著11歲的端宗皇帝退到廣州海面。不久,端宗受驚而死,大家打算各奔前程。大學士陸秀夫挺身而出:“古人只有一旅一戍,還能中興,現(xiàn)在百官都在,兵有數(shù)萬,如果天不絕宋,豈有不能成功之理!”在他的堅持下,宋軍繼續(xù)與元軍作戰(zhàn)。逃亡朝廷最后以崖山作根據(jù)地,在糧食斷絕多日之后,元兵發(fā)起猛攻,終于打進崖山。為了不做俘虜,陸秀夫背起幼主,毅然跳進海里,壯烈殉國。
分析:陸秀夫能做出以身殉國的舉動,原因只有一個:忠貞愛國。
話題:“氣節(jié)”“忠貞”
趣味語文:
中秋對聯(lián)趣談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中秋賞月的習俗,而在月下吟詩作賦、對對子更是眾多文人雅士的最愛。以下就為大家介紹一些有關(guān)中秋的對聯(lián)。
中天一輪滿,秋野萬里香。
這是“鶴頂格”對聯(lián),即藏頭聯(lián),雖不現(xiàn)“月”字,但“一輪滿”已點出月滿時的景觀。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這一聯(lián)是明代大學士楊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傳楊廷和8歲那年,有一次,他父親與客人對飲到深夜,出上句讓客人對,可是無人對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隨即應(yīng)對,語驚四座。過去,一夜分為五更,兩小時一更;古稱秋季三個月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節(jié)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圓時愈明。
這是清代徐稚小的時候的作品,當時老師出上句,他對出下旬?!霸旅鳌敝该吭率?,有時也用來指“中秋”與“冬至”相對。
但是,很多對聯(lián)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過很長時間才對得出來。如: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這是明末清初文學家金圣嘆作的對聯(lián)。相傳,金圣嘆到金山寺閑游,寺字長老出對子難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嘆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后來,他因哭廟案被殺,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jié),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對出了下聯(lián)。歷史上稱為“生題死對”。
與此聯(lián)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相傳一群書生,在中秋節(jié)歡聚一堂,飲酒賞月,其中一個秀才出上句,讓大家對下聯(lián)。結(jié)果無人對上。到了除夕夜,這群書生又相聚飲酒守歲,還是那位秀才對出了下聯(lián)。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對,被稱作“中秋出句年尾對”。
中秋節(jié)又稱團圓節(jié),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因此有如下對聯(lián):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
游子思鄉(xiāng),他鄉(xiāng)苦,本鄉(xiāng)甜。
(“地月缺”指人不團圓)
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為是絕對,后來曼卿對“月如無恨月常圓”,可謂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