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林
長臂猿是靈長類中獨特的“臂行一族”,它們生長在亞洲的熱帶雨林里,是典型的樹棲靈長類動物。它們在樹冠上臂行跳躍、翻騰飛舞的動作讓人過目不忘?,F(xiàn)在我們來了解一下生活在中國境內(nèi)的6種長臂猿。西黑冠長臂猿數(shù)量:不到1 000只
中國分布:云南西部、南部和中部。特征:中型長臂猿,體矯健,體重7~10千克,體長40~50厘米。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為黑色,頭項有短而直立的冠狀簇毛:雌性體背灰黃,棕黃或橙黃色,頭頂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淺灰黃色,常染有黑褐色。主要棲于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fēng)常綠闊葉林,其棲息地海拔約從1 000米至2 500米,是已知長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個種。活動與覓食時,均在1 5米高大喬木的樹冠層或中層中穿越進(jìn)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樹上活動。西黑冠長臂猿與其他長臂猿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群體較大,一夫一妻與一夫二妻配偶制共存。西黑冠長臂猿社群的活動范圍大多在100公頃以上,遠(yuǎn)大于其他長臂猿。種群現(xiàn)狀:西黑冠長臂猿是我國長臂猿中分布最廣且數(shù)量最多一個種。瀕危原因:棲息地縮小,環(huán)境惡化。
白眉長臂猿 數(shù)量:100只左右
中國分布:僅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騰沖、盈江和隴川。特征:雌雄異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黃色,眼眉更為淺淡,顏面寬闊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趨淺淡或白色。頭頂?shù)拿^長而披向后方,故頭頂扁平,無直立向上的簇狀冠毛。白眉長臂猿有2種,我國為東部白眉長臂猿。其雄性左右兩條眼眉不相連接,下頜通常有少量白毛。雌性手足顏色較體色偏淡。白眉長臂猿主要棲于南亞熱帶季風(fēng)常綠闊葉林,在云南西部,多棲于海拔2 000~2 500米之間的山中濕性常綠闊葉林中。嚴(yán)格樹棲,以多種野果、鮮枝嫩葉、花芽等為主要食物,亦食昆蟲和小型鳥類。一般一群3~5只,為一雄一雌配偶制。平均每3年產(chǎn)1胎,每胎1仔。瀕危原因:主要因素在于棲息地被破壞,特別是中緬邊境一帶,森林砍伐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且尚未有效地制止。當(dāng)?shù)孛褡宓牡陡鸱N也威脅著大片的白眉長臂猿棲息地:狩獵是次要的致危因素;種群分布零碎,群與群之間相隔較遠(yuǎn)。另因近親交配,衰退嚴(yán)重,后代生存能力減弱、繁殖能力降低。
海南長臂猿 數(shù)量:不到20只
中國分布:僅分布于海南霸王嶺保護(hù)區(qū)。特征:海南長臂猿為中型猿類,體矯健,體重7~10千克,體長40~50厘米。毛被短而蓬松。胸腹部淺灰黃色。海南長臂猿雌雄異色。公猿通體黑色,體形比母猿略小,頭項有短而直立冠狀簇毛,如怒發(fā)沖冠:母猿全身金黃,體背為灰黃、棕黃或橙黃色。頭頂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頂女式黑帽。海南長臂猿主要棲息于熱帶雨林和南亞熱帶山地濕性季風(fēng)常綠闊葉林。海南長臂猿與其他長臂猿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種群較大,一夫一妻與一夫二妻并存。一般以3~5頭至7~8頭的家庭群為活動單位,有時甚至每群10余只。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活動領(lǐng)域比較固定,無季節(jié)遷移現(xiàn)象。雄猿7-8歲性成熟,雌性9歲性成熟,妊娠期7~8個月,2~3年生一胎,每胎1仔,壽命可達(dá)30余年。種群現(xiàn)狀:海南長臂猿已是中國乃至世界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瀕危原因:棲息生境嚴(yán)重喪失。整個海南島的熱帶雨林幾乎消失殆盡,全部被人工林所替代。這對完全依靠樹棲生活的海南長臂猿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zāi)。
東黑冠長臂猿 數(shù)量:20只左右
中國分布:僅分布于廣西西南部靖西縣相連的一片喀斯特森林中。特征:中型長臂猿,體矯健,體重7~10千克,體長40~50厘米。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為黑色,胸部有部分淺褐色毛色。頭頂冠毛不長。雌性體背灰黃,棕黃或橙黃色。臉周有白色長毛;頭頂冠斑面積較大,通常能超過肩部,達(dá)到背部中央:胸部有部分淺褐色毛發(fā)。瀕危原因:棲息生境喪失、偷獵、種群小、繁殖率低。
白掌長臂猿 數(shù)量:可能已滅絕
中國目前分布:云南南部滄源南滾河保護(hù)區(qū)。最后一次在野外看到白掌長臂猿是1988年??赡芤呀?jīng)滅絕!它是中國動物群體的一個獨特亞種,即所謂的“云南白掌長臂猿”,還沒有在其他地方發(fā)現(xiàn)過。特征: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稱白掌長臂猿。白掌長臂猿的體長為50~64厘米,體重5~7千克,全身體毛密而長,較為蓬松,雌雄兩性均有淺色和深色型,不同亞種之間色澤有所變化。顏面部為棕黑色,但是手、腳的毛色很淡,遠(yuǎn)望時近似白色,所以也叫白手長臂猿。此外它自眉的邊緣經(jīng)面頰到下頜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圓環(huán),把臉部勾勒得十分生動。在云南西南部,主要棲于南亞熱帶季風(fēng)常綠闊葉林,海拔一般在1 000~2 000米。食物中以無花果占主要成分。一般3-5只為一群。四季均可繁殖,平均3年產(chǎn)1胎,雌獸的懷孕期為7~7.5個月,每胎產(chǎn)1仔。初生的幼仔體色呈淡黃色,大約3歲左右能獨立生活,8~10歲成熟,壽命為30~40年。瀕危原因:棲息地破壞或消失、人為的獵捕誤殺、種群分布零碎,群與群之間相隔較遠(yuǎn),造成近親交配,衰退嚴(yán)重。
白頰長臂猿 數(shù)量:可能已滅絕
中國分布:在我國云南僅見于西雙版納的勐臘和綠春黃連山。自1980年后在中國野外沒有任何記錄了,可能已經(jīng)滅絕。特征:軀體更加纖細(xì)而四肢顯得更長的一種長臂猿。雄性黑色,唯兩頰各具一大型白斑,頂部的簇狀冠毛顯得更尖長而明顯。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軀體大部污黃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主要棲息于熱帶雨林。棲息的海拔高度通常不超過900米。多在高大的樹冠中上部進(jìn)行覓食,高度在10~25米左右,覓食時不鳴叫。以多種熱帶型野果、嫩樹葉,花苞,樹芽等為主要食物,也食昆蟲、小鳥和鳥卵。一般每群3~5只,少數(shù)可達(dá)7~8只。平均3年產(chǎn)1胎,一胎1仔,懷孕期約7~8個月,幼體7~8年性成熟。瀕危原因:西雙版納地區(qū)因種植橡膠和其他開墾、毀林開荒以及森林火災(zāi)等原因,棲息生境大大地縮小和惡化;人口的增加加劇了這一地區(qū)森林的破壞;偷獵、種群過小、種群分布的不連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