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瘦皺漏透”、“四大名石”等名詞乃石界常談,此為前人所倡理論,后人則多隨感而發(fā),或承繼、或轉折,洋洋大觀,論述甚豐。亦有個別角度雖新,然或詞不達意、以點蓋面,或難免轉嫁摘襲,為人所詬。古論新說,前仆后繼,何為確事?
浙江王伯平先生,耗心于此類常談,重啟解讀閥門,本刊擇期刊載一二,以饗石客。同時,為謀求石界進步,特于此建議:批評、質疑,補充、指正,歡迎百家各抒己見。
米芾的“瘦皺漏透”四字訣,含義
涵蓋了藝術、人生、宇宙,運思深邃。現代人憑借迥異的思維方式,對其發(fā)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理論沖擊。這個千古黑箱雖被撼動過,但它始終沉默?!敖庵卟幌聰蛋儆嗉?總無全璧?!?薛雪《一瓢詩話》)
四大名石“落戶”中土,被文人墨客、上層所追捧、青睞,乃是一種“因緣”。米芾總結出的“瘦皺漏透”相石法,是一種智慧,一種生命精神,吾輩當珍惜之。
中唐以來,儒、釋、道三教合流,特別是道禪哲學的色空思維、無住觀念、視世界和人生如幻象的思想,對中國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瘦皺漏透”同樣如此。這絕不僅僅是一個“虛實”問題。它是一種藝術化的人生態(tài)度,一種看世界的方法。藝術家摶實成空,將世界虛化;藝術品中充滿了太多的夢幻空花,宛如“米家云山”,那云煙縹緲、青山隱微中潛藏著的,正是這樣的哲學深心。
“瘦皺漏透”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其石表意義乃指“虛實”:瘦、皺為實,漏、透為虛,孔洞互貫,精巧活絡,不重滯,不沉悶;其石里意義則喻人之情感豐富、學識淵博、玲瓏透徹、內外澄明?!笆莅櫬┩浮庇挚煞謩e作單字解。一如眾多樂器,既可獨奏、二重奏,又可合奏。
一 瘦、皺
“瘦皺”二字,指石皮枯槁多皺褶,喻人清癯而有滄桑感。
(一)“瘦”有三種解讀
第一種:尚瘦。宋代以降,道禪意識的濃郁及宋明理學的興起,致使文人墨客崇尚“瘦、枯、簡”,藝術創(chuàng)作也突顯蕭疏荒寒的意境,石瘦、水瘦、字瘦、詞中多瘦,在藝術老境中倡導樸拙、天趣、淳厚、無色相,在瘦枯中透出韶秀、平淡中擁有智慧、簡逸中蘊含成熟?!肮P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正反映了這種獨特的審美趨向?!笆荨敝蛔?與“肥”相對,肥即墮色相、落甜膩。“肥”在中國藝術中意味著俗氣,“俗”乃藝術之大敵,這樣的藝術有諂媚之態(tài)。凡病均可醫(yī),一染俗病,就無可救藥了。樸拙簡逸的藝術生命,不是從肥腴艷麗中求得,而是從瘦枯空靈中擷取。
第二種:瘦乃標舉一種風骨。風骨是筋骨和神明的統(tǒng)一,是指人的內在思想感情和外在精神風貌有機結合所構成的風神骨相,贊揚剛直勁健、清峻有力又富有神采,晉安帝稱王羲之“風骨清舉”;《宋書·武帝紀》夸贊劉?!吧黹L七尺六寸,風骨奇特,家貧有大志,不治廉隅”。與之相反的,《世說新語·輕詆》中“范啟云:‘韓伯康似肉鴨”,用身形的矮胖呆笨,喻“無風骨”,即缺乏挺拔勁健的骨相。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中把品鑒人物的“風骨”一詞移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中,強調作品要像具有“風骨”的人物一樣,并將之看作一種高尚的藝術風格加以推崇。
第三種:重品。文人士大夫中常有人患“軟骨癥”,卑躬屈膝、心狹胸窄,陽奉陰違,為時代所不齒。藝術家樂道“梅蘭竹菊”,都是藉自然之物的特征表現人之傲骨有節(jié)、卓立高潔的生命精神?!芭c梅同瘦”、“與竹同瘦”是一種重品的思想。日本學者巖山三朗說:“西方人和中國人的美學思想有一個根本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西方人看重美,中國人看重品。例如,西方人喜歡玫瑰,因為它看起來美;中國人喜歡蘭花、竹子,并不是因為它們看起來美,而是因為它們有品。它們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種精神的表現。”藝術家以石來喻人之有品,“石者,硬也,剛直也,鄙其阿諛,惡其庸氣也”,實乃“與石同瘦”之喻。
(二)“皺”有兩種解讀
第一種:石之皺,是畫家用來表現山水畫的皴法。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說:“皴者,皺也,言石之皮多皺也?!碑敶嫾谊憙吧僬f:“從皴法上說,南宗畫法多用披麻皴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它皴法,如荷葉皴、亂柴皴、云頭皴、解索皴等。南宗皴法,線條優(yōu)柔含蓄,圓潤充滿,折轉少,曲線多;而北宗畫法主要采用的是以斧劈皴為主的皴法,如折帶皴、釘頭皴、馬牙皴、礬頭皴、鬼面皴等。北宗皴法線條剛硬,多用直線,折轉多,有砍削之態(tài),多外露之姿?!碑嫾叶鄰氖櫼约捌渌匀恢镏形虺龉P法。
第二種:皺,喻示社會錯綜復雜,是一種無形的“皺”,它看不見摸不著,需要親身感悟。米芾說:“皰丁解牛刀,無厚入在間,以此交世故,了不見后患?!痹诿芗怃J的社會里,如何生存?雞蛋碰石頭,粉身碎骨;硬抗,刀刃就磨鈍了?!暗度姓邿o厚”,刀刃是沒有厚度的。米芾用刀刃自喻,“彼節(jié)者有間”,骨節(jié)之間有縫隙,社會再復雜、黑暗,生存環(huán)境再惡劣,總是還有空隙的,我惹不起,但躲得起,“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米芾在“皺褶”的縫隙里躲避矛盾,真可謂游刃有余啊!“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別人要么被折斷,要么被磨鈍,而米芾還像剛剛磨出來的刀刃、鋒利無比。米芾用莊子的智慧,求得生存的安寧。
歌德說:“要想逃避這個世界,沒有比藝術更可靠的途徑;要想同世界結合,也沒有比藝術更可靠的途徑?!泵总郎畹臅r代,社會矛盾交織,小人當道,他一生曲折坎坷,命運多舛。仕途何嘗能平滅他心中的苦悶、孤寂,又何嘗能安頓他的狷介和狂放?他將一腔愁怨、滿腹激憤付之藝術。憑著那份癲狂,潑出一片黑白世界。這是一個心靈可居可游的世界,是一個“了不見后患”的逍遙天地。
二 漏、透
“漏透”指孔洞上下、左右、前后彼此貫通。“漏透”結合成為“玲瓏”?!傲岘嚒币庥卸?一是晶瑩剔透,內外澄明,一片冰心在玉壺;二是達到了一個無斧斫之痕的圓融境界。英國美學家貝爾在論藝術品特性時,用了“有意味的形式”這個命題?!奥┩浮边@個“有意味的形式”空靈幽微、悠長飄渺、云詭波譎,在我看來最富有中國特色,它與意象、意境一樣,是中國藝術家對美學的一大貢獻?!奥┩浮敝庾詈?也最難解讀、表達。從心理學角度講,認知障礙構成了對主體智能的挑戰(zhàn),這就要激發(fā)主體心理能量的高檔投入?!奥┩浮币I思維超越生活,做塵外之想、玄遠之游。對“漏透”的解讀,要不離漏透,又不拘于漏透。
(一)“漏透”二字有三種解讀
第一種:圓。漏、透都為孔洞,洞一般是圓的。圓,在中國哲學中有著特殊的意義。藝術不同于科學,科學是一元的,如圓周率定為3.14,那么3.15、3.13就是謬誤,而藝術是多元的。中國哲學中的“圓”蘊含四個意義:
1、太極之圓。老子哲學把混沌無形之氣視為道、一、圓,易學又叫“太極”。朱熹《太極圖論解說》:“○者,無極而太極也?!蓖醴蛑f:“太極,大圓者也?!眻A代表“無形”,方代表“有形”。
2、圓滿之圓。圓相對于缺而言,圓就是“不缺”,不缺謂之“圓滿”。佛學以“圓境”為圓滿俱足之境,此境無稍欠缺。儒道哲學也視“圓”為充滿、圓融的境界。
3、圓轉之圓。圓有“轉動”之意?!段男牡颀垺ざ▌荨?“圓者規(guī)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鞭D動是圓的根本特性。中國哲學從“圓”的特性中體味出變動不居、大化流動、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4、大圓之境。事物完成叫“圓滿”。實現夢想叫“圓夢”,意會之境叫“妙境”。難以言說,意味著道境、禪境、意境。渾化無跡的境界被視為人與宇宙獲得了大圓融,謂之最高境界。
第二種:空。漏透為無形之形,乃“空”?!翱铡辈皇鞘裁匆矝]有,它不是一個二元對立的東西,它是一個整體,沒有對立面?!翱铡庇弥谒囆g就是簡、淡逸、雪泥鴻爪、了無痕跡;用之于人生就是灑脫、無爭執(zhí)、平滅一切沖突。“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禪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萬法皆空”。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1、無常?!盁o?!本褪侵溉f事萬物都是剎那間的短暫存在。世上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例如一個人從小到大拍攝的無數張照片。每一張照片都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人生形象,因為那只是瞬間的留影。佛教、禪宗把在不斷變化中的、把握不住的變化叫做“無常”。
2、無我。一切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風四種物質和合而成的。任何事物都沒有自身特定的、與其它任何事物不同的本質。也就是說一個人沒有自己單一的、獨特的“自性”。這種無法從大體中抽取出來的與眾不同的、獨特的本性叫“無我”。
無常也好,無我也罷,都是“空”。一言以蔽之:一切事物都可以改變,唯有一個原理不可以。這個不可改變的原理,即佛教、禪宗所謂的“空”或“空性”。
第三種即前文提到的:“漏透”結合成為“玲瓏”。禪與藝術都講“悟”。嚴羽《滄浪詩話》中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蔽蛴袦\深,唯有“玲瓏透徹”之悟才謂“悟透”,才是藝術和禪的最高境界。藝悟之后,其境界應該渾融圓整,毫無拼湊痕跡,具有超越局部、各要素綜合的整體美。禪悟之后,絕無對峙,無前無后、無內無外、不將不迎,無古無今。玲瓏透徹之悟后,就突破了任何形式的束縛,從現象到本質,由剎那到永恒,自在與自為合一,主體與客體相融,使精神升華到澄明玄遠的境界。有玲瓏透徹之心,方有玲瓏透徹之悟;有玲瓏透徹之悟,方有玲瓏透徹之作品。
(二)“漏”有兩種解讀
第一種:漏謂天游。何為“天游”?孟子曰:“上下與天地同流?!钡兰宜f的渾然與造化為一。天地稱為“大化”,即天地變化流動之狀貌。陶淵明云:“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敝袊軐W視人生和天地自然為一大生命,為流動歡暢之大全體。世界又是一個龐大的氣場,萬物浮沉于一氣之中。生命之間彼攝互蕩,都在“氣”中流變、生滅。在大化洪流中,融自我與萬物為一體,進而體驗萬物。明時張岱《湖心亭看雪》中說:大雪三日,與友人于西湖湖心亭看雪。此時,“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當將這一點置于琉璃世界中,便是一種回歸,伸展了性靈的同時,也獲得了身心的安頓,人也在心靈的超越中擁有了世界。雖是一心,卻與天地造化同流。
第二種,佛教講“正報莊嚴”,就是要莊嚴我們的身心,要讓我們的身心從煩惱、無明、染濁以及五蘊所聚的“有漏”的凡夫狀態(tài)轉化到潔凈、安詳、智慧的“無漏”的圣覺狀態(tài)。我們認識客觀事物,剛開始的時候是妄想分別的認識,是有漏的。如果在有漏的基礎上以無漏的智慧去感悟,那就是般若智。我們常說“入世”與“出世”,入世就是“有漏”,就是沒有出“三界”,漏到什么地方呢?漏到生死、煩惱、輪回中;“出世”就是“無漏”,跳出三界方是?!盁o漏”是禪的最高境界,也是佛的最高境界。
(三)“透”有兩種解讀
第一種,就是看透、洞察。一個人歷經磨難,體驗了酸甜苦辣各種滋味,對社會、人生就有一個透脫的看法?!笆朗露疵鹘詫W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向外的情感宣泄。向內的透視、洞察是道禪的思想,是體,是中國人的一種內在思維方式。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說:“禪本質上是洞察人的生命本性的藝術,它指出從奴役到自由的道路……可以說,禪把蓄積于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所有能量完全而自然地解放出來,這些能量在通常環(huán)境中受到壓抑或扭曲。禪的目標乃是使我們免于瘋狂或畸形?!?/p>
第二種。米芾說:“一日不讀書,便覺思澀?!边@個“思澀”就是思路尚沒有貫通?!端貓@石譜》序中說“此老顛書縱橫千古,或從此中悟入” ,說的就是米芾善于學習,從“瘦皺漏透”中獲得了靈感,豁然貫通,渙然冰釋。
中國傳統(tǒng)藝術評論中,有一種喻人式的評論,就是拿人的身體來比喻藝術,或以藝術來喻人身。在藝術中復演人的生命世界。艾略特說:“通過藝術形式表現情感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到‘客觀對應物。何謂客觀對應物?即指能夠觸發(fā)某種特定情感的、直達感官經驗的一系列實物。”抽象的思想、情感需要賦形?!笆莅櫬┩浮本褪敲总谰慕Y撰的一個“客觀對應物”,是“賦”了“形”的精神世界,他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笆莅櫬┩浮辈皇敲枋鲆粋€物理事實,也不是描述一個心理事實,它是兩者體驗的真實,是主客契合之后的生命的全部?!笆莅櫬┩浮本褪敲总?米芾就是“瘦皺漏透”。
當面對一方“瘦皺漏透”的觀賞石時,自覺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兀立在我們面前。他學富五車,對藝術、人生、宇宙已悟空,一切都達到渾化無跡的大圓境界,如一方在塵世鍛煉后通靈的頑石——玲瓏剔透,不沾不滯,自由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