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媚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課堂教學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在不斷地提高。那么,在這個課程改革的大舞臺上,我們如何做好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呢?筆者就二年級語文教材的教學為例談幾點想法。
(1)以讀為本,重視朗讀的指導。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閱讀能力。因此,進行閱讀教學時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靠單純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就得到的,而是要在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閱讀感悟的文章內容基礎上自悟出來,且有了語感讀出來的。朗讀是一項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要通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在進行朗讀訓練時要有層次性,每次朗讀要有不同的要求,要用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如課文《秋天的圖畫》有一句“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睘榱俗寣W生體會所描繪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機,體會“秋天的圖畫”色彩的美麗,可采用對比出示句子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說說哪句好?好在哪里?學生就會說出原因,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指出:這里不僅寫出了顏色、樣子,還寫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機。然后請大家讀出其間的美,讀出勃勃生機的情景,學生就能入情入味地朗讀了。這樣教學,可讓學生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細細品味佳詞妙句,感受文章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這樣長期的訓練,語感就會油然而生了。另外,有些課文中會有一些長句子和不好理解的句子,教師要發(fā)揮范讀的作用,帶著學生一句一句地讀,或讓讀得好的同學示范讀。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有三個問句,第一個問句“為什么把雨衣給我呢?”就要指導學生讀出“不解”的感覺;第二句“我是最弱小的嗎?”就要指導學生讀出“不滿意”和“迷惑”的情緒;第三句“我還是最弱小的嗎?”就要指導學生讀出“不服氣”的感覺。通過這樣的范讀和導讀,自然而然就會讓學生從讀中理解了課文中小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及心理活動,從而領悟了文章的中心。
(2)依靠文本,精心設計提問,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我們在教學中做到了創(chuàng)造性設計提問,也是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充分地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讓學生自由說出感受,使課堂變得非?;钴S。可有時,我們在進行這一活動時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正確理解文本價值的取向,就會誤導學生,如《小柳樹和小棗樹》一文,有位教師在學習完生字及課文后,出示了“()的小柳樹”和“()的小棗樹”的填空題并提問:你喜歡誰?學生找了文中一些詞語來填,接著都回答喜歡小棗樹及原因,最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要學習小棗樹的謙虛,不要學習小柳樹的驕傲。這樣的教學在學生對文章的感知還處于淺層次時,就急于讓學生發(fā)表看法,勢必是膚淺而片面的。也說明老師對文本的理解有偏差,單方面地理解成頌揚與批評,這時就不能不假思索地提出問題。筆者認為不能提“喜歡誰?”這樣的問題而應提“喜歡他們嗎?”這樣的問題。如用后一個問題來問學生,他們就會分別去文中找出這兩棵樹的優(yōu)點以及缺點來。老師也就能適時地引導學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這時所談的感受才是深刻而全面的。所以說,要讓學生自由地、充分地、全面地朗讀與感悟文本,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文本的價值取向,然后精心地設計提問,最后才引導學生正確去解讀文本。
(3)利用模仿,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中人物或動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來表演課文內容,幫助他們準確理解詞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酸的和甜的》一文中,有個詞語“迫不及待”需要學生理解,如果僅僅是老師把這個詞的意思說出來,學生當時聽了也許記住了,可一下課,可能又全忘了。因為他沒有真正去理解,所以記不住。那我們在教學時可利用模仿來幫助學生去理解??勺屢粋€同學上來表演小猴子,把“它”看到一串串誘人的紫紅色葡萄時的神態(tài)和動作演一演,其他同學邊看邊想象一下自己都是那只猴子,當看到那串非常誘人的葡萄時會怎么樣?也可做做動作表示。然后,老師再進行點撥:這種心情我們可用一個詞語表示,就是“迫不及待”。這樣一來,學生就充分地理解了這個詞語,比老師學獨講其意思要好得多。在理解課文時也可讓學生上來扮演小猴子、小松鼠、小狐貍、小兔子,按課文內容的情節(jié)來表演,學生就會對課文產生極大興趣,有利于拓展他們的思維和訓練他們的語言能力,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閱讀教學的教法多種多樣,但只要我們正確把握好課程標準及文本取向,就能更好“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