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干戈
奧地利的“騎士”SK105輕型坦克問世已經(jīng)整整40個年頭。這位已屆“不惑之年”的鐵騎到底是怎樣一種坦克呢?
開創(chuàng)“騎兵”系列戰(zhàn)車先河
熟悉坦克裝甲車輛型號的讀者朋友一定會發(fā)現(xiàn),奧地利陸軍的幾種鐵騎都跟騎兵有關。如,1986年研制成功的輪式裝甲輸送車就命名為“游騎兵”(Pandur)裝甲車。20世紀90年代研制成功的履帶式步兵戰(zhàn)車被命名為“槍騎兵”(Ulan)步兵戰(zhàn)車。而開創(chuàng)“騎兵”系列裝甲戰(zhàn)車先河的,當屬本文所說的“騎士”SK105輕型坦克。
說起SK105輕型坦克的命名,還要先來一番考究。1971年,奧地利軍方命名新研制成功的輕型坦克為Kurassier(德文),直接的意思是“胸甲騎兵”或“重騎兵”,特指歐洲15~19世紀軍隊中身穿重鎧甲的騎兵??紤]到我國廣大讀者對“胸甲騎兵”不太熟悉,一開始業(yè)內(nèi)有人轉(zhuǎn)譯為“騎士”或“龍騎兵”,一直延續(xù)至今。不過,嚴格地講,還是譯為“胸甲騎兵”或“重騎兵”更貼切些??磥?,奧地利軍方對奧匈帝國稱雄一時的騎兵念念不忘,情有獨鐘。想當年,奧匈帝國的騎兵十分驍勇善戰(zhàn),馬刀揮舞,驃騎奮蹄,著實風光了一把。今日的奧地利鐵騎,雖然難以重溫奧匈帝國強悍騎兵的舊夢,但起了響亮的命名總是好的。
奧地利在二戰(zhàn)期間被德國吞并,作為德國的一部分參加了二戰(zhàn)。二戰(zhàn)后,奧地利被美、英、蘇、法四國共管。1955年,四國占領軍撤走,奧地利議會宣布奧地利成為一個“永久中立國”。奧地利是位于歐洲中部的一個山地國家,阿爾卑斯山脈橫貫全境,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七成,適于使用機動性好的輕型裝甲戰(zhàn)車。一開始,奧地利陸軍裝備的是瑞士研制的G13殲擊坦克。這種G13殲擊坦克是德國著名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的戰(zhàn)后型。1956年開始,奧地利的紹勒爾公司開始研制履帶式輕型裝甲戰(zhàn)車,1961年研制成功,定名為“紹勒爾”4K4FA裝甲輸送車。1965年,紹勒爾公司根據(jù)奧地利聯(lián)邦陸軍的決定,開始研制一種適于在本國復雜地形上使用的輕型坦克,這就是“騎士”SK105輕型坦克的由來。
裝甲輸送車變“坦克”
由于紹勒爾公司已經(jīng)有了研制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的成功經(jīng)驗,于是,公司決定以研制成功的4K4FA型裝甲輸送車為底盤,加上炮塔和火炮等上部結(jié)構(gòu),制成國產(chǎn)的輕型坦克。紹勒爾公司選擇履帶武裝甲輸送車底盤,除了有成功的經(jīng)驗外,二者的戰(zhàn)斗全重相近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1967年9月,公司制成了第一輛樣車。1969年又制成了比較成熟的第二輛樣車,距今已整整40個年頭。奧地利軍方在對第二輛樣車進行試驗后,同意進行試生產(chǎn),并命名為“騎士”SK105輕型坦克。1970年,施泰爾一戴姆勒一普赫公司兼并了紹勒爾公司,開始成批生產(chǎn)SK105輕型坦克,至1993年初共生產(chǎn)了600多輛。除了奧地利陸軍裝備250輛外,裝備SK105輕型坦克的國家還有;阿根廷150輛、摩洛哥109輛、突尼斯54輛、玻利維亞34輛、博茨瓦納30輛。之后,公司關閉了生產(chǎn)線。到了2000年,公司又開啟了生產(chǎn)線,為巴西海軍陸戰(zhàn)隊生產(chǎn)了17輛SK105輕型坦克和1輛裝甲回收車。盡管只是“小打小鬧”式的生產(chǎn),但說明在問世40年后SK105輕型坦克仍然有一定的活力。
盡管SK105輕型坦克采用了4K4FA裝甲輸送車為底盤,但并不是原封不動拿來就用的,而是對原底盤進行了相當大的改造,以適于裝上炮塔和大口徑火炮。最突出的改變是,發(fā)動機和傳動裝置由前置變?yōu)楹笾?。前置方案更適于裝甲輸送車的總體布置,可以獲得較大的載員室空間;而后置方案更適于坦克的總體布置,可以獲得較大的戰(zhàn)斗室空間,并有利于全車的縱向平衡。
“騎士”SK105輕型坦克的戰(zhàn)斗全重為17.7噸,乘員3人,車長7.735米,車寬2.5米,車高2.529米,車底距地高0.4米。由于車內(nèi)的空間比較狹小,乘員的身高限制在1米73以下。盡管有這樣的限制,但比起蘇式坦克將乘員的身高限制在1米65以下,還是要相對寬松些。除了動力艙由前置改為后置外,車體的長度稍有加長,車體的高度降低了15厘米。所以說,底盤的改動還是相當大的,但底盤的部件則基本不變。
車體為鋼裝甲全焊接結(jié)構(gòu),各部位的裝甲厚度為:炮塔正面為40毫米,炮塔側(cè)面和車體正面為20毫米,車體側(cè)面為14毫米,車體后部為12毫米,炮塔頂部為10毫米,車體頂部為8毫米。由于裝甲較薄,主要防護部位僅能防20毫米炮彈的攻擊。車內(nèi)配有個體式三防裝置。動力艙裝有自動滅火裝置。煙幕彈布置在炮塔兩側(cè),共6具,可在40秒之內(nèi)產(chǎn)生75米長的煙幕。
SK105輕型坦克的動力裝置和基型車的一樣,為“施泰爾”7FA型直列6缸渦輪增壓水冷柴油機,缸徑123毫米,沖程140毫米,氣缸排量9.98升,最大功率為235千瓦(320馬力)。傳動裝置包括主離合器、傳動箱、變速箱、轉(zhuǎn)向機構(gòu)、側(cè)減速器等。其中,變速箱為德國ZF公司的ZF S6-80型自動變速箱,有6個前進擋和1個倒檔。轉(zhuǎn)向機構(gòu)為靜液差速式,可實現(xiàn)無級轉(zhuǎn)向。懸掛裝置為扭桿彈簧式,每側(cè)有5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后,誘導輪在前。最大速度達7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00千米,最大爬坡度達37度,越壕寬2.4米。整個看來,其機動性還是相當不錯的。
“拿來主義”又一曲
SK105輕型坦克的最大“亮點”是在武器系統(tǒng)上。它既采用了法國AMX-13輕型坦克上的搖擺式炮塔,又將火炮口徑從AMX-13的75毫米火炮和90毫米火炮升級為法國制造的M57型105毫米線膛炮。這使它具有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主戰(zhàn)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其實,SK105就是作為坦克殲擊車來設計的,打坦克是它的主要任務。法國的搖擺式炮塔,法國的火炮,譜寫了“拿來主義”的又一新曲。奧地利軍方之所以采用法國的搖擺式炮塔,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降低炮塔的重量,也便于采用自動裝彈機。
M57型105毫米線膛炮的身管長為4620毫米(44倍口徑),身管上裝有鋁制熱護套,炮口處采用雙氣室大側(cè)孔制退器,以降低火炮的后坐力。這種M57型105毫米線膛炮,是法國GIAT公司研制的CN105-F1型105毫米線膛炮的出口型坦克炮,原來的F1型105毫米坦克炮是裝在AMX-30中型坦克上的。為了能將105毫米坦克炮裝到輕型坦克上,GIAT公司千方百計地降低整個火炮的重量,從F1型的2470千克降低到M57型的1210千克,降低了50%還多?;鹋诓捎猛彩綋u架、半自動橫楔式炮閂和半自動裝彈機,有兩個鼓
形彈倉,每個彈倉存放6發(fā)炮彈。將鼓形彈倉里的12發(fā)炮彈打完,只需要一分鐘的時間。火炮未裝火炮穩(wěn)定器,火炮的俯仰和炮塔的轉(zhuǎn)動均為液壓操縱,必要時,炮長和車長均可以手動操縱。火炮的高低射界為-8~+12度,方向射界360度,用液壓驅(qū)動裝置轉(zhuǎn)一圈炮塔需13秒鐘。配用的彈種包括:破甲彈、榴彈和煙幕彈,后來又增加了尾翼穩(wěn)定脫殼穿甲彈,彈藥基數(shù)為44發(fā),除了鼓形彈倉的12發(fā)炮彈外,在駕駛員右側(cè)及炮塔尾艙還存放有炮彈。發(fā)射穿甲彈時,初速為1460米/秒,可在2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北約單層重型靶板。發(fā)射破甲彈時,初速為800米/秒,有效射程為2700米。
輔助武器為1挺7.62毫米并列機槍,裝在105炮的右側(cè),彈藥基數(shù)為2000發(fā)。
在炮塔內(nèi),火炮的左側(cè)為車長席,火炮的右側(cè)為炮長席。車長指揮塔上有7具潛望鏡,炮長艙門上有2具潛望鏡。車長的瞄準鏡為雙目式,放大倍率為1.6倍和7.5倍,夜間作戰(zhàn)時,可換裝為6倍的單目式主動紅外瞄準鏡;炮長的瞄準鏡為望遠式,放大倍率為8倍,炮長的瞄準鏡和激光測距儀組裝在一起,測距范圍為400-9995米,測距精度為±5米。車長可以超越炮長進行瞄準和射擊。炮塔的后部上方有一個白光/紅外探照燈,十分醒目,不用時也可以卸下。拿20世紀70年代的標準看,這種火控系統(tǒng)不算很先進,可能跟降低整車造價有關。
從A1型到A3型
“騎士”SK105輕型坦克問世以來,先后發(fā)展了A1、A2、A3三種改進型車和裝甲搶救車、裝甲工程車兩種變型車。
SK105A1輕型坦克20世紀70年代末期研制成功,主要改進之處是:換裝了傳動效率更高的ZF公司的6HP-600型全自動變速箱,強化了火控系統(tǒng)的性能,裝彈機由半自動式改為全自動式。
SK105A2輕型坦克是A1型的進一步改進型,20世紀8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主要改進之處是:安裝了火炮雙向穩(wěn)定器和炮長瞄準鏡穩(wěn)定裝置;火控計算機能存儲和處理四種炮彈的彈道參數(shù);加裝了橫風、耳軸傾斜度、炮膛磨損、空氣密度等傳感器;炮長配用微光夜視夜瞄鏡;重新設計了炮塔前部,增強了炮塔的防護性能;換裝為9FA型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功率提高到370馬力(272千瓦)??梢哉J為,A2型在整體性能上,尤其是火控系統(tǒng)的性能上,有較大的提高,是目前奧地利陸軍裝備的SK105系列中的主要型號。
SK105A3輕型坦克是A2型的進一步改進型,1986年研制成功。主要改進處是:換裝美國M68型105毫米線膛炮,身管長為51倍口徑;配用北約標準的105毫米炮彈,彈藥基數(shù)降為32發(fā);炮塔正面改用間隔裝甲,裝甲厚度增加,最大裝甲厚度達250毫米;戰(zhàn)斗全重增至20.7噸。不過,A3型的改裝數(shù)量很有限。
今日奧地利鐵騎
國際形勢在變,歐洲中部小小的奧地利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變化。1995年,奧地利政府宣布退出歐洲自由貿(mào)易協(xié)會并加入歐盟。2001年1月,奧地利政府又進一步宣布廢止永久中立的方針,以保障國家安全為基本原則。這樣,就為奧地利加入北約鋪平了道路。
奧地利是一個內(nèi)陸中小國家,軍隊的規(guī)模很小,陸軍是主要兵種,陸軍的總?cè)藬?shù)只有2.69萬人,陸軍中的裝甲裝備包括:“豹”2主戰(zhàn)坦克114輛,“騎士”SK005輕型坦克120輛,“槍騎兵”步兵戰(zhàn)車112輛,“游騎兵”6×6輪式裝甲車68輛,SPzA1裝甲輸送車440輛,M109系列155毫米自行火炮213輛。以上各種坦克、裝甲車和自行火炮的總數(shù)加起來超過了1000輛。按奧地利830萬總?cè)丝趤碛嬎?,奧地利的人均裝甲力量絕對可以站到世界的前列。作為對比,我們不妨拿中國和奧地利作一比較。中國的人口和國土面積分別是奧地利的150倍和120倍,如果保持同樣的裝甲戰(zhàn)車的比例的話,那么,中國應當擁有12萬至15萬輛坦克裝甲車輛!可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樂曲固然美妙動聽,維也納的裝甲力量同樣也不可小覷。
奧地利“騎士”
PK法國AMX-13
在文本的最后,再來比較一下同是搖擺式炮塔的兩種輕型坦克一奧地利的“騎士”SK105和法國的AMX-13輕型坦克。
論噸位,SK105輕型坦克為17.7噸,而AMX-13輕型坦克則為15噸,兩者基本上是一個檔次上的。但是,SK105輕型坦克上裝的是105毫米線膛炮,而AMX-13輕型坦克上最初裝的僅為75毫米火炮,后來才換裝為90毫米線膛炮,兩者的火炮威力整整差了一代。而且SK105坦克的火控系統(tǒng)要比AMX-13的先進得多,特別是SK105A3型,其先進程度已經(jīng)達到了20世紀80年代主戰(zhàn)坦克火控系統(tǒng)的水平。所以,在火力的對抗上,SK105輕型坦克的優(yōu)勢明顯。
在機動性上,SK105A2輕型坦克的單位功率為19.89馬力/噸,最大速度70千米/小時;而AMX-13輕型坦克的單位功率為18.7馬力/噸,最大速度為65千米/小時。兩者基本上是一個檔次上的,但SK105稍占優(yōu)。
論防護性能,兩者均是鋼裝甲全焊接結(jié)構(gòu),裝甲的厚度均較薄,均能抗20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再加上搖擺式炮塔對炮塔防護性的削弱,可以說,防護性差是這兩種輕型坦克的共同弱點。
總之,從性能上看,SK105輕型坦克要明顯強于AMX-13輕型坦克。不過,前者的問世比后者晚了近20年。后來者居上,也是符合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
此外,這兩種輕型坦克,一個是動力傳動裝置前置(AMX-13輕型坦克),一個是動力傳動裝置后置(SK105輕型坦克),也是一個重大的區(qū)別。這是從各自的總體布置上來考慮的。
論裝備數(shù)量及名氣,當然是法國的AMX-13輕型坦克要“牛氣”得多。AMX-13輕型坦克的生產(chǎn)數(shù)量多(連變型車在內(nèi)共計7000輛以上),變型能力強,裝備的國家多,在這些方面,“騎士”SK105輕型坦克只好甘拜下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