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麟
腿腳不便的羅高壽拄著拐杖,一邊蹣跚前行,一邊還打趣地引用鄧小平的名言自言自語道:“膽子要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
在中國,如果提起伊戈爾·羅加喬夫,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是誰;而如果提起羅高壽,不說家喻戶曉,但至少是一代中國人熟悉的名字。
由于2008年9月因車禍受傷,前俄羅斯駐華大使羅高壽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機會減少了。中俄建交60周年之際,《望東方周刊》記者原本得到了與老人面談的機會,但終因他的健康原因而未能如愿。為了還原羅高壽在中俄關系的歷史坐標,記者翻開了以往的采訪記錄。
中文名字繼承自父親
羅高壽的父親阿列克謝·羅加喬夫是一位對中國有著深厚感情的漢學家兼外交家。他最早把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和《西游記》,以及魯迅的《祝?!?、老舍的《無名高地有了名》、馬烽和西戎的《呂梁英雄傳》等作品介紹給俄語讀者。
阿列克謝·羅加喬夫為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羅高壽。這個美好吉祥的名字,后來被他的兒子沿用,并且成為了中俄友誼的一個符號。
2004年7月,時任俄羅斯駐華大使的羅高壽,在對本刊記者談起與中國的淵源時說,自己對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的熱愛“都是從父親那里繼承的”。
羅高壽一出生就在中國生活。1932年,剛滿一個月的他跟著母親來到新疆,與正在迪化(今烏魯木齊)蘇聯(lián)總領事館任職的父親團聚。1936年,他又跟隨父母到了哈爾濱的蘇聯(lián)總領事館,那時的哈爾濱和整個東北已經被日本占領。
“那年冬天很冷。日本占領軍宣布封閉蘇聯(lián)駐哈爾濱總領事館,不許人員外出。當時生活很艱難。父母不許我在院子里玩,因為害怕把地上的積雪弄臟——總領事館日常飲用水主要就靠這些積雪。直到法國駐哈爾濱總領館派人送來食品,我們才度過了那個漫長的冬天?!彼貞浾f。
未了的夙愿是找到和毛主席的合影
1956年4月,羅高壽從莫斯科東方大學漢語專業(yè)畢業(yè)后,在熟悉的中國開始了自己的外交官生涯。
當時,這個蘇聯(lián)小伙子在中國國務院外國專家局當翻譯。那年夏天,他陪同蘇聯(lián)政府衛(wèi)生部一位副部長在中國考察。一個半月間,兩人先去武漢,然后沿長江往東又去了許多城市和農村,主要調研血吸蟲病疫情及防治情況。由于疫情嚴重,羅高壽和副部長兩人同時鬧肚子。回北京后,羅高壽瘦了12公斤,副部長瘦了8公斤,大家?guī)缀跽J不出他們了。
1958年1月,羅高壽開始在蘇聯(lián)駐華大使館任翻譯。1960年11月,蘇聯(lián)駐華大使館舉辦招待會,慶祝十月革命勝利43周年,這是一次讓他終生難忘的活動。
“中國外交部事先通知大使館,出席招待會的中方最高級別嘉賓是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招待會快開始時,契爾沃年科大使和我在樓下等候。不一會兒,周總理的車來到大使館門口。他一下車就悄悄對大使說,10分鐘后毛主席也要到大使館來?!?/p>
這個消息讓大家感到格外興奮和緊張,因為毛主席從不參加外國大使館舉辦的禮節(jié)性活動。當毛主席和契爾沃年科大使在二樓白廳交談的時候,其他國家的大使們紛紛往前擠,想要近距離目睹偉人的風采。
羅高壽至今仍有一個夙愿未了,就是希望找到當時自己與毛主席的合影,“我知道這很困難,但我很想得到照片,因為這些照片太珍貴了”。
中蘇關系最低潮時,“使館周圍全是紅衛(wèi)兵”
1969年3月,珍寶島發(fā)生大規(guī)模武裝沖突。羅高壽再次來到中國,任駐華大使館參贊。
當時,中蘇兩國關系處于最低潮,羅高壽形容當時北京“很不安寧,使館周圍全是紅衛(wèi)兵”,有大約9個月的時間,外交官們出于安全考慮,不能帶家屬。
同年9月,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訪問越南,回國途中在北京停留數小時,與周恩來就邊境問題舉行會談,雙方達成了重要共識。
羅高壽參加了這一歷史性會談,并成為以后雙方進行邊境問題談判的參與者和見證者。隨后蘇聯(lián)外交部第一副部長庫茲涅佐夫就率團來北京談判,羅也參與其中。
憶及這段,羅高壽說:“我永遠記得對兩國關系至關重要的國家領導人的行為和事件?;貞涍^去就會明白,如果多一些克制、善意和忍讓,少一些教條主義,20世紀60年代發(fā)生的許多問題,原本是可以避免的?!?/p>
1986年,已升任蘇聯(lián)外交部副部長的羅高壽,被蘇聯(lián)政府任命為蘇中邊境問題談判團團長。2008年7月,中俄外長在北京共同簽署兩國政府關于中俄國界線東段的補充敘述議定書及其附圖,這標志著中俄4300公里的邊界全線勘定。
羅高壽當時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他對于中俄雙方成功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表示熱烈祝賀,并稱贊雙方外交官在談判中“顯示了極大的勇氣和智慧”。
“我是懷著傷感離去的”
1989年5月,羅高壽隨戈爾巴喬夫訪華,見證了中蘇兩黨兩國關系正?;臍v史性一刻。1992年初,俄羅斯首任總統(tǒng)葉利欽簽署總統(tǒng)令,任命羅高壽為駐華大使。
羅高壽曾對本刊記者說:“我從未后悔自己的選擇。后來的經歷告訴我,對所在國的語言、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的了解以及翻譯工作,對外交官的活動都有很大幫助?!?/p>
2005年5月21日,羅高壽結束了長達13年的駐華大使任期,離京回國。當天,在首都機場貴賓室,73歲的他對本刊記者說:“我的朋友遍中國。我是懷著傷感離去的?!彼硎荆碇袃蓢菓?zhàn)略協(xié)作伙伴,希望中國的和平崛起能夠繼續(xù)下去,“愿中國給世界帶來和平、安寧、穩(wěn)定”。
對于羅高壽的離任,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李肇星說:“我們在中國少了一位朋友,但在俄羅斯多了一位朋友!”
事實上,羅高壽并沒有從此告別中國。他擔任新職務——俄聯(lián)邦委員會委員之后,幾乎每個月都要來中國公干。2006年,他再次來京參加中國“俄羅斯年”中文報道新聞獎的評選活動。身為俄方評委主席的他開玩笑地說:“我跟我們領導說了,請他允許我在北京常駐,有事的話就去莫斯科出趟差?!?/p>
2008年9月,第五屆貝加爾經濟論壇在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市舉行,記者再次見到了久違的羅高壽。貝爾加湖邊的焰火表演結束后,天空飄起了雨點。記者見狀,主動打傘為老人遮雨。腿腳不便的羅高壽拄著拐杖,一邊蹣跚前行,一邊還打趣地引用鄧小平的名言自言自語道:“膽子要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
雖然在中俄建交60周年之際,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無法當面接受《望東方周刊》記者的專訪,但他仍通過電子郵件,發(fā)來了自己撰寫的紀念文章。
羅高壽在文中寫道,約一個世紀前,俄國的政治人物維特曾指出,在東方擁有強大和完整的中國作為鄰邦,對于俄國是有利的?;仡櫸覀儍蓢?0年來走過的道路,可以看出,彼此合作和睦鄰關系的不斷發(fā)展,是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標志性事件,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亞太地區(qū)乃至全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