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
[閱讀導航]
日前,湖北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決定,將“摩爾莊園”開發(fā)的一款游戲選入小學教材。此消息一出,社會各界一片嘩然。下面讓我們走進其中。體會其中的“是是非非”。
網絡游戲該不該進教材
楊紅兵
最近,一款網絡游戲獲得了湖北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肯定,被選入武漢小學教材,走進了部分小學課堂。有網友認為這是網絡時代的教育進步,與時俱進;也有人認為小學生自制力不強,推薦游戲給孩子們可能有負面影響。
與京劇進課本反復斟酌、多方論證相比,網游入編教材要簡單得多、快捷得多。其實程序上刪繁就簡、辦事效率提升本是一種行政進步,但如果這樣的便捷不建立在實踐檢驗、多方利益博弈的基礎上,這樣的決議與拍腦袋、一家之言的決策并沒有什么兩樣。
教材編寫者面對公眾的質疑給了一個極為簡單的回應:“難道不寫入教材,孩子就不玩游戲嗎?”這樣的反問看似有力,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游戲雖說好玩,但并非人人皆愛。愛玩的孩子學起來固然高興,不愛玩的怎么辦?
不寫入教材,固然不能禁止孩子玩游戲,但寫入教材就可以控制孩子玩游戲嗎?如果玩游戲入編教材可行,那么談戀愛、抽煙、喝酒、打架等問題為啥不能登堂入室?從諸多問題來看,編寫者的反問是蒼白的、脆弱的。正是因為理
由的不堪一擊,才引起坊間和網友的熱議,質疑聲四起,讓公眾浮想聯翩。
不過,對此相關部門還是積極回應了,“網游這節(jié)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論壇注冊和交流方法,學會上網的基本功,這些功夫是日后上網必須掌握的,現在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边@是令人忍俊不禁的出發(fā)點,教學生學習論壇注冊和交流的方式、方法很多,為何偏偏選擇網游呢?再說,現在沒有論壇注冊和交流的能力,將來會成“網盲”嗎?試問教材編寫者,今天諸位網友或許也包括編者先生,有幾位是通過網游學會論壇注冊和交流的?
可以說,迄今為止,針對網游入編教材的做法,沒有一個理直氣壯的理由可以讓公眾欣然接受。筆者不揣愚昧,估計要么道理不夠充分,要么論據不夠豐富。而問題的關鍵倒不是理由給得充不充分,而是教材編寫機制是否能經受多方考量,譬如入編教材有無科學論證、陽光程序、多方利益充分博弈。
就教材選用來看,網絡游戲方面的教材肯定有市場,會受到不少學生的熱捧,由此可見它至少還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但實用的、受歡迎的教材,未必就是合理的、科學的。到底可行不可行,不能光聽專家的,還有待實踐的反復檢驗。如果經不起實踐檢驗,就是占有稀缺的教學資源,不僅浪費資源、耗費錢財,而且還犧牲學生的寶貴時光,甚至助長不良習氣。
[賞讀]
這是一篇較有特色的駁論文,作者把教材編寫者和相關部門的回應作為批駁的“靶子”,對其多角度、多方面層層深入地進行反駁,這樣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有說服力。
能否把網游由洪水猛獸變成益智良方
李萬友
網游通常被視為洪水猛獸,可竟然登上了大雅之堂,進入小學教材。這事兒有些不可思議,但就是有敢為人先者。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最近,一款網絡游戲得到了湖北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肯定,被選入武漢小學教材,走進部分小學課堂。有網友認為這是網絡時代的教育進步,與時俱進;也有人認為小學生自制力不強,推薦游戲對孩子們可能有負面影響。教材編寫者反問,“難道不寫入教材,孩子就不玩游戲嗎?”他們認為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推薦好游戲給孩子要好過孩子們自己去找壞游戲。
在談網游色變的環(huán)境下,這一做法難免遭到口誅筆伐,而網游商“摩爾莊園”自然難逃“連坐”??陀^地說,基于網游的危害以及不科學的引導,人們的擔心也可以理解,但很多批評與質疑都顯得有些偏頗,是對摩爾莊園不太了解,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
首先,應該討論的是學生該不該玩網游。按照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學生玩網游本身就是他們的權利,我們無權干涉。這算是對學生自由權利的尊重。從該層面審視,我們不該干涉學生。
當下,學生玩網游鬧得人心惶惶,不是學生的錯,也不是網絡的錯,而是網絡環(huán)境不純潔,導致網游良莠不齊甚至低俗血腥惹的禍。
其次,應該對網游有客觀、公正的評價。網絡也有好壞之分,可以益智、創(chuàng)造快樂的網游是好的,相反則是壞的。既然阻止不了學生玩網游,我們要做的就是凈化網絡環(huán)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留下健康、向上的網游。既然“摩爾莊園”這款網游能夠通過審核進入教材,則說明其很大程度上是好網游,所以我們沒必要過分擔心。
其實,筆者一直認為,網絡是學習的好幫手,就看怎么運用了。網絡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毒害了不少青少年,但問題在于網絡環(huán)境污濁和引導不當。因此,只要網絡環(huán)境干凈,網游健康,讓學生上網、玩游戲無妨。
基于此,在評判網游該不該入教材時,關鍵是要看該網游是不是健康的,能不能益智,而不應一概否定。另外據觀察,“摩爾莊園”雖是“開發(fā)商”,但它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它秉承開發(fā)有益于兒童身心健康的產品策劃理念,專為7—14歲少年兒童設計安全健康益智的虛擬互動社區(qū),而莊園的主題是:健康、快樂、創(chuàng)造、分享。實質上,這已得到一定的認可,越來越多的孩子和家長都喜歡和放心。也正因如此,它才能成為進入教材的“先例”,不然,早就胎死腹中了。
如果孩子能從中得到快樂,又能遠離不良網游,何樂而不為?如果所有的網游商都能這樣做,我們還有什么擔心和后怕的呢?當然是歡迎都來不及的事。
再次,看問題要找準根源,不能單純把矛頭指向某方面。網絡環(huán)境糟糕不堪,原因在于監(jiān)管乏力,孩子受影響不能簡單怪罪于網游、網絡,該挨罵的是有關方面的不作為,這才對路。
目前,我們正在大力整治網絡低俗問題,相信隨著力度的加大,網絡環(huán)境會越來越干凈。顯然,這是在消除網絡負面影響,為孩子著想。
如果網游能夠寓教于樂,與素質教育掛上鉤,應該是好事情。我想,當務之急是,要嘗試如何把網游由洪水猛獸變成益智良方,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賞讀]
什么樣的文章才能給人啟迪,讓人深思呢?什么樣的文章才能讓人看了之后如醍醐灌頂呢?不言而喻,就是深入辯證地分析問題、理性地看待問題的文章。就如此文一樣。
在目前談網游色變的環(huán)境下,網游進教材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議論,可貴的是作者并沒有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深入思考,指出如果網游能夠寓教于樂,與素質教育掛上鉤,應該是好事情,并指出要嘗試如何把網游由洪水猛獸變成益智良方,而不是“一棍子
打死”。這是多么辯證的觀點啊!看來我們寫議論文時也應學習作者多角度分析問題的方法,千萬不要把問題看“死”。
網游進教材:引導還是縱容
歐木華
“如果孩子學習帶有網絡游戲的教材,那么學生上網成癮的比例很可能會迅速上升。”著名戒網癮專家、華中師范大學特聘教授陶宏開通過媒體呼吁,武漢市將“摩爾莊園”游戲收入小學教材的做法是錯誤的。(《長江商報》5月4日)
2006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小學生上網人數已經達到3000萬,其中相當一部分會玩網絡游戲。面對如此龐大的小學生網民,想靠“堵”來隔離網絡游戲對小學生的誘惑,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教育工作者沒有必要談“網絡游戲”就色變,不正視問題,一味逃避,無助于解決問題。
陶教授認為網絡游戲進教材,就會讓學生成癮的比例迅速上升,這種觀點沒有數據支撐,邏輯上把正確引導學生玩網絡游戲和催生網癮混為一談,否定了教育對兒童玩網絡游戲的正面引導作用,屬于“想當然”的看法。如同上世紀80年代初,教育工作者談“性教育”“生理教育”便色變一般,以為這樣的教育會讓學生沉迷于“色情”而不能自拔,但事實否定了這種“想當然”的觀點。有關專家在研究青少年性犯罪之后得出的結論是:“共通之處是,他們都缺乏了解正確的性知識的渠道。”
網絡游戲是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這點孩子可能認識不到,但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到,而不能片面地把網絡游戲當做惡魔。小學生正處于喜歡游戲的年齡,玩游戲是孩子的權利,雖然我國對中小學生上網吧有嚴格限制,但并沒有否定其在教師和家長引導下,選擇健康網絡游戲進行娛樂的正面意義。世界上一些國家的教育部門在充分認識到“禁果效應”和孩子的“逆反心理”的情況下,制定了網絡游戲分級標準,比如“EC”級就屬于“適合三歲以上的兒童,不包括任何可能引起家長反感的內容”這類網絡游戲。
其實,很多網癮少年正是。因為得不到有效引導,才會成癮。因此,關鍵問題在于引導,而不在于“隔離”。對于將網絡游戲引入小學教材,我們要肯定其屬于正面引導,而不是縱容,當然在做法上,還有許多須思考的問題,比如,所選網絡游戲,是否健康,積極向上,是否體現了團隊互助協作的精神?在引導孩子認識這個網絡游戲的同時,是否還須強調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這些,才是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建設性問題。
[賞讀]
所謂不破不立,要確立自己的觀點,就必須把對方的觀點徹底駁倒,這樣才能更有說服力。本文在批駁時就批駁得非常徹底。駁倒要反駁的觀點之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深入論證,這樣文章有破有立,破立結合,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