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強
悠悠媽媽的困擾:
自從悠悠上了三年級,作業(yè)明顯增多。每天放學回到家,坐在寫字桌旁不停地寫。自從有了孩子,我就非常注重家庭教育,這些年也看了不少教育類的書籍。我深知。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樂,希望能給她多一些的自由快樂時光。可如今,不到9歲的孩子,白天坐在課堂上,晚上回家又被一大堆的習題作業(yè)覆蓋了??墒?,怎么辦呢?作為家長,我總不能鼓動孩子不完成作業(yè)吧。如果這樣的話必然給孩子帶來新的麻煩。但對老師的這種教育方法實在不敢茍同。“她們老師也真是的,哪有給孩子留這么多作業(yè)的?!蔽視r術時地就會跟老公抱怨。一來=去,我發(fā)現(xiàn),悠悠做作業(yè)的速度明顯變慢了。一天放學,悠悠腫著眼睛回到了家,原來是因為沒完成作業(yè)被老師罰站,于是就哭起了鼻子?!坝朴?,為什么不完成作業(yè)呢?”我問?!澳悴灰舱f了嘛,老師留這么多作業(yè)不科學。”
我真的很困惑。不能接受老師的方式,可是,當孩子不按老師的要求做,又會被老師、同學認為是不完成作業(yè)的壞孩子,由此,孩子的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究竟該怎么辦呢?
現(xiàn)實中確實有很多家長與悠悠媽媽有著同樣的困惑,或是覺得老師的作業(yè)留得不合理、或是認為老師批評孩子的方式不恰當,或是感到老師不能尊重和鼓勵孩子的個性……那么,這些沖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遇到了沖突,作為家長又該如何處理呢?
沖突由何而來
老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將時間追溯到二三十年前,“教育”這個詞在中國父母的心中并沒有特別強烈的概念。而如今社會,教育理念層出不窮,特別是很多年輕父母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甚至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有些教育觀念及對事物的判斷某種程度上要高于老師。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關于孩子教育觀念的沖突自然再所難免。
老師和家長立場不同:站的角度不同,自然也會有分歧之處。首先,家長對孩子,是一對一的教育,而老師則是一個人面對幾十人的教育,方法自然會有所不同;其二,每個老師都有其特定的成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和個人經(jīng)驗,而這一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老師對孩子的教育,這就如同家長在自己的背景下發(fā)展出一套教育孩子的理念,而別人也不是輕易可以改變是一樣的。
老師還存在著職業(yè)壓力: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下,教師除了教書育人,還承載著很多職業(yè)的壓力,比如,業(yè)績考核等等,老師在沉重的壓力下,有時候難免會采取一些不恰當?shù)慕逃绞?。種種原因催生了家長與老師之間關于教育理念的矛盾。
家長與老師的沖突,給孩子帶來了什么
孩子天生是一張白紙,他們頭腦中的是非善惡、好與不好,行為準則等等是在成人的引導和教育下逐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出來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無疑,家長,老師是他們心中占據(jù)權威地位的重要人物,是他們主要遵從和效仿的對象。而一旦孩子感覺到家長和老師在很多問題上觀念不一致,甚至有很大的沖突時,在他們的內(nèi)心也會出現(xiàn)混亂的現(xiàn)象。究竟該怎樣做?怎樣的規(guī)則才是正確的?這種混亂會在孩子心中造成心理沖突,由此使他們陷入焦慮與迷惘。教育專家孫云曉認為,孩子有自己解釋世界的方法,家長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即便家長不說,孩子還是可以從家長的態(tài)度,語氣,表情中探得這樣一種沖突的存在。由此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蒙上一層陰影。
家長應該怎么辦
沖突在所難免,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怎么做對孩子來講才是最好的方式呢?
●選擇最好的不等于就是最好的選擇
首先,家長一定要明確這件事情的核心應該是圍繞著給孩子帶來良好的影響,而非不良影響。所以,在沖突下家長要衡量揣摩各種情況。如果老師的教育確實太差或者大多數(shù)家長都不滿意,您可以考慮給孩子轉(zhuǎn)到一個更好的學校,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送孩子出國留學,或者如果您有童話太王鄭淵潔那樣的自信,也可以把孩子領回家去自己教,但是,如果以上幾條路都行不通的話。那毫無疑問,最有利于孩子發(fā)展的方式便是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鼓勵孩子積極適應,并在可能的范圍內(nèi)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更良好的教育成長環(huán)境。
●拋掉不滿情緒
“哪有這么管孩子的?”“把孩子整天放在學校里我還真不放心?!碑敍_突產(chǎn)生時。家長不免要發(fā)出這樣的牢騷。不過,要提醒家長的是,不妨先把您心中的焦慮、怨氣甚至有點點的憤怒放一放,理智與冷靜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想一想作為老師立場的不同以及自身的局限性。如此一來,您便容易對老師形成接納和尊重的心態(tài),只有在這種心態(tài)下才能想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有效溝通是關鍵
“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不那樣做?”大凡遇到矛盾我們時常容易這樣想。其實,與其冥思苦想。不如直接溝通。當然,溝通也是要講究方法的。首先要帶著開放的心態(tài),了解一下老師為什么這樣做。哪些是自己可以影響到的,哪些是無法影響的。
●在家里解決學校無法解決的問題
對于能夠與老師坦誠溝通的話題盡量坦誠溝通,或許老師在聽了您的意見后也會感覺茅塞頓開呢。如此齊心協(xié)力,對孩子的成長豈不大為有利。但如果說不通,家長也不要失望。實際上,家庭教育也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比如父母可以解決孩子在學校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學校,孩子接受的是滿堂灌式的教學,注重知識的積累,而在孩子們沖突和人際交往方面照顧不足,此時,父母可以多從人際交往方面引導孩子;老師可能批評的方法不得當,家長可以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幫助孩子理解老師的本意,讓孩子學會正確解讀不恰當?shù)呐u方式;老師不懂得尊重孩子個性,在家里家長可以完全實行個性化教育,同時也讓孩子明白。不是在任何環(huán)境中任何人都按照同樣的規(guī)則出牌,學會適應環(huán)境同時又不失個性。
●換個角度看沖突
如此看來,沖突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老師的出現(xiàn),讓孩子體驗到了不同的規(guī)則,無論這個規(guī)則是對還是錯,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機會體驗世界的豐富多樣性,這無形中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視角,對孩子完成社會化教育是有意義的,也是父母與老師角色互補的體現(xiàn)。孩子接受的是滿堂灌式的教學,注重知識的積累,而在孩子們沖突和人際交往方面照顧不足。
●不妨與孩子坦誠交流
不要以為孩子只是個不諳世事的小家伙,實際上,家長與老師的一言一行,他們都會有自我獨特的觀察與解讀。家長在孩子面前回避矛盾,不僅無異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給孩子平添許多煩惱。不妨和孩子坦誠交流,告訴他們家長與老師的意見不一致,但也應該說明,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同,而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愛孩子的,是期待孩子健康成長的。所以,孩子也應該尊敬家長和老師。他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和看法,但是,在必要的時候,也要遵守學校的規(guī)定,或者坦誠地和家長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