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教育也很發(fā)達。魏、晉時期幽州私人講學授業(yè)之風濃厚,當時幽州不僅有私學還有官學。到了隋朝,京師設國子寺(即太學),地方設州、郡、縣學。遼代保寧八年(977年)恢復禮部貢院,后來設立太學。金朝在中都建立了太學與國子學,還辦了許多地方學校。元朝建立以后,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擴建國子監(jiān),在大都正式成立國子學。國子監(jiān)的學生叫做“監(jiān)生”,課程以孔孟著作為主。元、明、清三代參加科舉的人必須是學校的生員,所以入學讀書成為做官的必由之路。明永樂年間,北京城內學風日盛,僅在國子監(jiān)就學的監(jiān)生就超過了一萬人。
科舉是中國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創(chuàng)于隋,止于清末,讀書人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等一系列考核。會試和殿試是全國性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鄉(xiāng)試中試的稱為舉人,會試中試的稱為進士,進士可參加在保和殿的殿試。殿試的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參加殿試的進士將根據成績分別授予官職。
北京貢院就是明清兩代舉行鄉(xiāng)試、會試的場所,位于建國門內長安街北側,興建于永樂十三年(1415年),重建于萬歷二年(1574年)。這里原是元代的禮部,后改為貢院。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貢院被劫掠拆毀。1905年清朝推行新政,科舉考試停止,貢院也就徹底荒廢了。
1862年創(chuàng)辦的京師同文館和1898年創(chuàng)辦的京師大學堂,都是貴族老爺式的學堂,也是北京最早的大學。辛亥革命前后,一些有識之士大力倡導“教育救國”,認為必須從教育入手進行改革。民國元年(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嚴復、蔡元培先后任校長,北京大學集中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學識淵博的教授,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清華大學是美國用部分“庚子賠款”建成的,初名“清華學堂”,辛亥革命后改名“清華學校”,1928年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最著名的教會大學是燕京大學。1916年由美國4個基督教會和英國的倫敦教會合辦,將北京匯文大學、華北協和大學、華北女子協和大學和北京的一所神學院合并,創(chuàng)辦而成。此外,民國時期的北平師范大學、北京協和醫(yī)學院、民國學院、中法大學、中國大學、農業(yè)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在中國教育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在興辦大學的同時,一批新式中小學在北京也開始興辦,如美國教會于1864年創(chuàng)辦了育英學校和貝滿女中。到1925年,北京城郊外國教會辦的中小學達37所,其中萃貞女中和萃文中學于上世紀20年代停辦,至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只剩下8所。北平師范大學創(chuàng)辦后,為了適應教學試驗的需要,建立了附屬中學,該校于1922年在全國首先進行“三三制”的試驗,他們自編教材、自訂課程標準、自訂教學原則,探索教育規(guī)律,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北京著名的公立中學有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北師大附中、女一中等。作家老舍是三中的畢業(yè)生,后來在一中任教。錢學森、馬大獻是師大附中畢業(yè)生。私立中學有志誠中學、貝滿女中、育英中學、匯文中學、孔德中學、潞河中學等。北京的小學中也有許多教學質量較高的。鄧穎超曾于1920年至1921年在北京高等師范附小任教。北平師范大學附屬的兩所小學,解放后改名為試驗一小和試驗二小。
作者單位:中國收藏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