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玉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從學生自身需要出發(fā),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滿人文關懷。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文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者“要創(chuàng)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要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語文教育的培養(yǎng)對象是面對未來、具有綜合素質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因此,引導學生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發(fā)展個性特長,形成健全人格已經(jīng)成為今天語文教學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具有人本意識,弘揚人文精神,以此來實現(xiàn)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與塑造,就要讓人文精神之光充溢語文課堂。人文思想就像一顆明星指引人類前進的方向。如果說科學給人以力量,人文就給人以方向。
《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毙碌恼Z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性質定位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一般的講,我們通過學習語文,能夠識字,讀書,寫信,表達思想情感;還能夠明白事理,了解古今文化傳承,接受中外思想和智慧的洗禮。語文具有聽、說、讀、寫的工具性和傳承思想、智慧和文明的人文性,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要運用語文這種聽、說、讀、寫工具,去接受人類思想、智慧與文明的熏陶,全面提升做人的境界,改造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
怎么才能把語文教學和做人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呢?我做了如下的一些嘗試,有了一些心得。
一、創(chuàng)設民主、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
心理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然而,只有在民主、自由、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才能有效的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和靈性,這是進行人文教育的前提。
教育思想和方法若不改革,它的生命就臨近末日。守舊就是誤人子弟。我從靈魂深處感覺到:語文的人文性比它的知識性和工具性更顯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努力創(chuàng)建一種民主、自由、平等、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把教學目標指向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我會主動將機會讓給沉默的學生,以喚起他說話的欲望;我會親切走向低頭思考的孩子,給予他表達的自信??傊?要讓學生在一個溫暖的環(huán)境里,充滿人文關懷的環(huán)境里去學習,接受教育,而不是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的冷冰冰的課堂。
二、關注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思想,不注重人文性,而只強調工具性。在這種教育觀念影響下,我們把人與社會對立起來,結果,教育只見社會不見人,教育的價值在于外在的社會價值,而忽視了育人的價值;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工具,而忽視了人的自我心靈的培植,忘記了真正屬于人的終極教育目的——人的全面發(fā)展、人格的完善。
學生是充滿生命活力的生命個體,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歸宿;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題。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發(fā)展個體生命,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就要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她們自主思維的能力。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意識,在課堂上,我常根據(jù)課文特點,因勢利導,使學生進入課堂主體的角色。我會主動留給學生許多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去體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在直覺與靈感之間感受語文鮮活的形象。同時,對于一個問題不求同一的答案。尤其對課文的整體性理解更是如此。對于一個問題、一種思想的理解只要大方向不錯,它表現(xiàn)為具體的語言形式時可以靈活。人文教育觀認為我們不能片面強調教育為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服務。人是教育的出發(fā)點,要關心人、關注人的生存和發(fā)展;要關注人的整體性、獨立性和個體性;要把人作為一個有情感、有個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當成工具和機器。在教育培養(yǎng)過程中,要將人格完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要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個性的徹底解放。人文的教育要求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三、挖掘和強化語文教材中的“人性化”因素
英國教育家斯賓基認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边@就強調了教學活動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作為語文信息載體的課文,本身就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主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著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對生活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做“轉運站”,而必須“披文入情”。透過形形色色的文字符號,去體味其中蘊含的情和意,成為一個被感動的讀者;進而將自己融入其中,成為情不自禁的作者;教學時,我主張進入文章的靈魂,去感悟作者生命中的語言。 從孔丘身上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慨嘆;從屈原身上感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zhí)著;從司馬遷身上感悟“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壯志;從岳飛身上感悟“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奮發(fā);從魯迅身上感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木?從比爾蓋茨身上感悟“我要讓每張桌子上都有一臺電腦”的創(chuàng)業(yè)豪情。這樣才能讓人文精神滲透在我們的語文課當中,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充滿生機和活力。
“人文性”誠乃語文課程活的靈魂。離開人文性,語文教育將褪去生命的色彩,喪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毀滅藝術的創(chuàng)造??傊?在未來社會,人文素質決定國民素質的高低,語文學科是最具有人文價值的學科,也是最利于貫徹實施人文教育的主陣地。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語文課堂的教育與熏陶。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應深刻反省、批判以應試教育為特征的機械訓練教學模式,高揚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還語文課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讓我們的課堂充滿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張楚延.簡明中學語文學科教育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3]用人文精神照亮心靈.北京教育,2003.
[4]袁正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2004.
[5]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周國平答記者問.
[6]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7]語文科評卷領導小組編.山東省2000年普通高考優(yōu)秀作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