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森,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湖南省作協(xié)副主席。曾畢業(yè)于中國作協(xié)魯迅文學院和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發(fā)表過各類作品約八百萬字,出版過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詩集、散文隨筆集、文化專著共四十余部。二十余個中、短篇小說被譯成英文、法文、日文、俄文薦介到海外,出版過英文小說集《鏢頭楊三》。曾獲“莊重文文學獎”、“湖南文學獎”、“毛澤東文學獎”、“金盾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十一、十二屆“百花獎”、第三屆“小小說金麻雀獎”、首屆“吳承恩文藝獎”及其他文學獎。
《鴨綠江》編輯部緣吝一面的文友忽來電話,說我發(fā)在該刊今年第四期的散文《無暇居隨筆》獲了個小獎。對于一個年過花甲的半老頭子來說,也算是一件幸事,說明腦子還沒有呆笨,生命還在動彈著,這就很好。
襄助這次散文賽事的,是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遼寧有限公司,企業(yè)與刊物聯(lián)姻,可見他們具有闊大的文化視野,互利互惠,干的是一件“雙贏”的大好事,很讓人欽服。
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數(shù)十年,自感還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小說、散文、詩歌、評論之類的文學書,古今中外的,讀過不少。但尤愛讀那些“閑書”、“雜書”,舉凡逸聞掌故、花鳥蟲魚、琴棋書畫、天文地理……皆興趣盎然地細讀,家里的藏書中此類的書不少。這類“閑書”、“雜書”,見性靈、學識,多是作者信手而撰,心態(tài)安詳、靜穆,文筆生動、跳脫,不求轟動于世,沒有太多的功利目的,無非自娛和娛人,這就很值得借鑒。
在散文的文體上,我喜歡那種文白夾雜、書卷氣很濃的“老白話”(孫郁語),不那么直,也不那么俗?!拔濉に摹毙挛幕\動以來,執(zhí)這種“老白話”文體的先賢不少,魯迅、周作人、沈從文、俞平白、聞一多、唐弢、郁達夫、鄭逸梅……這些文字,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詩、詞、曲的余風流韻,可以看出作家深厚的學養(yǎng)和鮮活的精神?,F(xiàn)當代作家中,北京的汪曾祺、遼寧的王充閭,當然還有其他人,把“老白話”遣排得妙趣橫生,每每讀之,口有余香。
我曾有幸與著名散文家王充閭一起參加過一次筆會,他的儒雅、祥和與淵博,既體現(xiàn)在他身上,也體現(xiàn)在他的文化散文中。蒙他美意所贈的散文集《面對蒼茫的歷史》,不但視野廣闊、思想穿透力強銳,而且處處閃爍學術的光芒,行文莊重、從容、睿智、靈動,是我常翻常讀的佳書。十年前,我在贈他的一首七律中,開頭兩句便是“蒼茫歷史亂云流,盡被江、庾大筆收”,很可說明我的景仰之意。
至于拙文,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且用一句俗語作結:“活到老,學到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