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W的新生兒10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干預組在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時給予非營養(yǎng)性吸吮,對照組在橈動脈采血時不給予任何干預。采用美國國際圣路加醫(yī)療中心NICU評估量表進行疼痛的評估,觀察兩組在穿刺采血時的疼痛反應。結果 對照組在進行橈動脈穿刺時新生兒所表現(xiàn)的狀態(tài)比干預組更緊張,大部分新生兒尖叫,關節(jié)僵硬,兩組"/>
鄭丹丹 韋夢燕 汪 莉等
[摘要] 目的 探討在新生兒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時進行非營養(yǎng)性吸吮以觀察其對疼痛的反應,探討如何減少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方法 將新生兒監(jiān)護室中胎齡>35W的新生兒10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干預組在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時給予非營養(yǎng)性吸吮,對照組在橈動脈采血時不給予任何干預。采用美國國際圣路加醫(yī)療中心NICU評估量表進行疼痛的評估,觀察兩組在穿刺采血時的疼痛反應。
結果 對照組在進行橈動脈穿刺時新生兒所表現(xiàn)的狀態(tài)比干預組更緊張,大部分新生兒尖叫,關節(jié)僵硬,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干預組穿刺的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結論 橈動脈穿刺采血時進行非營養(yǎng)性吸吮可減輕新生兒刺激時的疼痛反應,提高橈動脈穿刺采血的成功率。
[關鍵詞] 非營養(yǎng)性吸吮;橈動脈穿刺;新生兒疼痛反應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4-0415-02
中圖分類號:R 47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19
隨著整體護理工作的開展,新生兒疼痛的護理干預日益受到重視。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新生兒的神經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不能感受疼痛,無法回憶起出生后早期的經歷,早期的疼痛不會對其以后的行為和生長發(fā)育產生影響。近年來大量研究證明,不論足月兒還是早產兒,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疼痛對于新生兒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遠期不良影響[1]。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對由醫(yī)源性刺激所引起的新生兒疼痛越來越引起關注,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如何給醫(yī)源性刺激所引起的疼痛予以相應的干預措施以達到減輕、控制乃至消除新生兒疼痛的目的,提高橈動脈穿刺采血的成功率,從而提高對新生兒護理的質量。
對象與方法
1.觀察對象 選擇2008年3月~9月在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需要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的新生兒100例,其中早產兒32 例,足月新生兒6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50例,兩組新生兒的性別、出生時的胎齡、體重及Apgar評分經統(tǒng)計學處理后P>0.05,具有可比性。
2.干預措施
干預組對新生兒實施非營養(yǎng)性吸吮,即在橈動脈穿刺采血時給患新生兒口中放置安慰奶嘴進行吸吮,采血全過程保持安慰奶頭嘴在新生兒口中,對照組在新生兒橈動脈采血的全過程中不給任何干預措施。采血工作全部由同一名技術熟練的護士統(tǒng)一操作。
對照組在橈動脈穿刺采血時,操作者左手握住新生兒手部,掌面向上,使腕掌部伸仰45°,常規(guī)消毒皮膚后在新生兒第二腕橫紋中點距橈側1/3處與皮膚呈15~30°進針,至頭皮針內有回血能抽取1~2ml的血量表明采血成功。干預組在采血時用安慰奶嘴給患兒進行非營養(yǎng)性吸吮,采血方法同對照組。
3.評估方法 采用美國國際圣路加醫(yī)療中心NICU新生兒疼痛的評估量表[2]對新生兒采血后的狀態(tài)、哭吵、行為
進行評估。具體方法為:對新生兒的狀態(tài)、哭吵、行為按照1
~5級評分,其中新生兒狀態(tài)方面的表現(xiàn)為放松、熟睡、安靜,哭吵方面的表現(xiàn)為不哭,行為方面的表現(xiàn)為自然體位、四肢放松時代表無痛,評1分;狀態(tài)方面的表現(xiàn)為清醒、煩躁、不滿表情伴活動、額頭皺起、手足亂動,哭吵方面的表現(xiàn)為呻吟,行為方面的表現(xiàn)為不安靜、心率呼吸改變時代表有些痛,不舒適,評3分;新生兒在狀態(tài)、哭吵、行為方面的表現(xiàn)介于1分與3分之間時評2分;狀態(tài)方面的表現(xiàn)為背弓形、極度緊張、不伴活動的不滿表情、肌肉松弛、皮膚蒼白,哭吵方面的表現(xiàn)為尖叫、無聲的流淚,行為方面的表現(xiàn)為關節(jié)僵硬、運動失調時代表最痛,評5分;在狀態(tài)、哭吵、行為方面的表現(xiàn)介于3分與5分之間時評4分。評估由同一名經過專門培訓的護士執(zhí)行。
4.統(tǒng)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潯廓s)表示,采用tЪ煅欏<剖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意義。
結果
1.兩組一次性穿刺采血成功率比較 干預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為90.0%(45/50),對照組為64.0%(32/50),兩組比較有高度顯著性差異(χ2=8.13,P<0.01),干預組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2.采血時兩組新生兒狀態(tài)、哭吵、行為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在采血時其對疼痛的反應明顯輕于對照組,兩組在狀態(tài)、哭吵、行為3方面的評分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表1 新生兒狀態(tài)、哭吵及行為評分比較(-潯廓s)
組別n評分(例)
1分2分3分4分5分
總分 平均分
干預組500138651603.30±0.68
對照組5000228201983.96±0.92
tе-------4.079
Pе-------<0.01
討論
1.非營養(yǎng)性吸吮減輕疼痛刺激反應及其機理 新生兒對疼痛的運動反應主要有伴隨哭鬧和扭曲的痛苦面容,四肢屈曲、內收[3]。所以對新生兒進行橈動脈穿刺采血時,疼痛的刺激患兒易出現(xiàn)煩躁、哭鬧、手足亂動等狀態(tài)和行為的改變。由于患兒的躁動使橈動脈穿刺點定位不容易準確,導致穿刺失敗穿刺成功率下降,也增加了患兒的痛苦。
非營養(yǎng)性吸吮(NNS)是指嬰兒口中僅放置安慰奶頭以增加吸吮的動作并無母乳或配方乳吸入。研究者報道非營養(yǎng)性吸吮通過刺激口腔觸覺受體提高疼痛閾值,能直接或間接調節(jié)傷害性感覺傳導的5摻巧胺釋放,從而產生鎮(zhèn)痛效果[4]。研究還發(fā)現(xiàn),當嬰兒的吸吮頻率達30次/min時,非營養(yǎng)性吸吮即可發(fā)揮止痛作用[5],表明非營養(yǎng)性吸吮可以降低新生兒的生理反應與行為反應,減輕新生兒的激惹狀態(tài),同時使患兒處于安靜狀態(tài)。吸吮對新生兒是一種有效的感受信息方式,能分散注意力,可以顯著減少疼痛。因此在新生兒橈動脈穿刺采血時給予安慰奶頭吸吮,能夠減輕疼痛刺激,減少哭鬧而使其安靜,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極大地減少了疼痛對新生兒的損害。
2.提高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的認知水平
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相關知識的教育,提高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知識的認知。在美國患兒的疼痛的護理,是除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以外的要每天觀察的第5個生命體征。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對新生兒疼痛的護理質量,因此首先要從護理教育方面入手,加強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相關知識的培訓。通過討論、講座等方式提高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疼痛的認識,重新評價過去在新生兒疼痛護理過程中的錯誤觀念和做法,樹立積極處理新生兒疼痛的態(tài)度,使護理人員改變傳統(tǒng)漠視新生兒疼痛的觀念,自覺地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盡量減少對新生兒造成的疼痛的傷害。一般認為,
能引起成人疼痛的診療操作也必然會引起新生兒和早產兒的疼痛,綜合應用多種措施(環(huán)境的、行為的、藥物的)能夠預防、減輕和消除新生兒疼痛。新生兒一旦顯示疼痛的跡象,醫(yī)護人員必須對新生兒疼痛進行恰當地評價、預防和處理。
3.重視對新生兒人性化的護理 新生兒對疼痛不會表達,只能依靠細微的行為和生理改變來表現(xiàn)[7]。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護理要求。因此要加強對醫(yī)護人員理論和技術的培訓,提高醫(yī)護人員操作水平。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要更注重人性化的護理,盡可能減少侵入性醫(yī)療操作,要求護理人員在操作中掌握輕、穩(wěn)、準的原則。給新生兒進行操作時動作輕柔,技術熟練,盡量減少有創(chuàng)操作的刺激。同時努力提高護士的穿刺水平,減少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及傷害。在每天的巡房中應考慮新生兒舒適與否,任何操作應先在患兒床邊觀察片刻后再給予恰當的處理。每天執(zhí)行各種醫(yī)療和護理操作前應先計劃好,集中治療,以減輕對新生兒的不適。
我們認為,NNS操作簡單,適用于NICU中各種操作性疼痛的預防和治療,可以作為NICU護理中預防和緩解疼痛的常規(guī)操作執(zhí)行。
參考文獻
[1]陶 莉,周 偉,陳克正.新生兒疼痛[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4,7(2):123-125.
[2]倪家驤,樊碧發(fā),薜富善.臨床疼痛治療技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35.[3]李 紅.新概念護理學[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91-194.
[4]樂 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46.
[5]石樹中.新生兒護理學[M].上海: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43.
[6]Carbajal R,Chauvet X,Couderc S,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analgesiceffects of sucrose,glucose and pacifiers in term neonates[J].BMJ,1999,319:1393-1397.
[7]張瑞東,陳錫明. 新生兒疼痛的進展[J].國外醫(y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2005,26(2):71-72.
(收稿日期:2009-06-01 修回日期:2009-08-15)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