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宏
《機械基礎》是技工院校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技術基礎課,涉及到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液壓傳動等多方面內容,課堂教學難免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無法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多媒體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筆者在《機械基礎》教學過程中,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現(xiàn)代教學技術在《機械基礎》課堂上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有限的。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會引起學生的思維疲勞,甚至厭煩。此時,如果能不失時機地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表現(xiàn)力,給學生一種具有新意的刺激,可以使學生從原來的抑制狀態(tài)轉化為興奮狀態(tài),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講授軸系零件時,可以適時地在大屏幕上展示齒輪的軸、鍵和軸上零件配合的動畫,或者是對開式徑向滑動軸承的軸承座、軸承蓋、上軸瓦、下軸瓦和連接螺栓的爆炸視圖,并配以音樂,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強大表現(xiàn)力,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
在傳統(tǒng)的《機械基礎》課堂教學中,許多章節(jié)的內容由于具體事物不容易表現(xiàn),學生又缺乏相應的經驗,因此,學生不能很好地認識事物。而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經驗,在學生、老師和教學內容之間形成相互關聯(lián)的紐帶,建立互相溝通的渠道,從而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
例如,在“齒輪”一章的授課過程中,學生對漸開線的形成等內容,理解較困難。普通的板書很難描述漸開線的形成、性質,齒廓的嚙合特性。但是,如果利用相關軟件,編制漸開線的形成過程,然后對漸開線上各點進行齒形角和受力的分析,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這些內容。
3.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要想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學生必須積極的思維。課堂上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是有悖教學原則的。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只是簡單地進行課堂提問是不夠的,還應當有一些新方法。
例如,在學習倍增變速機構時,學生怎么都看不懂教材上的工作原理圖。學生反映,老師講解時,好像聽懂了,但自己看圖時又不懂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利用滑移齒輪的滑移和不同齒輪嚙合時強烈的色彩反差,幫助學生掌握該機構的工作原理。
4.有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讓學生有機會和有時間對所授內容做出判斷、比較、分析、綜合,使學生處于積極動腦、動口的狀態(tài),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學習三位四通換向閥的中位機能時,可利用一張簡單的液壓回路圖,通過對其中心的切換和油路走向的變化,讓學生在比較5種不同的中位機能時分析液壓缸何時鎖緊,系統(tǒng)何時缷荷,如何實現(xiàn)差動連接,最后自己得出結論。這樣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變成主動地學習,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注意事項
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可以使教材變得生動,學生變得主動,的確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在使用過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是對傳統(tǒng)形式的全盤否定
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不是對傳統(tǒng)形式的全盤否定,而是要找到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最佳結合點,達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鉸鏈四桿機構的基本性質”時,以往教師會利用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的教學模型,結合板書進行分析。但是,由于已有的模型尺寸不能變化,學生無法理解機構之間的變化。而如果利用相關軟件模擬機構中曲柄到搖桿的變化過程,則可彌補原有教具的不足。但是,摒棄這些模型,學生又會對電腦產生的結果表示懷疑。因此,只有讓學生自己動手搖一搖、轉一轉才能有更直接和更深刻的理解,同時還能體會到死點位置的存在,了解如何通過死點位置。這些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無法做到的。
2.要防止出現(xiàn)課堂信息容量增大后,學生來不及消化的問題
雖然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減少了教師板書、作圖等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課堂信息容量增大后,課堂教學節(jié)奏加快,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稍有疏忽就會跟不上,來不及對教學內容做出適時的反應和思考,從而適得其反,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
3.防止教師主導功能的退化,成為機器的操作者和課件的解說者
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潔有效地學習知識、發(fā)展身心的必要條件。如果課堂教學沒有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刻剖析講解,沒有教師對教學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將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