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起
2009年是天津市實施新課程后第一年的高考,作為對新課程實施成果檢驗量化標準之一的高考試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今后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因此,深入分析高考試題的特點和導向,對于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推進教學改革是十分必要的?,F對2009年高考天津卷地理試題作出分析、評價,以期得到同行斧正。
一、史地政三學科單獨命題,文綜統(tǒng)一考試
2009年天津高考文科綜合改變了以往政史地綜合命題的組卷方式,采用了各學科單獨命題、統(tǒng)一考試的方式,就是政史地三科各自單獨命題、分值相同滿分100分,按照政治、歷史、地理三科順序組卷,在150分鐘內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科答題順序作答,這種組卷方式一是使得各個學科命題更加自主靈活,二是體現了適應學生個性差異的特點。
二、命題更加突出能力立意要求
2009年天津卷地理試題在保持了以往“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高考要“積極引導教學,推進高中新課程的實施,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命制的試題,有幾方面變化值得關注。
1、試題設計突出地理文字和圖表信息的閱讀、分析、判斷能力的考查
2009年天津地理試題在各種示意圖的設計上較之往年更加側重分析、判讀能力,如選擇題的第1、2小題和6、7小題以及第8、9小題的設計,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特別是第7小題突破了一般統(tǒng)計圖表的設計思路,重點考查了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運用必要地理知識的能力。
2、區(qū)域地理試題設計側重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能力考查
在2009年天津高考地理說明中,有一個重大變化是將“世界地理分區(qū)的內容,作為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背景及素材”。這一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綜合題的第13小題巧妙地將“田納西河流域、魯爾區(qū)萊茵河流域”的圖文案例材料進行了重新整合、設計,試題沒有要求學生記憶教材中原有知識機械作答,而是在提供了大量的地形、氣候圖表信息和相關文字信息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分析、比較、概括、歸納。這樣的試題設計必將對今后高中地理教學帶來重大影響,特別值得教師進行研究和反思。
3、提問涉及的地理知識有一定拓展性,試題答案較為開放
2009年天津高考地理綜合題的相當一部分參考答案提供了1~3個接近或相似的答案,主要原因是試題的設問比較靈活,正如考生出了考場后的感覺“不是依靠記憶教材就能回答正確”,需要結合題目給出的有關信息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整合才能得出準確的答案。這也符合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探究學習”的基本原則和理念。
4、旅游地理、城鄉(xiāng)規(guī)劃兩門選修課考查內容與必修課融合較自然
為了更加積極地推進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天津的考試說明要求文科班學生選修《旅游地理》、《城鄉(xiāng)規(guī)劃》兩門課程,且這兩門課程在高考中的比例約占20%。從試題設計中看,這兩部分教材的知識考查不是孤立進行提問的,而是以學生熟悉的京津冀地區(qū)為背景,與必修課程整合在一起設問。例如,利用天津北部地區(qū)近幾年日益興旺的“農家樂”旅游為題材設問,使得考生感到親切、輕松,但同時也需要結合情境獨立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結論。這也必將引導教師在今后的地理教學中更加注意結合身邊的生產、生活實際。
三、考核內容突出主干知識,試題難度適中
2009年天津地理試題的設計依然突出了對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如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的地理意義、天氣系統(tǒng)、氣候特征、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產業(yè)布局、地圖的知識及判讀、區(qū)域開發(fā)與治理、洪澇災害原因分析、旅游地理評價、城鄉(xiāng)規(guī)劃等。
總體看來,試題的設計符合“穩(wěn)中有新”、“穩(wěn)中有變”的命題指導思想,并沒有出現所謂的“新題型”。從考生作答情況看,今年試題的難度比近幾年略低。例如,地球運動的知識只設計了一道選擇題,而且不需要考生經過大量復雜的計算或畫圖才能解決問題;區(qū)域地理知識的考查也在提供了足夠背景條件的前提下設問,不需要考生花費時間猜測這個地區(qū)究竟是哪里。
四、保持了天津試題的鮮明特色
2009年的天津地理試題保持了近幾年自主命題的“天津特色”。例如,以不同的方式利用景觀圖、以家鄉(xiāng)的區(qū)域背景和區(qū)域發(fā)展為案例、注重地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考查地理學習方法和地理思維過程等。綜合題13題第二問的設計思路在近幾年的天津試卷中多次出現,這種“結構式”的問題組織方式對學生調動、歸納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五、對試題中幾個問題的探討
結合本學校學生的作答情況,筆者認為試題中有幾個問題值得商榷。例如,選擇題第7題,要求學生結合“某發(fā)達四座城市人口的年齡、性別結構示意圖判斷,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務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城市”,從給出的示意圖中看,b圖20歲上下人口占的比重相當大,而c圖10歲左右及其以下的人口比重比較大,這很類似發(fā)展中國家的年齡結構圖。大部分學生選擇C圖,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因為文化教育本來就可以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種形式。再如,選擇題第10題B圖反映的氣壓變化似乎過大,雖然坐標圖中并未給出相關數值,但仍給學生判斷正確答案制造了人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