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試卷文本分析的角度,綜合考察了同學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反饋情況。并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心理測試、課堂與課后心理輔導工作的協(xié)調等方面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改革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學探討
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以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初步形成了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其中,作為主渠道之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為獲得同學們關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本文就隨機抽取的38名同學關于“請談談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感受與收獲”一題的答題情況進行文本分析,了解同學們對該課程教學的反饋情況,同時結合自己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觀察與體會,評估課程教學效果、總結經驗、發(fā)掘問題,并思考如何改進課程教學質量。
一、從答題情況看課程教學效果
關于“請談談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感受與收獲”一題的答題情況是對同學們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種反映,38份試卷的文本分析表明,同學們在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之后,總體上在如下幾方面有一些較為深刻的認識:
1、對健康、心理健康與心理咨詢的認識變得更科學、更全面
對于健康,人們常片面或狹隘地理解為生理健康,忽視了對健康在心理層面上的認識。通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全面地把握對健康的理解,有31名同學(占81.6%)在答卷中都較科學地談到了自己對健康的認識。
對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詢,人們傳統(tǒng)上往往會帶有偏見,認為只有精神異常者才需要。通過學習,大多數同學都逐漸轉變了這種偏見,能夠以科學的眼光正確對待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詢,有許多同學在答卷中寫道:
“上大學之前,我沒有上過心理課,不知心理為何物,主觀地認為只是心里所想的東西,是內心世界。直到上了心理課后才知道什么是心理。以前一直錯誤地認為只有問題學生和精神有問題的人才應該上心理課。其實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對所有人都有益,它指導我們日常學習、工作、生活。”
“在還沒有接觸《大學生心理教育》課以前,我并不認為它有多大的用處,對它也沒有什么興趣,覺得自己很正常,覺得上這種課是多余的,但是上了心理課才慢慢覺得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有很多大問題往往都是由我們平時不以為然的小事發(fā)展而成的。要作為一名合格大學生就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且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p>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為我的學習、生活方面的發(fā)展點亮一盞領航燈,每當我陷入黑暗中,總有它指引我的方向。我特別喜歡書中講有關愛情、網絡和人際方面的章節(jié),因為這幾張內容最生動、最貼切我們的生活,也是我們最關注的話題?!?/p>
“我們應拋開封建思想,大膽說出自己的問題,勇敢向心理醫(yī)生作出必要的咨詢,不要認為看心理醫(yī)生、有心理障礙就是精神有問題或變態(tài)行為,人只有掃除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困難才可以活得自在、開心、無拘無束?!?/p>
2、通過對“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學習,懂得用人際關系心理學原理指導人際交往實踐,調節(jié)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不良情緒或壓力
在大學校園內,每位同學都必然與周圍的人建立起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F實當中,人際關系是令不少大學生感到難以應對的主要問題之一。通過課堂學習,許多同學端正了對人際關系的認識,懂得了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并掌握了一些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在答卷中有29人(占76.3%)都談到,對人際關系的正確認識和對人際交往原則的掌握是其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一大收獲。有同學寫道:
“通過學習,讓我端正了我的心理,讓我懂得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包容,包容可以讓一個人過得更快樂?!?/p>
“由于第一次住宿……,尤其是人際關系方面處處碰釘。還記得心理老師對我們說的那些話,是的,三年同窗,該親如姐妹,況且我要放遠目光,瞄準3年后的人才大市場,掌握過硬的專業(yè)本領,發(fā)展自我,提高自我的水平才是關鍵。況且人要學會容納、謙讓、包容,這是新時代的道德標準。”
“人際關系在我們的生活中尤為重要,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在這個課程上能讓我更好地去處理人際關系,改善我的人際關系,使我掌握適當的方法和途徑?!?/p>
“記得曾經有人對我說過,在大學里除了要學習專業(yè)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人。人際交往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掌握適當的途徑和方法,無論是對我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還是對今后自身的發(fā)展都是很有益的。在上人際關系這一課上,我通過做心理測試發(fā)現了自己在人際關系上的一些缺陷,而且也學會了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p>
3、能夠正視自我,較為客觀地認識自身的人格特點,并懂得如何去塑造自我人格以及如何去適應新的環(huán)境
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基本成熟,已經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人格特征。但由于種種原因,在部分大學生身上也形成了一些妨礙他們成長的不良個性,譬如過分內向、膽怯、自卑、孤僻、猜疑、偏激、氣量狹小、嫉妒心強、自負自傲等。為了矯正大學生的不良個性,完善其人格,人格心理教育必不可少。在課堂教學中,許多老師都利用一些心理量表給同學們測試氣質類型或性格類型等,幫助同學們科學地認識自我,并利用心理健康的原理指導他們如何塑造人格以及適應新的環(huán)境。同學們在答卷中寫道:
“上心理課時老師給我們做了許多的心理測試,這使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發(fā)現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使我們可以取長補短,老師也會給我們分析各種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并且過程中充滿樂趣,大大增加我們上課的積極性。”
“心理課上,老師讓我們在游戲當中認識自己,賦予自己新的定義,可能在這之前我們還未真正地了解過自己。然后根據自己的弱點采取不同的措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克服自己的弱點。要想提高自己就得先認識自己?!?/p>
“通過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學會了如何去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作出適當的估計,不對自己過分苛求了。我把自己的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偶爾也可以屈服、讓步?!?/p>
4、學會如何去面對挫折以及調節(jié)不良情緒
許多同學自信心較強,有著較高的成就動機和抱負水平,希望在校期間成績優(yōu)異、人緣很好或愛情豐收等。然而現實卻是每個同學總難免在學習、交友、戀愛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而大多在順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對遭遇挫折心理準備不足,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通過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許多學生逐漸懂得怎樣正確地看待挫折,了解挫折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學會在經受挫折時如何調節(jié)情緒并建立起良性的心理防御機制,以幫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心理危機。其中有25人(占65.8%)在答卷中明確寫到了關于對挫折的看法。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總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關鍵不在事情的發(fā)生,而在于如何去處理我所碰到的問題,吃一塹,長一智,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百戰(zhàn)不殆?!?/p>
“當我們發(fā)現自己有些負面情緒時,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認識自己:一是去思考自己的感覺是怎么產生的;二是分析這種感覺是否由于自己的想法或解釋所造成,和自己的個性、習慣又有哪些聯(lián)系。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一帆風順的人畢竟是少數,而挫折和失敗往往對人的成長和人格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p>
“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讓人不如意,人生時刻在磨難每一個人。我們在改變世界之前,首先要改變自己,學會認識自己,否定自己,才可能超越自己。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你都有一份好的心情,而這份好的心情,將會使你的生活閃出耀眼的光芒?!?/p>
“大學生活并不象我們想象的那么輕松,學習的壓力比高考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使我們的情緒總處于緊張狀態(tài)。通過上心理課,我們找到了宣泄的方式,我們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與同學們多接觸,增加彼此的感情,這些都能讓我們心情放松?!?/p>
二、關于改進課程教學的思考
1、關于教學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的不同于心理學專業(yè)學生進行的專業(yè)學習,不是單純讓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不能上成知識傳授課,其目的是要引導同學科學地“修身養(yǎng)性”,健全心理素質,這也是我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始終遵循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堂教學也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學,不宜采取教師一講到底的方法,必須充分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我們在教學中也感到,采取案例教學并就一些問題組織課堂討論是學生普遍歡迎的形式。在答卷中,許多同學不惜筆墨對老師開展的諸如心理測試、角色扮演或影片欣賞等活動教學表示贊賞,正如有同學寫道:
“第一堂心理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師的講課非常生動有趣,使我對心理課改變看法了,記得以前中學上心理課是一種折磨,老師永遠在臺上不知疲倦地講,臺下面干什么的都有。第一堂心理課老師講的內容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老師并不是單一地站在臺上講,而是跟我們玩心理測驗、看影片、做調查等方式,使同學們都融入到心理課中來。所以現在上心理課,同學們都十分積極地配合著老師,大家都抱著有‘病來‘治病,沒‘病來學習的心理?!?/p>
關于案例教學或課堂討論可借鑒“七環(huán)節(jié)教學法”[1],這七個環(huán)節(jié)是:引入話題——創(chuàng)設情境——展開討論——樹立樣板——聯(lián)系自我——反饋矯正——總結深化。引導同學們在提出問題、聯(lián)系自我、深入討論和相互爭辯中獲得對一些問題的親身感受或體驗,在深刻的體驗中澄清對一些問題的錯誤認識,獲得正確認識。當然,該教學法對任課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要求較高,尤其在大班教學的情況下難度更大,所以應該與其他方法相互輔助。
2、關于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質量,我們任課教師需要加強對教學內容方面的研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踐性特點,在對教學內容的搜集、加工過程中,要遵循案例教學的原則:可以根據不同專題,搜集與學生有關或他們感興趣的案例,把案例與我們所講的主題進行聯(lián)系,然后借鑒“七環(huán)節(jié)教學法”設置教學步驟。
由于任課教師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和基層學生工作,掌握學生心理的第一手素材,為此,可以集中全體老師的智慧,并參考國內其他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資料,建設一個心理案例、課件、心理測試量表等教學資源平臺,為任課教師的教學提供資源幫助。
3、關于心理測試
認識自我,才能更好地塑造自我。為使大學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對自己有較科學的認識,可選取一些信度、效度較好的心理量表,配合教學內容為學生進行一些心理測試。對某些測試結果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以達到科學、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的目的。當然,在心理測驗過程中要嚴格把握科學嚴肅的原則,不應把一些缺乏信度、效度的量表用于課堂教學,更不能以一種“算卦先生”的形象出現于課堂,對學生測量結果的解釋要具體、科學、辨證,要以服務同學、引導同學為宗旨,不應為迎合同學而停留于娛樂的層面。
4、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課與課后心理輔導工作的協(xié)調
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其自身特點,便于針對大學生帶有共性的問題進行整體教育,但課堂教學難以解決個別學生的特殊問題。在教學中我們還發(fā)現,隨著老師與同學們接觸的日益增多,同學們對老師也逐漸產生信任感,個別同學開始向老師敞開心扉,袒露他們內心的一些問題,希望老師為他們排憂解難。為此,需要建立起以解決共性問題為主的課堂教學與側重于個體咨詢、團體咨詢的課后輔導相統(tǒng)一的綜合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只有這樣,方能滿足廣大同學的需求,從而真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心理素質教育研究中心.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指導手冊[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李志德(1978-)男,江西婺源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