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敏 戈玲玲
[摘要]本文以著名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的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四步驟翻譯理論為指導(dǎo),以孫致禮先生所譯《傲慢與偏見》為文本來闡釋譯者主體性在翻譯過程中的體現(xiàn)。
[關(guān)鍵詞]四步驟理論;譯者主體性;《傲慢與偏見》
一、引言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小說中最富喜劇色彩的一部。它構(gòu)思精巧,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洋溢著機智和幽默。這吸引了廣大學(xué)者對它進行翻譯并研究。早在50年代,王科一先生的中譯本就已受到了廣大讀者的青睞。因此,重譯《傲慢與偏見》就面臨著更多、更大的困難,既要避免雷同之處,又要在譯筆和風(fēng)格上有自己獨特的建樹,這樣才能為讀者所接受。這篇文章主要探討孫致禮先生的譯本。在動手重譯《傲慢與偏見》之初,孫先生就曾給自己提出三條要求:一要忠實準(zhǔn)確,二要生動傳神,三要曉暢自如,所以當(dāng)他的譯本終于在1990年8月底問世時,當(dāng)即在出版界和讀書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許多學(xué)者對它的中譯本進行了各種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本文將從闡釋學(xué)的理論來探討譯者主體性在譯文當(dāng)中的體現(xiàn),而闡釋學(xué)尤以喬治斯坦納的四步驟理論為代表。本文將以喬治斯坦納的四步驟理論為指導(dǎo)并以大量的實例來探討譯者主體性是如何在譯文中來體現(xiàn)的。
二、喬治?斯坦納闡釋翻譯理論
闡釋學(xué)是關(guān)于理解和解釋文本意義的理論或哲學(xué)。哲學(xué)闡釋學(xué)的代表人物伽達默爾認(rèn)為:“理解總是以歷史性的方式存在的,無論是闡釋的主體(讀者或接受者)還是客體(文本)都內(nèi)在地嵌于歷史之中,因此有其無法消除的歷史性?!崩斫獾臍v史性構(gòu)成了偏見,而所謂偏見是指在一切對于事情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要素被最后考察之前所給予的一種判斷。在傳統(tǒng)闡釋學(xué)中,偏見是闡釋者應(yīng)盡力克服的,以達到對文本客觀的理解;而哲學(xué)闡釋學(xué)則認(rèn)為,偏見是理解的前提條件,“任何人在進入闡釋過程中都不是如同一塊白板,他/她肯定是帶著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傳統(tǒng)、文化意識、道德倫理等進入闡釋過程中去。”
英國翻譯理論家斯坦納將闡釋學(xué)運用于翻譯研究,他以哲學(xué)闡釋學(xué)為理論基礎(chǔ),在他的代表作《通天塔:語言與翻譯面面觀》中提出了一種描述文學(xué)翻譯過程的模式即闡釋的運作,把翻譯過程分為四個步驟:信賴、侵入、吸收和補償。信賴就是譯者相信原文是有意義的,而在理解和表達這種意義時,譯者的主觀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在“吸收”過程中難免喪失譯語本色,因而此時“補償”就顯得非常必要。不難看出,斯坦納的翻譯步驟無一不強調(diào)譯者的能動性。首先通過審美判斷選擇翻譯文本,然后表現(xiàn)出譯者兼具讀者和闡釋者兩種文學(xué)身份的主觀能動性:作為讀者,譯者需要調(diào)動自己的審美判斷、情感、想象等文學(xué)能力,解讀原語文本中的空白;作為闡釋者,譯者需要發(fā)揮文學(xué)鑒賞和文學(xué)批評的能力,發(fā)掘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和美學(xué)意蘊。在語言轉(zhuǎn)換過程中,而對如何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價值、審美價值和語言風(fēng)格,如何傳達異域文化的意蘊,譯者需要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其文學(xué)創(chuàng)造性也達到最大值。最后譯者要盡力恢復(fù)譯作與原作的平衡。
三、基于斯坦納闡釋翻譯理論,《傲慢與偏見》(孫致禮譯本)所體現(xiàn)的譯者主體性
斯坦納認(rèn)為,任何翻譯活動都始于譯者對譯本的“信任”和選擇,即譯者首先認(rèn)同對原文本的翻譯是有意義的或可實現(xiàn)某一特定目的?!靶湃巍焙瓦x擇源于譯者對原文本的評價和認(rèn)識、譯者自身語言文化能力和個性愛好以及其翻譯策略和目標(biāo)等多種因索。作為翻譯第二步的“侵入”在斯坦納看來“永遠(yuǎn)都是有偏見的,是對原作者意圖和視域無法避免的攻擊”,因為“譯者無法不對他的時代和背景妥協(xié)”。然而譯者的“侵入”卻是積極的,它使譯入語讀者得以接近原作者的視域,并使原作在譯入語中獲得了第二生命。第三步驟就是“輸入”,在這里譯者把自己的語言和理解的意義輸入到原作中去。斯坦納提出了譯者對原作的侵入和譯作輸入之后,損失是不可避免了,彌補成為必要,也是積極的。完整的翻譯四步驟必須以“補償”作為終結(jié)。斯坦納指出翻譯中譯者的“侵入”和“輸入”會無可避免地造成原文各方面的損失,因此譯者必須盡力“彌補以恢復(fù)原作和譯作之間的平衡”。完美的翻譯永遠(yuǎn)都不可能存在,然而正是譯者們做出“補償”的努力縮短了我們與“完美”翻譯的距離。在本文中,作者將以大量的實例來闡釋譯者主體性是如何在這四個步驟中體現(xiàn)出來。
1、信任
如上所述,闡釋翻譯的第一步便是信任,即作者認(rèn)為他所選取的翻譯目標(biāo)有翻譯的價值,孫致禮先生對《傲慢與偏見》選取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有著極高的文學(xué)地位?!坝膶W(xué)在最近一又四分之三世紀(jì)的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xué)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譽,唯有莎士比亞和簡?奧斯丁經(jīng)久不衰?!边@句話出自美國頗負(fù)盛名的文藝評論家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包含了對簡?奧斯?。?775- 1817)的高度評價,她在英國文學(xué)史上的經(jīng)典地位由此可見一斑。而韋伯詞典中收錄的Janeite(對Jane Austen作品的熱烈崇拜者)一詞更是無可辯駁地證明了簡?奧斯丁及其作品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的影響。孫致禮先生曾言:“我作為文學(xué)愛好者最喜愛的書是《傲慢與偏見》,而作為翻譯愛好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翻譯這本名著?!痹谧g林出版社幫助下他如愿以償,譯本于1990年面世,反響甚好。
2、侵入
侵入是對原文的理解,由于受到“偏見”的影響和制約,任何譯者的理解都是歷史性的,任何譯者都無法完全客觀地再現(xiàn)原文或窮盡對原文的理解。對原文的不同解讀構(gòu)成了對原文的侵入,同時也是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本文將主要從譯文中體現(xiàn)的譯者的語言能力來對譯者對原文的“侵入”進行分析。
1)Without thinking highly either of men or of matrimony,marriage had always been her object;it was the only honourable provision for well-educated young women of small fortune,and however uncertain of giving happiness,must be their pleasanted preservative from want.(Austen,1991:28)
她并不大看重男人和婚姻生活,但是嫁人卻是她的一貫?zāi)繕?biāo);對于受過良好教育但卻沒有多少財產(chǎn)的青年女子來說,嫁人是唯一的一條體面出路;盡管出嫁不一定會叫人幸福,但總歸是女人最適宜的保險箱,能確保她們不致挨凍受饑。(孫致禮,2000:116)
在此,對于原文中的“marriage”一詞,在譯文中譯者以“嫁人”和“出嫁”來詮釋。顯然譯者非常好地理解了原文,并且巧妙地避免了用詞的重復(fù)又完整地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
2)…Elizabeth continued her walk alone,crossing field after at a quick pace,jumping over stiles and springing over puddles with impatient activity,and findingherself at last within view of the house,with weary ankles,dirty stockings,and a faceglowing with the warmth of exercise.(Austen,1991:23)
……伊莉沙白獨自往前趕,只見她急急忙忙,腳步匆匆,穿過一塊塊田地,跨過一道道柵欄,跳過一個個水洼,最后終于看見了那幢房子。這時,她已經(jīng)兩腿酸軟,襪子上沾滿了泥漿,臉上累得通紅。(孫致禮,2000:32)
這一段文字可能是奧斯汀在整本書中所描寫的最劇烈的運動了。這一段敘述極具節(jié)奏感,并且從伊麗莎白匆匆的步子我們可以看出她對她生病的姐姐簡的憂慮及擔(dān)心。譯文采用了動態(tài)的詞語如“穿過”、“跨過”、“翻過”非常準(zhǔn)確地表達了她動作的迅速?!耙黄?、“一快快”、“一道道”、“一個個”則猶如歌詞一般能帶給讀者美妙的樂感。從這些我們都能看出譯者對原文理解的透徹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
3、吸納
作為闡釋翻譯的第三階段,吸收是表達階段而對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不同譯者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把新的成分吸收到譯入語中來。以下從文體的更改及四字短語的運用這兩個方面來說明譯者的主體性在這個階段的體現(xiàn)。
(1)古典文體。使用不同的文體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從這個角度來講,譯者會因為自己的需要更改原文的文體而使用自己的文體。下面將用幾個例子來說明孫致禮先生在這個方面是怎樣來處理的。
3)I feel myself called upon relationship,and my situation in life,to condole with you on the grievous affliction you are now suffering under,of which we were yesterday informed by a letter from Hertfordshire.Be assured,my dear Sir,that Mrs.Collins and myself sincerely sympathize.With you,and all your respectable family,in your present distress,which must be of the bitterest kind,because proceeding from accuse which no time can remove.No arguments shall be wanting on my part,that can alleviate so severe a misfortune;or that may comfort you,under a circumstance that must be,of all others most afflicting to a parent's mind…。(Austen,1991:330)
昨接赫特福得來信,獲悉先生憂心慘切,在下看在自身名分和彼此親戚的情誼,謹(jǐn)向先生聊申悼惜之意。乞請先生放心,在下與內(nèi)人對先生與尊府老少深表同情。此次不幸起因于永無清洗之恥辱,實在令人痛心疾首。先生遭此大難,定感憂心如煎,在下唯有多方開解,始可聊寬尊懷……(孫致禮,2000:267)
原文來自小說當(dāng)中的一封信。當(dāng)Gardiner先生聽聞莉迪亞的私奔后,他寫了一封信給班納特先生并試圖安慰他。當(dāng)我們閱讀小說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文字都充滿了譴責(zé)之意。信中采用的語言過時而僵硬的,也就是說,雖然Gardiner先生試圖安慰班納特先生,但是讀者可以從字里行間讀到他對班納特先生的譴責(zé),譴責(zé)他讓自己的女兒發(fā)生了私奔這樣的盡失顏面的事情。譯者將英文當(dāng)中很正式的文體用中文的古典文體表現(xiàn)出來,在讀者看來產(chǎn)生了英文之相對于英文讀者說產(chǎn)生的同樣的效果。而在本文作者讀過的幾個譯本當(dāng)中,也只有孫先生的譯文是最合適最接近原文的。
(2)四字短語的使用。成語是中國文化當(dāng)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國文化傳承信息的載體?!皬哪撤N程度上來說,從古代中國流傳下來的成語是中國人性特征的維他命?!保盍x)在孫的譯文當(dāng)中,他常常會使用四字短語,這使得文章顯得流暢并讓人印象深刻。
4)But his pride,his abominable pride,his shameless avowal of what he had done with respect to Jane,his unpardonable assurance in acknowledging,though he could not justify it,and the unfeeling manner in which he had mentioned Mr.Wickham…
(Austen,1991:183)
但是,他為人傲慢,而且傲慢到令人發(fā)指的地步,居然恬不知恥地承認(rèn)他破壞了簡的好事,承認(rèn)的過程中雖然不能自圓其說,卻流露出一種無可寬恕的狂妄神氣,還有他提起威克姆先生時,根本是滿不在乎……(孫致禮,2000:267)
譯文中總共用了四個四字短語“令人發(fā)指”、“恬不知恥”、“自圓其說”及“滿不在乎”來表達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傲慢的態(tài)度以及他對簡與威克姆先生所做過的事情的痛恨之情?!癹ustify”的意思是“to give a good reason for something,or to explain satisfactorily”,所以作者要怎樣來在中文里找一個合適的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孫先生借用了中文中的“自圓其說”不僅完全體現(xiàn)了原文說要傳達的意思,同時也體現(xiàn)了譯者極高的中文造詣。
4、補償
正如斯坦納所說,任何一個翻譯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在前三個步驟中,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作者的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翻譯手段都可能造成在翻譯的過程中一些信息的喪失,因此,補償在整個翻譯的過程中就必不可少。譯者可采用不同的手段來補償前面的損失。孫先生主要是通過加注來進行補償。以下略舉一例進行闡釋。
5)Morris immediately;that he is to take possession before Michaelmas,and some of his servants are to be in the house by the end of next week.(Austen,1991:4)
當(dāng)下就和莫里斯先生講妥了;他打算趕在米迎勒節(jié)①以前打發(fā)幾個傭人先住進來。
① 米邇勒節(jié):9月29日,英國四個結(jié)帳日之一。雇傭用人多在此日,租約也多于此日。(孫致禮,2000:4)
“Michaelmas”與它的含義對中國的讀者來說都是陌生的。在譯文當(dāng)中,譯者通過加注的辦法告知了讀者它的確切的意思以及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做些什么,這樣就使得中國讀者對這個節(jié)日非常的清楚明了。英國的文化及風(fēng)俗習(xí)慣就通過這些加注呈現(xiàn)在了讀者的面前。
四、結(jié)語
本文借助斯坦納的闡釋學(xué)翻譯四步驟理論對比分析了《傲慢與偏見》孫致禮譯本,以考察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希望通過以上析評,能為譯本分析和翻譯批評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Austen,Jane.Pride and Prejudice[Z].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Steiner,George.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3]孫致禮.(譯)傲慢與偏見[Z].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4]楊義.http://www.cn99.com/ cgi-bin/get/sts?listcode =shuzhai.
[5]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xué)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