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李慧霞
純本土投資8 000萬的影片《南京!南京!》自全國各大影院公映之日起,又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電影走進觀眾的視野,該片題材選擇的敏感程度及四天半內達到6 500萬元的全國票房,無疑地使這部電影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從大眾觀影后的反應來看,褒貶不一。有評價稱對其大為失望,有評價該片為同類題材的上乘之作,眾說紛紜。而筆者則認為,導演陸川用商業(yè)片的一流技術水準打造出迄今為止最優(yōu)秀的、最有力度的南京題材的電影,該片在“新銳”上做足了功夫,在很多地方體現(xiàn)了與眾不同,驚嘆之余,不妨讓我們細細地解讀一下影片給人們內心帶來的震撼。
影片的第一個驚嘆便來自于那醒目的片名。一個地名,兩個驚嘆號,可以理解為發(fā)自內心的吶喊,因為它足以勾起國人對70年前那痛徹心扉的歷史事件——南京大屠殺的回憶。關于片名《南京!南京!》,陸川曾做過這樣的解釋:它是侵華日軍作戰(zhàn)指揮部下達進攻南京的一句軍事指令。坦白地說,軍事指令顯然不是中國人所關心的,重要的是南京淪陷后六周之內所發(fā)生的事件。于是,片名“南京!南京!”這醒目的重疊在一起的地名便有了歷史感和悲情感,交織了國人的血淚,震碎了國人的心肺!而從此片的英文片名《City of Life and Death》來看,影片主要是為了展現(xiàn)在這場浩劫之下,人們對生的渴望和對死的無奈,而影片后半部分也正是圍繞難民求生的主題展開。
伴隨影片大幕的拉開,又一種驚嘆由心而生:慘淡的黑白色調。仿佛進入人們視野的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張張串連在一起的、真實的、動態(tài)的歷史照片,
這使得該片具有紀錄片真實而冷靜的風格。重要的是,這個歷史事件幾乎完全沒有色彩介入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唯一有可能的就是紅色——血色!而影片的攝影曹郁這樣說道:“避免用太多的紅色給觀眾造成一種生理刺激?!焙唵蔚暮诎祝瑓s殘酷得令人窒息,如同生死一樣,界限分明,沒有半點過渡。肅穆的黑白效果在藝術處理上往往能表現(xiàn)出彩色影片無法表達出來的意境,體現(xiàn)出一種無可挑剔的完美,不需要通過視覺震撼,僅僅那殘垣、尸體、硝煙已深深揪動人們的心。而這看似簡單的黑白之后卻凝聚了此片攝影的智慧與心血。眾所周知的一部戰(zhàn)爭巨片《辛德勒名單》同樣采用了黑白視覺效果,而《辛》在拍攝時采用的是純黑白膠片的傳統(tǒng)工藝,這種拍攝方式能夠保證拍出來的一定是黑白影像。但是據影片的攝影曹郁介紹:《南京!南京!》是采用彩色膠片來拍,經過電腦處理成黑白,再用彩色膠片來印制的,這就容易產生殘留色問題。而大量的特技部分必須在畫面有彩色的條件下才能被電腦識別、制作,不得已選用彩色膠片拍黑白片這種技術手段。正因為如此,使得這部影片的攝影成了一大亮點,并能夠躋身世界頂級攝影水平的行列。
影片的構思可謂別具匠心。陸川在這部電影里所表現(xiàn)的視野和格局是罕有的,他拋棄了史詩電影一貫以個人命運主線來組織全篇,而且用的是一個參戰(zhàn)的日本軍人角川的視角來審視和判斷所發(fā)生的一切。在這部影片中,南京這座絕望之城及發(fā)生在那里的歷史事件成了主角,里面的所有人物成了配角和敘事用的活道具,包括日本侵略者——角川、抵抗者——陸劍雄、委曲求全者——唐先生、救助者一一姜老師、國際友人——拉貝等,他們只是陸川眼中南京事件的組成部分,是歷史的一個細節(jié)。影片全長大約130分鐘,影片的前四分之一是圍繞大屠殺展開,劉燁飾演的國民黨留守軍官陸劍雄在影片三分之一處便死去。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里,主要講述的是南京淪陷后難民們的生存狀態(tài)。有近十個人物線索在影片中出現(xiàn),而且每條線索基本無交叉,互為平行,這導致了每個人物的展開篇幅都很小,正是由于影片人物缺少主次和人物間必要的聯(lián)系,使得成就一個縝密的劇情變得渺茫,但卻大大地增加了影片的紀實色彩,而從事件中各種人物的反應及命運作為切入點,也更能加深了影片的深度與廣度,使其紀實性更為全面、具體。
片中日本軍人角川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與以往影片中反映的日本侵略者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這位有“良知”的侵略者在體驗了戰(zhàn)爭的種種之后而付出了人性的代價:把兩名中國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最后舉槍自殺。且不說角川這一人物形象是否符合歷史,筆者認為把一名侵略者作為全片的第一視角,就中國攝制的同類題材電影來說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及很高的審美價值的,因為電影作品屬于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而藝術創(chuàng)造就是構建滲透著社會文化內容的意向。此外,以角川的視角更能客觀地還原這個事件的原貌。其一,作為一名侵略者,同時也是暴行的見證者,他可以貫穿整個事件的始末;其二,從角川的角度比較適宜用一種主觀的視點來記錄戰(zhàn)爭侵略者自身的行為,看到罪惡,與看到自己所犯的罪惡,其表現(xiàn)的力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影片中,角川對暴行的認識是逐步升級、深入的;其三,更能表現(xiàn)出戰(zhàn)爭對人性的扭曲,侵略者——或許他們也是受害者。戰(zhàn)爭過后,摧殘和毀滅是必然的,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包括被侵略者的和侵略者的,用角川這一視角展開,不僅揭示了戰(zhàn)爭的罪惡,而且還讓人們關注和反思戰(zhàn)爭的根源,并折射出戰(zhàn)爭中的人性。
影片那冷靜的陳述態(tài)度是最令人驚嘆的地方。雖然有幸存者在看過影片之后說,陸川導演表達的“殘酷”跟他們經歷的相比還是太溫和了。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那場浩劫,但是還是覺得影片為我們展示的“大屠殺”已經能夠讓我們毛骨悚然了!作為中國導演,如何把南京大屠殺這一滅絕人性的悲劇還原得如此“真實”!要重演侵略者燒、殺、搶、掠等獸性行為對任何一個國人來說都是難度極大的考驗與挑戰(zhàn)。影片中那硝煙過后碼放在殘壁中及高高吊起的受難者的頭顱、受盡蹂躪致死的慰安婦被交叉疊放像牲口一樣扔上車……場面令人頭皮發(fā)麻。此外,片中的死亡都表現(xiàn)得十分干脆,毫不拖泥帶水,從樓上扔出的唐先生的女兒、被槍決的唐先生……不禁讓人們質疑:什么樣的戰(zhàn)爭可以讓人性泯滅到此種程度?生命的剝奪如此輕易,輕易到讓人心驚。
影片的龐大逼真的場面也足以令人驚嘆。片中表現(xiàn)了很多上萬人的大場面,比如反映4萬人被殺的場面、難民營中人潮涌動的難民場景、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場景等等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據相關報道,為了真實再現(xiàn)1937年在南京所發(fā)生的悲慘場景,劇組在四川重建了一個當年的南京城,占地達到1 500畝,包括當年南京城的城墻、護城河、總統(tǒng)府、街道等所有影片所要拍攝的景點。而片中運用的道具也非俗物,86歲的原侵華日軍老兵將日軍軍服、軍刀、軍用水壺等多件文物級別的物件捐贈給該劇組。
影片在鏡頭的表現(xiàn)力上,也是相當不錯的亮點。片中大量地運用了長鏡頭,如影片開始那長達兩分多鐘表現(xiàn)日軍進城的長鏡頭,營造出了一種陰森的、恐怖的戰(zhàn)爭氣氛,足以讓人窒息。此外,最典型的一組便是一個近3分鐘的用來記錄唐先生被槍決的長鏡頭,點煙、交談、槍殺、補槍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從唐先生死后兩名日本人在對
話的一幕中能看出來,導演是費了一番心思的,構圖十分精妙,前景是兩名日本人在對話,后景一直是半吊著的已經死亡的唐先生,無任何背景音樂,壓抑、安靜。在影片后面姜老師的死仍然處理為長鏡頭,讓人們能有充足的時間去體會戰(zhàn)爭的殘酷和角川當時的內心掙扎。除了長鏡頭的運用之外,影片還結合了手持拍攝方式,這也正是影片的很多畫面之所以會略微晃動的原因,該片攝影曹郁介紹:“本片采用了百分之九十的肩扛攝影,這有一種記錄感,讓人感到很貼近、很隨意?!贝送猓捌谡宫F(xiàn)全景式的畫面時,俯拍人群的角度居多,這樣的拍攝角度更能讓人們獲得場景的全貌;當日軍入城或前行時,攝影師采用了手持的環(huán)繞拍攝,使觀影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陸劍雄組織的那場巷戰(zhàn)在拍攝的時候,鏡頭始終保持著冷靜的推拉搖移,使得這段場景的拍攝獲得了上佳的視覺效果,鏡頭很寫實,也極具動感,殘垣斷壁之間的戰(zhàn)爭場面達到中國電影一個新的高度。在影片的燈光處理上,全片均未使用無源光,營造出十分真實的效果。
影片的特效給人們帶來了又一驚嘆。很難想象這樣的特效居然是純粹的、正宗的中國制造,影片中那激烈的巷戰(zhàn),足以使中國拍攝的戰(zhàn)爭場面與好萊塢大片媲美。片中槍聲的制作,更是大有考究,影片主創(chuàng)花了一年的時間做了仔細的考證,搭建了“聲音實驗場”,即在射擊場。用道具槍實打,再把錄下來的槍聲配在片中而成,使得該片的音效十分逼真。
說到該片的音樂,與劇情等電影要素配合得十分貼切。拿影片中在難民營挑選100名慰安婦的一幕來說,配樂、構圖、攝影與劇情配合得恰到好處,首先是江香君舉手自告奮勇,此時的“手”采用了近5秒鐘的特寫鏡頭,略微晃動的手持推拉鏡頭追隨演員直至其走到眾人前,此時的劇情為挑選慰安婦以換取其他人的性命及生活必需品,殘酷至極,而“自愿者”便成了焦點,隨后另一只手緩緩舉起,仍然是一個特寫,在兩名“自愿者”握手的一刻,背景音樂響起,哀怨的小提琴演奏慢速的自然小調主旋律,如泣如訴,似乎在為“自愿者”的命運唱挽歌,此后的三名自愿者并排站立的構圖十分巧妙、唯美,以江香君為中心的虛實影像處理象征那眾多被挑選的慰安婦形象,在數(shù)個水平拍攝“手”的特寫之后,鏡頭變換呈俯拍角度,觀眾能夠清晰地看到數(shù)名“自愿者”排成兩列走出教堂,戰(zhàn)爭之后難民的生命竟然要靠這眾多慰安婦來維持,悲!此時觀眾的心緒已然不能平靜了,在江香君轉身回眸的一瞬,渾圓的淚珠從其眼角滑落,臉上那無奈的表情足以令人心碎,而此時的背景音樂中恰好加入了純潔的一“人聲”,伴隨這點點滴滴情緒的蓄積,觀眾眼圈里的淚水也隨之涌出。影片其余場景中的配樂也很到位,如陸劍雄被俘后,角川蹣跚地走在大街上,看著他們俘獲的戰(zhàn)利品——槍械、戰(zhàn)俘;看著同伴對中國人的肆意虐殺;看著那顆顆高高懸掛的頭顱……音樂主要采用了帶有附點節(jié)奏、強弱交錯的鼓表現(xiàn)角川內心的恐慌不安,這與手持攝像造成的晃動畫面相得益彰。該片的作曲劉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影片的音樂力求客觀、冷靜、發(fā)人深省的基調。事實證明,影片的音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由于陸川采用的是一種紀實手法拍攝影片,所以影片在大部分時間里并沒有過多的配樂,偶爾伴隨著低沉的大提琴、悲凄的鋼琴、零星的豎琴撥弦等,而影片最后祭祀場景中的鼓聲令人難忘,讓人們感到了侵略者對生命的麻木。劉彤說說,他的創(chuàng)作動機源自于一段儀式性場景的影像素材,他從中感覺到了太鼓的力量,這件極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樂器極大地還原了日軍占領南京城的真實氛圍,同時也為這儀式性的場景增添了些許嚴肅性。招魂幡在南京城廢墟上飄動,伴隨著那激昂的鼓聲,日本軍人步調整齊的舞蹈……景、樂、人融為了一體,而鼓樂成為聯(lián)系這種種要素的紐帶,為這極具華彩性的場景增色不少。
影片《南京!南京!》為我們客觀地再現(xiàn)了南京大屠殺這一血淚史,使人們對這一慘痛的歷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激發(fā)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勿忘國恥,銘記戰(zhàn)爭給人們留下的傷痛。而從影片的選材到表現(xiàn)手法都帶給人們無數(shù)的驚嘆與震撼,它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第六代導演不俗的實力與斐然的成績,也讓人們看到中國電影日趨國際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