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水
游完三臺洞后,出了園門,沿西行,可游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達摩古洞”。
《五燈會元》卷——“東土祖師”云:“(初祖菩薩達摩大師)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這位達摩大師與南京還有一段因緣。
達摩是印度南天竺國人,父親名叫香至,達摩是香至的第三個兒子。皈依佛門后,成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他的師父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尊對達摩說:“吾滅度以后六十年,希望你將正法眼藏和衣缽傳到中國去紹隆佛種,普利眾生?!钡搅斯?27年,即中國南朝梁代大通元年,達摩乘一艘商船,航海到中國南海.當時南海刺使肖昂,馬上寫了一道表上報梁武帝;梁武帝得知從印度來了一位高僧達摩大師,心里非常敬仰,于是立即派人到南海,將達摩大師專程迎接到建康(南京)。
梁武帝蕭衍(公元464—549年),南蘭陵都里(今江蘇武進)人,漢相蕭何二十四代孫。在位四十八年,終年八十五歲。
南北朝是我國佛教最興旺時期,梁武帝篤信佛教。唐杜牧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實際遠不止此。梁武帝繼位后,宣布:“舍道歸佛”,親自制《舍道事佛》文,號召全國官員和百姓信佛,男人當和尚,女人當尼姑,到處營造寺院,五里一寺,十里一廟,建有2000多寺廟,窮極宏麗,僧尼有八萬多人。而且梁武帝還帶頭大做佛事,一次多達四萬八千眾。家家齋戒,致使耕夫極少,田地荒蕪。因“全民信佛”,國力日趨削弱。
梁武帝一見到達摩大師,就請求開示法要。
帝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寫經、弘揚佛法,到底有沒有功德?”
達曰:“沒有功德,只是人天之界,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則沒有。”
梁武帝與達摩一問一答,講了弘揚佛法與真實功德的道理。梁武帝沒想到,他實行的“全民信佛”,本以為功德無量,卻被達摩祖師全盤否定。用佛家的話來說,梁武帝所做的是“小機”,而未領會佛教的“大法”。所以領悟不了達摩大師的“法要”。話不投機,雙方都不愉快。于是,達摩大師認為“機緣不合”,決定離開建康到少林寺去。
達摩不辭而別,離開皇宮,來到長江之濱,幕府山麓,在一山洞中面壁坐禪,待日渡江。
再說,梁武帝將與達摩的對話,告知其師父志公禪師。禪師聽后大吃一驚,對梁武帝說:“大師的開示實在太好了,他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的大權出現(xiàn),乘愿再來。”梁武帝聽了志公禪師一番話,心生懊悔,有眼不識泰山。立刻下令,派遣兵馬,急急追趕,一定要把達摩大師請回來,承事供養(yǎng)。志公禪師道:“陛下千軍萬馬,喚不回來?!?/p>
梁武帝的兵馬追到幕府山,突然被幕府山的山峰夾住,動彈不得.此峰后人稱之為“夾騾峰”。
達摩見梁武帝兵馬追來,急至江邊,隨手折了一支蘆葦,拋入江中,腳踏蘆葦,橫渡長江,上岸后揚長而去。(有傳說,達摩在江北停留過的地方,后建成長蘆寺。)到了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深入禪定,成為中國佛教禪宗開山祖師,世稱“初祖”。為此,后人寫了一副對聯(lián):
一葦渡江何處去
九年面壁待人來
達摩渡江前在幕府山坐禪過的山洞,后人稱之為“達摩古洞”。
梁武帝搞“全民信佛”,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形式主義,是給自己涂脂抹粉。歷史的經驗證明:宗教一旦被引向邪路,必將害國害民。
相關鏈接
[笆斗山下神秘的油罐]
在燕子磯笆斗山下,有兩座很大的圓形建筑,相隔數(shù)百米遠。從建筑風格上看,應是民國建筑。南邊的比北邊的要大一些,南邊的建筑結構是用青磚砌成的,外面用水泥抹的面,約有十余米高。建筑上部均衡地留有小窗口,顯然是用于防御的。北面的建筑呈橢圓形,四周留12個窗子,該建筑也是用青色扁磚砌成,外面沒有抹面,有不少青磚的丁頭處有“金星”二字,疑為民國年間一磚瓦廠的廠名。該橢圓建筑里尚存一吊鉤,應為歷史上留下來的舊物,上面鑄有幾排外文字母。據(jù)當?shù)乩习偕貞?此兩座圓型建筑,系日軍侵華期間在南京建造的儲油罐,因為這里靠近江邊,輸進輸出很方便,前些年,有人還在這里發(fā)現(xiàn)過日本人的三八大蓋槍的子彈。
[三臺洞]
們于頭臺洞西約1公里,原門額為清光緒甲辰兩榜進士探花商衍鎏先生書寫。洞頂鐘乳下垂,一泓清泉適當洞內,泉瀑水滿,水底石脈,歷歷可辨。池后洞回泉轉,泉上架有石橋,橋端為一木雕觀音像。
洞頂右側有“一點天”,南京方言“點”與“碟”同音,故又名“一碟天”。一說每天中午時分,太陽從洞頂直射“觀音泉”上,恰似碟子大影,古人便稱“碟子大天”??谷諔?zhàn)爭時期,蔣介石在此躲避日軍飛機轟炸,曾命人用鋼筋水泥封閉其洞,使“碟子大天”這一奇妙景觀被塵封60年,至1997年,經燕子磯公園管理處挖掘整理,才得以恢復。
三臺洞洞口右側,有一石碑,上刻唐代吳道子所繪童子拜觀音圖,人物形象健碩、豐滿,“吳帶當風”,飄飄欲舉,洋溢著盛唐風采。碑左有一小洞,為歧洞,東歧為仰天洞,其頂有兩個相并的洞口,似天窗,陽光由此透入洞中,可見仰天洞內寬敞處之古人摩崖石刻。石洞左歧為蹬道,漸登漸高,漸小漸暗,直到只容一人通行,全然黑暗。壁面上,有石梯相承接,循梯攀登,豁然有便室二間,依崖而筑,前部寬如榭,設木欄,此即中臺玉皇閣。
中臺有石磴道依崖迂回而上,攀至上臺。上臺有似燕巢貼在峭壁上的半邊小閣,名望江亭,額題“江天一覽”四字。
[夾蘿峰]
相傳南朝梁時,蕭衍佞佛成癖。當時,南天竺國(印度)圣僧菩提達摩,萬里飄零抵中國廣州。蕭衍得知,派特使詔達摩赴建康(今南京),并邀高僧寶志、法師云光,與其共論因果。達摩以為非佛旨,故忤蕭衍,遂連夜北去。情急之下,梁武帝令人乘健騾追趕,至幕府山夾蘿峰,天色破曉,晨雞齊鳴,突然,兩峰合攏,夾住騾身,進退不得,眼睜睜看著達摩“一葦渡江”而去。達摩后赴河南嵩山,在少林寺另創(chuàng)宗派,成為禪宗始祖。夾蘿峰因此又名“夾騾峰”。
[達摩古洞]
達摩洞在幕府山夾蘿峰。
相傳梁時,天竺僧菩提達摩來金陵受怠慢后北去少林寺,途中曾在此洞休息,故稱達摩洞。達摩洞呈穹窿狀,洞壁四周有幾處嵌放碑刻的碑槽和佛龕。達摩到達洛陽后住嵩山少林寺,發(fā)奮攻研佛學,面壁九年,終成佛學禪宗之祖。
[御碑亭]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地方官員為紀念乾隆第三次南巡,在燕子磯磯頭上建御碑亭。御碑正面為乾隆御書“燕子磯”三個行書大字,遒勁有力,北面及兩側為乾隆于辛未年(1751)、丁丑年(1757)、壬午年(1762)三次游燕子磯所賦之詩,其中,碑陰四句詩為“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村耕鑿久相安。”
御碑亭名曰“大觀亭”,為兩層重檐,亭中翹角下附銅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國侵略軍1萬多人,乘80多艘戰(zhàn)艦,在燕子磯搶灘登陸,進逼邁皋橋,協(xié)迫清政府,時御碑被折為兩截,后于同治年間(1862—1874)修復,已失原貌。民國26年(1937),御碑亭被侵華日軍炮火摧折,至南京解放后修復,改為四角磚亭。“文化大革命”中,此亭又險遭厄運。1998年,燕子磯公園管理處,重新加以翻建,恢復二層重檐原貌。碑亭高12.5米,由6根粉紅色石柱支撐,基座用花崗圍成組合花壇,以白色火燒板作底,重檐下紫紅色掛落錯落有致,亭中石碑經油漆出新,呈墨綠色。
[燕子磯永濟寺清高宗賜僧默默詩刊石]
民國年間,王孝奎《里乘備識》載:“高宗南巡幸寺,老僧默默百有一歲,清健如少年,因賜詩曰:‘不會詩文不解禪,果然默默以全天。半生塵世半生佛,亦號山僧亦號仙。命泐詩于石立寺壁。未幾,忽奉旨改第四句為‘可號山僧可號仙。于是將‘可字重刊于‘亦字上,今碑尚存?!?/p>
[“死不得”碑]
在燕子磯磯頭險要處有一塊勸誡碑(原為木牌),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立。民國時期,陶先天在曉莊師范任教,有一次登臨磯頭,得知許多人由于種種原因在此輕生,就立了兩塊木牌,并親題“想一想,死不得”六個大字,還分別寫了兩行小字,一行小字是“人生在世,酸甜苦辣尋常事,人在遇到困難時,要想得開,看得遠”;另一行是“人生為一大事而來,應當完成一件大事而去,你年紀輕輕,有國當報,有民當愛,豈可輕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與其為個人的事投江而死,何不為鄉(xiāng)村教育、為三萬萬五千萬同胞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呢?”,此碑曾挽救了不少意欲輕生者,其中包括陳白塵和陳之展兩位近代知名教授。
[吞江醉石]
燕子磯磯頭有一尊巨石,形似古代酒樽。相傳唐開元十四年(726),大詩人李白游燕子磯時親題“吞江醉石”四字,后人將李白所題字刻于巨石上,遂成一景。
責任編輯 青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