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子
傻書生巧念生意經
房子
清朝末年,重慶有個年輕的書生,叫劉繼陶。他苦讀詩書十幾年,卻碰上了腐敗沒落的朝廷,只好投筆從商,跟著父親學做生意。
這年春夏之交,四川地區(qū)陰雨連綿,川江、岷江大河溪流水急浪高,過往船只損壞嚴重。眼看船舶大修時節(jié)來臨,而重慶市面上桐油卻告缺。父親年事已高,就派劉繼陶到川北大山深處的桐油產區(qū),收購桐油。
劉繼陶帶著幾個伙計,趕著一溜兒膠輪大車,日夜兼程地向川北趕去。這是他第一次單獨出門做生意,心里有一點忐忑不安,生怕去遲了,買不到桐油。可等他來到川北的南充一看,心里的石頭就放了下來。
由于這一年雨水充沛,川北地區(qū)桐籽大豐收,只見各處桐油榨戶院子里桐籽堆積如山。而且,此時桐油還沒有開榨,離收購桐油還早著呢。于是,劉繼陶就找了一家客棧住了下來。閑著無事,生性喜好山水的書生傻氣就上來了,獨自一人,跑到南充的大山中探幽訪古。
幾天后,劉繼陶回到客棧,只見滿街的客棧里已經住滿了南來北往的客商。劉繼陶連忙帶著伙計,拿著銀粟,急急忙忙地去收購桐油??汕闆r大變,那些榨戶一個個高昂著脖子,理都不理他。碰到好說話的,才硬邦邦地回一句:“沒有,一滴也沒有,全部都被人訂了?!?/p>
一連幾天四處碰壁,劉繼陶竟然病急亂投醫(yī),吩咐伙計將南充大街小巷的油簍收購一空。而且他還帶伙計守住四處路口,進來多少油簍,就收購多少。
伙計們心里直叫苦,桐油沒買著,他卻跑到這里買油簍,可這東西重慶城里多的是啊。不到幾天時間,收購來的油簍就堆滿了客棧的前院后院。
幾天過后,客棧里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原來,那些榨戶和客商等到桐油出榨了,才發(fā)現滿大街沒有一只油簍賣。
這時,劉繼陶的伙計們才明白過來:這一次,可得好好地賺一筆。
這些榨戶和客商把價錢抬到了平常的三四倍,可劉繼陶竟然放著白花花的銀子不賺,反而把這些心急火燎的客戶請進客棧,好酒好菜地招待。飲酒正酣時,劉繼陶端起酒杯,對著滿堂客商說:“各位都是生意場上的前輩,晚輩是初來乍到,日后還要各位提攜。我剛才說不賣,是指高價不賣,而是要原價賣給你們。”
聽劉繼陶這么一說,全場都靜了下來,一個個面面相覷,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啥藥。劉繼陶接著說:“晚輩有一個不情之請,各位能否把訂購的桐油勻三成給在下?”
劉繼陶的話音剛落,下面就議論開了:這個年輕人不趁火打劫,而且今年桐油本來就多,讓他三成又何妨!于是,大家紛紛表示同意。這些榨戶和客商棘手的問題,一下子迎刃而解,一個個喝得興高采烈,臨走時都留下商號的名稱和地址,說日后生意上多來往,與他打交道信得過!
劉繼陶帶著伙計,趕著十幾駕馬車,滿載而歸。一回到重慶,伙計們就把一路的經歷告訴了他的父親。
父親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從此以后,父親放心地回到家里頤養(yǎng)天年,將生意全部交給劉繼陶打理。他果然不負眾望,不僅生意越做越大,成為重慶首屈一指的大商家,而且他還廣結善緣,扶危濟困,興學助教。至今,他的美名還在重慶的大街小巷流傳。
餐館上菜時跌倒怎么辦
葉特生
餐館老板口試員工問題:如果捧餐時手上托盤不穩(wěn),又救之不及,應怎么辦?大部分人答不出。救之不及時,唯有由得托盤掉下來,還能怎么辦?
不!標準答案是:用最后一點力量,使托盤掉向遠離客人的地方。如果周圍都有客人,則倒向大人,遠離小孩;倒向男人,遠離女人;倒向人的身體,遠離他們的頭。這叫“危機處理”。
借錢買股票的人都懂一個游戲規(guī)則,就是當股市狂跌時,經紀公司自動為客戶斬倉,這就是危機處理,對客戶來說,當然痛楚萬分,但卻預防當股市繼續(xù)下跌時血本無歸,壯士斷了臂,仍保有一條命。
對經紀公司來說,當然也是自保,雖不近人情,卻是彼此止損、保存元氣的唯一方法。危機處理是以科學方法在困難中整理出一條出路的方法,保留本錢,才有機會重拾山河,東山再起。很多人在一敗涂地后不肯面對現實,自暴自棄,甚至一死了之,不但沒了本,更沒了命,當然就沒有絕地反攻的機會了。
海軍艦只在戰(zhàn)事遇創(chuàng)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檢視各處的受損情形,且第一時間作出報告,馬上修補缺口,完全用積極態(tài)勢應付打擊。除非船只被擊至沉沒,否則積極態(tài)度不變。人生常不如意,天天都可能有打擊,沒有冷酷無情的止損哲學,真不容易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