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增
那一年我到旅順口去,登上山頂參觀那座敦實而殘頹的炮臺時,看到了一座高高的石碑。立碑者為日本軍人,但看刻字,卻不是為了贊頌日軍的勝利,而是向戰(zhàn)敗了的俄軍表示敬意。
記得碑文的大意是:1904年1月,日軍在乃木大將指揮下,從海上和陸地兩方面對據(jù)守在旅順口炮臺上的俄軍發(fā)起了一輪又一輪的人海式攻擊。俄軍孤立無援,漸至彈盡糧絕,卻堅決不投降,最后全部陣亡。日軍以極其慘重的傷亡代價攻下炮臺后,眼見著俄軍官兵一個個橫尸山頂,不禁為他們的勇敢、頑強、寧死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動,遂立下此碑以表軍人對軍人的欽佩之情……
在中國近代史上,此役被稱作“日俄戰(zhàn)爭”之“旅順口爭奪戰(zhàn)”?!叭斩響?zhàn)爭”是當年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中國東北地區(qū)而發(fā)生的侵略戰(zhàn)爭,理當遭到譴責。從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感出發(fā),我既痛恨據(jù)守炮臺的俄軍,也痛恨攻下炮臺的日軍;但從抽象出來的某種理念出發(fā),我對那些視死如歸的俄軍官兵確也心生出若干欽佩之情,同時,便也對戰(zhàn)勝方日軍居然肯為戰(zhàn)敗方俄軍立下此碑而深受觸動!
這觸動,顯然是因為我們沒有這習慣。
我們不會為了我們的敵人立碑,因為在我們看來,他們那叫頑固不化,死不改悔。寬容地說,那也叫愚蠢透頂。
顯然這里就涉及到了一個本質(zhì),即——文化觀念不同。在我們的文化觀念中,只有具體的道德,沒有抽象的道德。所謂“具體的道德”,就是我們雖有道德觀念與規(guī)范,但這觀念與規(guī)范卻是不固定的,卻是隨著時間、地點、事由、對象等等而變化的。這一變化,就從基礎(chǔ)上粉碎了道德的尊嚴、本質(zhì)和功能,令道德成為可以隨心所欲的東西,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成為不道德的東西。
比方說依照儒家的“春秋筆法”,君王殺臣子叫“誅”。“誅”是上殺下,不管殺得對不對,都合理合法;而臣子殺君王則為“弒”?!皬s”是下殺上,不管殺得對不對,都屬大逆不道。
比方說儒家道統(tǒng)里還有個“為尊者諱”。說的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包括官員、長輩、父母等。即便是干了壞事丑事不道德之事,也不許批評,甚至不許說出去。
比方說皇上可以嬪妃無數(shù),官員可以三妻四妾,有錢的人可以逛窯子,可一個無權(quán)無錢的窮光蛋要是偷看了人家的女人兩眼,就要被罵為流氓,讓人家打個半死。
比方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罵作“一代奸雄”,他的智謀被貶為奸詐。諸葛亮呢,卻一派儒雅,斗心眼兒耍手段一律被贊之為智慧超群。而其實呢,曹操是被認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篡權(quán)”,所以他的智謀才成了奸詐。諸葛亮的奸詐之所以成為智謀,實際也是因為他是在輔佐劉皇叔劉備,屬正統(tǒng)。
像這樣的事例,兩千年來比比皆是。
便是到了今天,道德評價也依然常常讓位于各種關(guān)系,且常常讓位于某種秩序,而且又常常是兩種標準或多種標準。這樣一來,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道德問題就依然困擾著我們。
道德重建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本文談?wù)摰闹皇瞧渲兄?。在這個問題上,我主張——道德應(yīng)該是抽象的,不應(yīng)該是具體的;應(yīng)該是獨立的,不應(yīng)該是依附的;應(yīng)該是崇高的,不應(yīng)該是功利的;應(yīng)該是有著特定內(nèi)涵的,不應(yīng)該是可以隨意解釋的。
比方說勤勞就是勤勞,勇敢就是勇敢,善良就是善良,正直就是正直……不必考慮是什么人,什么關(guān)系,乃至其他。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為全民族一致認可并共同施行的道德觀念與規(guī)范,才能產(chǎn)生真正高尚的、“穩(wěn)定的”、為全民族一致認同的道德準則與行為方式。
日本先前學習的是中國的儒教,明治維新以后,轉(zhuǎn)而吸納了許多西方的觀念。旅順口炮臺上的那座石碑,就顯然是他們吸納了西方的“道德抽象”的結(jié)果之一。它為日本特有的“武士道”加上了若干“紳士風度”,而對于肯定自己的勝利,鼓舞自己的士氣卻沒有絲毫的妨礙。這一點,我以為可供我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