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翰鑫
摘 要:本文嘗試從“政治權威”與“社會群體”這一關系層面展開對“晚清改革”的探討。作者認為“政治權威”是傳統(tǒng)落后國家成功推行改革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資源,晚清政府七十年來從未走出改革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社會群體”離散關系的沖擊下而導致中央“政治權威”的喪失。
關鍵詞:政治權威喪失;社會群體;晚清改革困境
中圖分類號:D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038-02
落后國家依附傳統(tǒng)政權勢力開展改革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方案,畢竟它缺乏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內在機制和改革產(chǎn)生所必要的社會自我修復資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落后國家的改革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開展過程,因為這有利于通過自身“政治權威”的影響來重新實現(xiàn)對社會資源的重新整合,能夠保證改革有序的進行,最終達到統(tǒng)治者的改革目的。近代的日本和德國就是其成功的典范。
面對著內憂外患的晚清政府,在近代七十多年的統(tǒng)治歷程中也意識到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從“同光中興”的改革一直到最后五年的“憲政改革”無時無刻都打著傳統(tǒng)勢力改革的印記。但是,晚清政府的改革效果并沒有像日德最終走上現(xiàn)代化的成功軌道,那么中國的改革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里?過去有學者曾從“清政府權威資源的流失”和“政府合法性危機”等角度來展開思考。通過拜讀前輩們的文章,筆者發(fā)現(xiàn)從社會群體的角度來思考這一問題仍舊是一個空缺?;谶@一思考,本文嘗試從“政治權威”與“社會群體”這一關系層面展開對“晚清改革”的探討,提出本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政治權威”的樹立離不開社會精英階層廣泛參與
一個國家政治系統(tǒng)的確立是離不開社會精英階層的參與和扶持,傳統(tǒng)中國政治內部的核心是君——臣上下級別關系的官僚體系內部。而這里的“臣”主要指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下所構建出來的封建士大夫階層,他們是維護傳統(tǒng)政權的有力支持者,在當時確實屬于社會精英階層的主體,對于改革的態(tài)度既有反對也有支持,或者站在中立的立場之上。但是,游離于傳統(tǒng)政治之外的新型知識分子,他們要求國家改革的意識更是非常強烈,甚至會采取激進的方式以求得實現(xiàn)。這類精英階層雖然對國家高度集權的政治整合方式表示強烈的不滿,甚至受到傳統(tǒng)保守勢力的排斥,但是他們早期對傳統(tǒng)政權的依附關系并沒有完全的消逝,反而成為了傳統(tǒng)政權的保護者,譬如維新變法運動、晚清新政和后來的憲政改革都體現(xiàn)了這一層面的關系。但有趣的是,晚清政府對體制外的精英階層并沒有主動地吸納,不是有限制的利用就是完全的打擊,并沒有把他們當作國家建設的參與者看待,最終導致他們對傳統(tǒng)政權失去信心。因此,晚清政府“政治權威”的樹立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民眾的信任危機,這也是導致它在改革中陷入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晚清政府的改革舉措與社會精英階層的對立導致沒有真正樹立起自身的“政治權威”
有學者提出:“政治權威能夠存在,一方面是民眾服從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國家軍事暴力機器提供了可靠保障。一旦國家軍事暴力機器失靈,使政府失去了強制力,那么就無法保證社會民眾對法律和命令的服從,更談不上這種服從是出于‘強迫,還是‘自愿,權威的合法性必然要喪失。”①在這里,筆者不免有一個想法提出質疑:“政治權威”的存在與“擁有權威的政府合法性”有著必然的承接關系嗎?晚清政府經(jīng)過為期三十年“洋務運動”的調適,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國家與地方權力的分散性越來越明顯,國家的政治權威確實受到了很大地沖擊。但是,晚清政府的合法性并沒有受到當時知識分子的質疑,否則維新派、立憲派也不會把改革寄托在一個沒有“合法性”政府的身上。那么,到底是何原因導致晚清政府的“政治權威”沒有樹立起來,從而牽連到其改革的成效呢?筆者認為主要是改革措施的不利(或錯誤性的導向)導致了“政治權威”的喪失,隨后又反作用于根據(jù)改革自身所需要的條件與機遇而變更改革措施,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因果關系最終使晚清政府的改革陷入了困境。
“政治權威”的樹立離不開社會精英的扶持,傳統(tǒng)政府的改革措施應該充分考慮到他們的既得利益,以便更好地納入到體制中為其服務。但是,晚清政府的改革措施往往是在觸及社會精英階層利益的前提下出臺并賦予實施的。譬如從教育改革層面上看,科舉制的廢除在很大程度上中斷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入仕渠道,割裂了社會精英與政治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由于他們缺乏傳統(tǒng)政治的保護,加上謀生也成為了一個問題,因而對晚清政權的離心傾向更為明顯,更談不上“政治權威”的維護;加上后來新學制的出臺,廣大鄉(xiāng)村精英階層受其影響下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流動資源。原先城市中的人才內耗并沒有完成,這時又涌進大批的鄉(xiāng)村精英,知識分子在城市中“相對過?!钡默F(xiàn)象不僅造成了鄉(xiāng)村社會人才的“真空”,農村文化水平的急劇下降,加速了城鄉(xiāng)的分離之勢;而且地方精英對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大大下降,他們只有借助家庭和宗族關系保持自己在地方上的影響,其結果造成了地方勢力膨脹。當然除了教育改革層面外,其它諸如官制改革、經(jīng)濟層面改革、軍事現(xiàn)代化改革等等方面的措施,由于晚清政府在處理“改革”與“社會階層利益”的關系問題上沒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和經(jīng)驗教訓,最終要么只能通過削弱中央的“政治權威”來推行改革,要么只能通過強制性的激進方式來實現(xiàn)改革。
三、保守和投機——“政治權威”樹立中的最大障礙
前面筆者已經(jīng)談到“政治權威”的樹立與社會精英階層有著密不可分的裙帶關系,而政府改革措施的最終落實仍舊是由他們實施完成的。作為國家政策的執(zhí)行者,他們的政治態(tài)度對國家改革的成效如何直接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從晚清幾個有重要影響的改革家(主要指帶有改革意識的官員)——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和袁世凱來看,他們在推行改革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弱化了中央的“政治權威”。譬如曾國藩,改革的層面主要放在地方的軍事改革上,并且以家族、血緣、地方關系構建了中國近代的“軍閥”系統(tǒng)的雛形,這進一步加快了中央與地方的分離;李鴻章的改革雖然涉及面很廣,但是保守主義最終使他所經(jīng)營的北洋海軍付之一炬,中國的現(xiàn)代化成果遭到無可估量的損失;張之洞等人所提出的“東南互?!闭?可以看是對中央權威的一種輕視;袁世凱作為改革的“投機者”,他在破壞“百日維新”成果的同時,也并沒有忘記利用改革的契機擴充自己北洋新軍的力量。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沖突的過程中,他雖然經(jīng)常選擇后者,但是他對“改革”的熱情也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見,國家的改革給體制內的社會精英階層提供了削弱中央“政治權威”的平臺,社會精英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成為維系國家體制的恰當平衡,而是逐步脫離中央的領導,社會關系中的規(guī)范因素已經(jīng)成為一紙空文。這樣,精英階層與地方勢力抱成一團,轉化為中央最大的“敵人”。
四、民眾基礎的缺乏—政府改革與“政治權威”的碰撞
改革作為一個國家復興的系統(tǒng)工程,它必然涉及到社會各個群體和層面的利益關系,而社會群體能否廣泛地參與和推進,這對改革的最終成敗直接產(chǎn)生影響。從晚清政府七十年來改革進程來看,重“官”利而忽視“民”利已經(jīng)成為了改革的最終目的。例如早期“洋務運動”的改革,軍事民用工業(yè)中采取“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組織形式明顯帶有“與民爭利”的色彩,即使后來晚清政府為了應對戰(zhàn)敗所面臨的經(jīng)濟危機采取了一定的放寬措施,但是民間資本的發(fā)展速度仍舊遠遠低于中國經(jīng)濟結構轉型所需要的基礎,國家資源也是以滿足體制內的要求進行配置,這就造成民眾認為政府的改革缺乏誠意,因而產(chǎn)生排斥的心里。周積明、謝丹在《晚清新政時期的農村騷亂》一文中就提到:自身利益的損害、鄉(xiāng)村舊俗受到?jīng)_擊和社會轉型期普遍緊張的心里等等這些因素導致“新政”在農村中難以推行;②而汪榮在《論晚清新政中的經(jīng)濟政策和法律措施》一文中也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新政”各項措施的缺陷。他指出:“由于晚清政府決策過程的失誤、自身政權性質的局限以及經(jīng)濟政策及法制措施內容本身的缺陷,最終使新政走向失敗?!雹鬯哉f,民眾基礎的缺乏是基于對政府改革的失望所造成的,政府本身想通過改革重塑自己的“政治權威”,但最終的結果是民眾對改革的相對否定而導致了“政治權威”的喪失。
五、結論
從宏觀的角度看待晚清七十年改革的困境,筆者認為“政治權威“的喪失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因素,并且與國家社會群體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晚清中央政府的衰敗可謂是最明顯的:首先,對社會資源整合的能力越來越弱,它已經(jīng)無力團結中國的精英階層和民眾階層去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其次,地方仰仗中央政府權威來維護統(tǒng)治的功能逐步消逝,再加上家庭和宗族關系的持續(xù)膨脹,這就使得時人對地方、個人的利益注重程度遠遠超過了國家利益。落后國家要成功走入改革的軌道,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政府”作為領導,并且能夠控制住社會各個階層的政治力量,用中央的“政治權威”來動員他們參與和推進改革。這樣,改革的成效性才能最終凸顯出來。
注釋:
①王宏強,《論晚清政府的合法性危機》,《中國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6期。
②周積明、謝丹,《晚清新政時期的農村騷亂》,《江漢論壇》2000年第8期。
③汪榮,《論晚清新政中的經(jīng)濟政策和法律措施》,《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9.
[2][美]吉爾伯特·羅茲曼等.中國的現(xiàn)代化[M].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xiàn)代化」課題組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3]張劍.1895—1898的新政看晚清改革的若干趨勢[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
[4]郝延軍.清末憲政改革與清政府權威資源的流失[J].唐都學刊2004,(5).
[5]蕭功秦.清末新政中的保守主義思潮——立憲運動百年反思[J].天津社會科學2004,(4).
[6]張偉保.從“變科舉”到“廢科舉”——論晚清新政下的教育改革[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5).
[7]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為中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5).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