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梅
陽春三月,外面春光明媚。好友瓶子的一聲喊:“去看桃花了?!卑盐乙肓酥襾龉珗@的桃林中。
一走進(jìn)公園,一片桃林映入眼簾。我仿佛進(jìn)入了花的海洋,這兒一顆,那兒一株。深紅的花瓣姹紫嫣紅,爭(zhēng)奇斗艷,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而那一朵朵長(zhǎng)相清秀,大小相宜的桃花,就如一只只小蝴蝶,停憩在樹枝上。它們緊緊地依偎著,有的嬌嬌羞羞含苞欲放,猶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如熱情奔放的少女,笑意盈盈;而有的,則是小小的花骨朵兒。走近細(xì)細(xì)打量,這一朵含羞,那一朵嬌艷,這一朵嫵媚,那一朵靜雅,真是千姿百態(tài),攝人心魂!難怪那句出自于《詩經(jīng)》的贊美桃花的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蕡其實(sh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回蕩在多少人的心中,讓他們樂此不疲地吟誦著。
桃花叢中,游人三三兩兩,那一對(duì)親密的伴侶走過來了,他們?cè)谔伊掷飻[著各種姿勢(shì),留下這美好的瞬間;那邊,又來了一家三口,女的把臉湊近桃花,忘情地嗅著桃花的芳香,小孩則在花叢中嬉戲……
春天,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所以,桃花的盛開,往往成為春天來臨的象征。它告訴人們:一年之計(jì)在于春,要人們珍惜眼前美好的時(shí)光,去開拓生活的新面貌。
不但如此,桃花更是美人的象征,唐代崔護(hù)的“人面桃花相映紅”借緋紅的桃花襯托少女的羞容。而唐代韋莊的“帶露似垂湘女淚,無言如伴息媯愁”則用湘女之淚、息媯無言描摹桃花的姿態(tài)。清代曹雪芹的“胭脂鮮艷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zhǎng)流花自媚。淚眼歡花淚易干,淚干春盡花憔悴。”則以花擬人,以人比花,將花與人交織在一起,刻畫出了一個(gè)孤獨(dú)無援、多愁善感的柔弱少女的形象。
相比于此,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道:“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泵孔x于此,我就神往著那樣的一種世外仙境,有一所房子,面朝著桃花林,春暖花開,在那里劈柴燒火,看書寫作,該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回過神來,漫步在郊外的小路上,呼吸著芬芳的泥土氣息,沉醉在滿園春色中,于是,原本的煩惱也一掃而光,心情,也如這燦爛的桃花,豁然開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