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彥春
[摘要]中華文化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的結(jié)果,黑龍江文化以其濃郁的民族性、鮮活的豐富多彩性,在中華文化中占據(jù)極重要的地位。清以來的流入文化作為黑龍江地域文化形成過程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僅開拓了北疆文化新風,而且在東北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流入文化作為一種客籍文化必然會與地域文化發(fā)生橫向聯(lián)系,影響和促進地域文化的發(fā)展。研究流入文化為弘揚、開發(fā)黑龍江文化必將發(fā)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黑龍江;齊齊哈爾;流入;作品;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015—02
黑龍江流域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黑龍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在這塊荒涼、冷僻、凄苦、易使人喪失活力的氣候條件下,開拓出了如此繁榮的都市文明。在這片令中原人只會產(chǎn)生一種流放之感的土地上,黑龍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卻能夠一次又一次的入主中原,建立王朝政權,充分證明了黑龍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存在和它的活力。黑龍江流域的民族,為國家疆域的開拓、民族的融合、經(jīng)濟和文化的繁榮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流入文化是黑龍江流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黑龍江流域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一、流入文化的界定
流入,先秦時代含有二義,一謂被流放貶逐之人,一謂流亡于鄉(xiāng)里以外之人。西漢時出現(xiàn)了指流亡于鄉(xiāng)里以外含義的流民一詞,此后流入與流民的含義逐漸有了分工,界限漸趨明顯,至明清時,流入成為稱呼流放貶逐之人的專有名詞,而流亡鄉(xiāng)里以外之人,則被固定地稱為流民。流入,是作為階級專政的對象與統(tǒng)治階級掠奪財富或戍邊實際需要的產(chǎn)物,被強制遷徙到邊遠之地予以管制、服役或戍邊一種客籍居民。簡言之,流入就是被流放之人,即流放者。它既指個人而言,又指社會群體而言。流入文化是指流入這一社會群體所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的總和。也就是指歷代流入在與自然、社會相互作用的各種關系中所創(chuàng)造與傳播的一切知識的總和。它產(chǎn)生于流入與自然、社會相互作用的各種復雜關系之中,又產(chǎn)生于流入的創(chuàng)造活動之中。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流入文化包括物質(zhì)文化與精神文化,狹義的流入文化專指精神文化而言。我們在這里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二、對黑龍江文化影響深遠的流入及作品
呂留良,明末清初思想家。初名光輪,字用晦,號晚村。浙江省嘉興府石門縣人。生于明崇禎二年(1629),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時年五十五歲。他是明代大儒劉宗周的門人,與黃宗羲、高斗魁等結(jié)識。明亡時,散家財結(jié)客,矢志反清,后事敗。家居授徒,并研治程朱理學。著作有《四書講義》、《四書評語》、《詩集》、《文集》等。其內(nèi)容借朱子之義理發(fā)揮民族之精神,痛惜祖國之淪亡,怒斥異族入主中原。雍正年間,其遺著以筆墨得罪,慘遭戮尸,其子孫多人俱發(fā)至寧古塔,后又因子孫捐監(jiān)違例,將三房、七房、九房三支及家眷發(fā)遣齊齊哈爾。呂氏后裔的這三支來到齊齊哈爾后,因不準仕進及一切政治上的行為,家世相傳僅以行醫(yī)、墊師、經(jīng)商為業(yè)。經(jīng)過幾年的艱辛努力,經(jīng)營范圍逐步擴大。有開當鋪、麻繩鋪、磨坊、五金洋行、布匹綢緞莊、百貨商店、日雜商店、中藥房等,其經(jīng)濟狀況日漸好轉(zhuǎn)、家資雄厚,并“資雄于塞上”,促進了地方經(jīng)濟的繁榮與發(fā)展。呂留良玄孫呂景儒,繼承祖業(yè),自幼學醫(yī),成為齊齊哈爾的一代名醫(yī)。嘉慶年間,齊齊哈爾爆發(fā)瘟疫,呂景儒自制藥劑,投入井中,救活許多人,其醫(yī)術、醫(yī)德受到當?shù)厝藗兊姆Q贊。獲救的人們送他匾額,上書“妙手回春”。其事跡在當?shù)貧v史文獻中均有記載。如《黑龍江志稿》載:“呂景儒,字淇園,呂留良后裔。留良以文字獄斷棺剖尸,子孫俱戍黑龍江,不得仕進。學成,則經(jīng)商,以資雄于塞上,齊齊哈爾之富無呂氏若者。”
齊齊哈爾的文化傳播與呂氏后裔有一定關系,其功不可沒。呂氏家族為書香世家,遷移到齊齊哈爾的呂氏后裔從事塾師,傳播文化知識,為推動當?shù)匚幕聵I(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據(jù)地方史料《黑水先民傳》載:“呂留良子孫先后以罪遠謫,土人慕其流風,抵經(jīng)請業(yè),始能讀中國之典籍”。民國元年,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曾至呂氏故宅祠堂祭奠呂留良,在《章太炎全集》中載:“民國元年,余至齊齊哈爾,釋奠于用晦(呂留良字)影堂,后裔多以塾師、醫(yī)藥、商販為業(yè),土人稱之老呂家。雖為臺隸,求師者必于呂氏。諸犯官遣戍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輕,其后裔亦未嘗自屈也。初開原、鐵嶺以外,皆故胡也,無讀書識字者,寧古塔人知書,方孝標后裔謫戍者開之。齊齊哈爾人知書,由呂用晦后裔謫戍者開之。至今用夏變夷之功亦著矣”。
由上可見,呂氏后裔對當時黑龍江重鎮(zhèn)h奎(今齊齊哈爾)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方式濟(1678~1720),字渥源,號沃園,安徽桐城人(今樅陽義津鎮(zhèn)人)。式濟周歲即隨母吳氏遷居金陵(今南京),7歲喪母。年漸長,因好學工詩,精于繪畫,曾得到當時的大畫家王原祁的賞識??滴跛氖四?1709年)中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次年回家省親,適逢《南山集》案發(fā)。因《南山集》有數(shù)處寫到族人方孝標,因此全家被牽連,式濟和父方登嶧共4人同時被貶謫到黑龍江卜魁城。邊關看守的頭領想把其親屬分居各地,方式濟賣盡衣裝打通關節(jié),才得以聚居。方式濟在風雪中上山打柴,常常兩手破裂出血,但在父親面前總是談笑自若。父子之間,自謂“師友”,常在一起精研經(jīng)學。長期的邊疆生活,使式濟對當?shù)氐娘L情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于是爬山涉水,實地考察,并查閱大量資料,詳細記述了邊陲的山川、民族分布、物產(chǎn)、資源和歷史沿革等,寫成了《龍沙紀略》一書。該書為清代名志,后被收入《四庫全書》。
方式濟為人謙虛忠厚,每當看到人家有長處,常常以其作楷模,自勉奮進。人有急難,則樂而助之。式濟曾與族弟方薪傳作客在外,族弟染上病疫,人人都躲避而去,但式濟卻始終照料族弟,同室起居,一直等待族弟病愈。方式濟42歲時,病死于卜魁城。著有《龍沙紀略》、《陸唐初稿》、《出關詩》各1卷。
黑龍江現(xiàn)存第一部詩集為《何陋居集》(方拱乾撰)。方拱乾(1596~1666),初名策若,字肅之,號擔庵等,晚號蘇庵。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書法家?!叭豕谪撐淖u”。因順治十四年(1657)科場案牽累而被流放。十六年閏三月出關,七月抵寧古塔(今黑龍江海林),十八年十月被赦歸,十一月離開戍所。方拱乾“平生酷好為詩”,雖處流放之逆境,仍然“無一日輟吟詠”。流放前已有《白門》、《鐵鞋》、《裕齋》等詩集。赦歸途中與歸后,又有《蘇庵集》與《寧古塔志》。從出關至離開寧古塔,“凡一千日,得詩九百五十一首”,平均幾乎每天一首,數(shù)量之多實在驚人。這部詩集所詠多為塞外山川景色、民風土俗、流入的生活及心態(tài),具有補史之闕或于其他史籍互相印證的作用,由于是作者所見所
聞或親身所歷的第一手史料,本書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唐代渤海國上京遺址、明代奴兒千都司永寧寺碑、清初黑龍江軍民抗擊沙俄斗爭等歷史遺跡或事件,在清代文獻中首次得到反映的當推此書。如《鬼妾嘆》反映了清初黑龍江人殉(活人殉葬)罪惡風俗猶盛?!逗颖小肥窃伾显?jié)滿族婦女臥冰以“脫晦氣”的風俗。還有些陰晴、樹掛等自然現(xiàn)象及詠豆腐、釀酒之作,為黑龍江科技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多難得的珍貴素材。
黑龍江現(xiàn)存第一部山水志為《寧古塔山水志》(張縉彥撰)。張縉彥,河南新鄉(xiāng)人,字坦公,生于明萬歷二十七年,后中舉人,1643年官任兵部尚書,次年李自成攻入北京被俘,后逃回故里,順治三年降清,先任山東右布政使,后官至工部右侍郎,順治十七年因遭人彈劾,獲罪流放,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出關至寧古塔。在寧古塔期間曾撰寫《寧古塔山水記》,被稱之為黑龍江的首部山水專志。
黑龍江現(xiàn)存第一部戲劇作品為《龍沙劍傳奇》(程瑛撰)。程瑛字星華,一字瑞屏,號珂雪頭陀,清代安徽天長縣人。清嘉慶二年(1797年),流入程瑣因文字獄受牽連被流放到齊齊哈爾,他在饑寒交迫的逆境中仍然樂觀地對待生活,嘉慶七年(1802)程瑛創(chuàng)作了《龍沙劍傳奇》,不出10天,書成。全劇共30出,寄托了作者的民族之憤。書成之后,未得出版機會,有若干抄本在少數(shù)人中流傳。該劇的手抄本收藏于齊齊哈爾市圖書館,為海內(nèi)孤本,彌足珍貴?!洱埳硠髌妗芳罕粐野姹編炝袨檎渖票荆藙”颈皇杖氲健吨袊鴳蚯尽?。《龍沙劍傳奇》以神仙道化故事為題材,以神和魔之間的斗爭,以李鷸夫婦的悲歡離合、棄官悟道為線索,揭示了正義善良一定能夠戰(zhàn)勝邪惡的真理。這部五萬言的劇目上演后引起轟動,程瑛本人不但因此受到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的褒獎,而且“龍沙”一詞也由此成為齊齊哈爾城的雅號。
黑龍江現(xiàn)存第一部書信集《歸來草堂尺牘》(吳兆騫撰)。清初著名詩人吳兆騫,曾因事流放黑龍江省海林、寧安等地23年,寫有大量詩文,其中的《歸來草堂尺牘》是黑龍江現(xiàn)存第一部書信集。
上述流入通過作品及言行傳播了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流入文化,為邊疆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們傳播下了文明的種子,并且碩果累累,影響深遠。
三、流入促進了黑龍江省官辦、私塾教育的發(fā)展
清代前期,東北的學校教育有官學和民辦兩種。先是1744年,時任黑龍江將軍傅玉,奏請朝庭并獲批準設立滿官學;續(xù)而黑龍江將軍永琨于1796年,即滿官學成立52年之后,設立了漢官學,這些學校的教師大多都是由流入擔任。接著1806年在不奎驛站附近建起了“文昌閣”,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祭祀文昌星;又于1851年在卜奎城東南角叉建立一座“孔廟”,每年由將軍親率文武官員祭祀。每到祭祀文化的節(jié)日,全城的私塾先生幾乎都走出低矮簡陋的茅草屋,大家在一起潑墨揮毫、縱情歌吟,大有揚眉吐氣、瀟灑一回的意味。從中可以看出齊齊哈爾人逐漸重視文化教育,文化流入的地位也在步步提升。由于官辦學校數(shù)量較少,規(guī)模也不大,因此,民辦私塾就成為當時東北學校教育的一種重要補充,并廣泛分布于黑龍江中游以南各主要城鎮(zhèn),特別是黑龍江下游及烏蘇里江以東地區(qū)。清代在黑龍江省以齊齊哈爾為中心的私塾教育,與流入文化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史載:“流入通文墨,類以教書自給。”這些文化流入以教授生徒維持生計,同時也以其豐富的學識、特有的教授風格和方式,受到當?shù)匕傩盏臍g迎。流入發(fā)展了黑龍江的私塾教育。許多流入是文壇精英、江南才子,很有修養(yǎng)和學識。因為他們漢文講得好,不久就被當?shù)氐倪_官顯貴聘請為家庭教師。還有少數(shù)流入為了維持生計,便招收學生,開辦私塾教育。當時私塾的規(guī)模較小,學生少的兩三個人,多的也就是十來個人。學生雖少,但教師教的卻很認真。他們教唐詩、宋詞、百家姓以及數(shù)學等知識,使寂寞的邊塞有了朗朗的讀書聲。從此齊齊哈爾逐漸興起了學習漢文的風氣,這種私塾教育便是黑龍江省早期教育的雛形。這些文化流入富有特色的教學不僅促進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黑龍江傳播,同時也大大加快了黑龍江省與內(nèi)地文化的交流,而流入文化則是這種交流的橋梁和紐帶。流入文化作為一支中堅力量,對黑龍江省地方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四、流入文化促進了黑龍江省城文化的發(fā)展
在古代,相傳惟有狀元的故鄉(xiāng),方可建魁星樓。而當時為黑龍江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的齊齊哈爾城內(nèi)出現(xiàn)過魁星樓,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損毀,這說明當時齊齊哈爾市的文化教育已達到一定程度。在齊齊哈爾的龍沙公園內(nèi),有一個圖書館的古籍部,這座樓房有一個書香飄逸的名字——萬卷閣。萬卷閣模仿北京皇宮內(nèi)的延春閣建造。在它的二層,擺滿了高大的書柜,里面收藏了善本書六百余種七千多冊,古籍文獻七千余種共十二萬多冊。其中,有許多珍貴的書籍是流入從關內(nèi)帶來的,還有很多是他們寫的。當時這些流入,背井離鄉(xiāng),歷經(jīng)千辛萬苦,把書籍帶到黑龍江,帶到了齊齊哈爾,可想而知這些書籍是非常珍貴的。流入中的文人學者,在教書、經(jīng)商、當差之余,或結(jié)社賦詩,或著書立說,在他們留下的字里行間,我們?nèi)钥梢泽w會昔日h奎的山川風貌、民俗人情。文化流入還廣泛參與方志與筆記的撰述,豐富了東北地域文化的底蘊,為后人研究東北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明以前有關東北邊疆地區(qū)的歷史沿革、山川地理、民旅風貌、社會經(jīng)濟等的專門記述一直比較少見。至清前期,這種狀況才有了改善,不僅撰寫了一批官方志書,而且出現(xiàn)了一批私家筆記,為研究東北歷史和地理提供了史料。清代前期,還出現(xiàn)了一批與東北地方史事有關的私家筆記與紀事之作,在流傳至今的十幾部著作中,大部分都是文化流入所作,諸如《龍沙紀略》、《卜魁集》等皆是。在這些著作中,文化流入以其實地所見所聞,從不同角度,真實、生動地記述了當時齊齊哈爾地區(qū)的歷史、地理、民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習慣等多方面史實,展現(xiàn)了一幅廣闊的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圖景,極大充實了由正史、實錄等文獻所構(gòu)筑的齊齊哈爾歷史框架。
綜上所述,清朝時,被流放到黑龍江的流入在教育、書籍傳播、著書立說、醫(yī)學等方面對社會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因此他們博得了當時人與后人的頌揚。他們帶來的中原文化促進了黑龍江當?shù)匚幕陌l(fā)展。流入在一個原本荒涼的土地上,在悲慘的境遇中勉強生存的同時,為邊疆的經(jīng)濟建設、文化、教育、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歷代流入所具有的奮斗精神、創(chuàng)業(yè)精神、愛國精神及其所做出的輝煌業(yè)績,也為我們今天對全民進行艱苦奮斗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歷史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李興盛,東北流入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0,12
(2]謝國楨,清初流入開發(fā)東北史[M],1948
[責任編輯:孫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