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锎
水流云在:英若誠與英家四代
離去五年后,英若誠現(xiàn)在經(jīng)常被稱為“英達的父親”,但是在自傳最開頭英達所作的序中,英達卻說自己曾感覺“生活在他老人家的陰影下?!?/p>
英達在英若誠追思會上。(右小圖)1991年,英若誠與兒子英達、孫子英巴圖在北京家中。
頤和園西北10公里,英若誠家昔日的溫泉山莊里,有一塊巨石刻著其祖父英斂之四個大字—“水流云在”,下面注著:“英斂之?dāng)y小兒千里游此,偶取杜句寄意,時宣統(tǒng)退位之次年正月也?!苯话倌旰?,英若誠的自傳正是以杜甫詩中的這4字為名。
離去5年后,英若誠現(xiàn)在經(jīng)常被稱為“英達的父親”,但是在自傳最開頭英達所作的序中,英達卻說自己曾感覺“生活在他老人家的陰影下。”
英若誠一生近于傳奇。他蹲過3年大牢,做過3年的文化部副部長。他是北京人藝黃金時代的臺柱之一,也是翻譯阿瑟·米勒等人戲劇作品的翻譯家。他在人藝的第一個角色是《龍須溝》的劉掌柜;在晚年,他主演了關(guān)于布魯克林小市民的《推銷員之死》。他演過貝托魯奇《末代皇帝》中的監(jiān)獄所長,《小活佛》中的老活佛。而在他兒子英達導(dǎo)演的情景戲劇《我愛我家》中,他還演繹了現(xiàn)代家庭的瑣碎與幽默的浮生。
在他生命的最后3年里,研究中國戲劇史的杜克大學(xué)教授康開麗用了3年時間與重病在床的他進行交談,由他口述人生經(jīng)歷??甸_麗整理了41盤帶子,談話的時間長達一百多個小時。最終,康開麗用了7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本兩人合著的自傳。
這本原文為英文的自傳由南京的張放女士譯成中文,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在國內(nèi)出版。“想來父親若天上有知,一生譯著等身的他看到自己的最后作品竟要由別人來翻譯,一定是件十分有趣的事?!庇⑦_說。
“我對那種從頭寫到尾的自傳有點看煩了,所以決定我的專輯從我人生的中段開始。我一生中最離奇的是1968年被捕蹲了3年大獄?!庇⑷粽\從這里開始回憶。
“小時候我老覺得父親口中的監(jiān)獄是個很好玩的地方,我覺得他就是在監(jiān)獄里玩了4年?!庇⑷粽\這樣描述自己對父親英千里被日本人關(guān)監(jiān)獄的認識。
在獄中,英若誠“對秘制手工藝品上了癮”,開始用一切可用的資源制作日常所需的勺子、毛筆和墨水,并用密密麻麻的字記錄豆瓣醬、燒羊肉、黃油、奶酪等各種食物的制作方法。他對著毛主席照片畫像,臨摹毛主席的書法,抄寫詩詞,就連其中毛主席原作中寫錯圈掉的地方他也臨摹進去。這些筆記成了英家的傳家寶,也成為研究文革的獨特史料,英達最后決定將這些筆記捐給美國的圖書館。
“與其讓它成為一家人的回憶,最多是個好玩,給兒孫輩做做教育,還不如讓它成為人類共同的遺產(chǎn)。這樣的東西對于全人類都是有意義的。”英達告訴記者。
英達承認父親在對文革的講述和回憶里有很多地方“為曾經(jīng)維護的信仰,說假話”,很多殘酷的經(jīng)歷都已略去不言。
“比如父親挨打,他說沒怎么挨打過,但其實有很多這樣的經(jīng)歷。包括上頸銬、背銬,這些上刑一下就上一個月,吃飯、上廁所都成了大問題;還有牢頭、打手這樣的事情,他都從來不承認,我都是從他的獄友那聽說的?!?/p>
在自傳的最后,康開麗撰寫的后記記錄了英若誠重病時的一個夢:他夢回故宮午門,在那里有個手拿話筒的人,召集他們這群“顯要的滿人”開會,要求他們參與一場保衛(wèi)祖國、抗擊俄國人入侵的戰(zhàn)爭??甸_麗對此的闡釋“象征著英若誠一生經(jīng)歷的政治事件”。心理學(xué)專業(yè)出身的英達并不贊同,他認為父親當(dāng)時腦子已經(jīng)不清醒,這個夢沒有太大的價值。
英若誠從來就是個與政治不太相關(guān)的人物,卻一輩子都有政治糾葛和起落。從獄中出來之后,英若誠經(jīng)歷了一年的下放,最后回到了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
“只要江青壓著,中國的戲劇就完全沒有希望。她成了中國大陸的超級總導(dǎo)演。”英若誠因此決定,離開人藝。
隨后的一年里,英若誠成了一名記者,直到“四人幫”倒臺,他又再次回到人藝。1986年,英若誠接到任命,成為了文化部副部長,同時就任文化部部長的是作家王蒙。而在此之前,英若誠的身份只相當(dāng)于股級干部。
擔(dān)任文化部副部長后,他盡其所能地反對政治主導(dǎo)戲劇的思想,此時他最想翻譯和導(dǎo)演的是蕭伯納的《芭芭拉少校》。劇中的父親發(fā)現(xiàn)兒子什么也干不成,就對兒子說:“搞政治也許是你的唯一出路?!庇⑷粽\說過這樣一句話:“蕭伯納最確切地表達了我的感受?!睆奈幕扛辈块L的位置退下來以后,他馬上大膽地選排了這場戲。
英氏家族際遇奇特,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幼年貧寒,娶了滿洲破落貴族家的小姐后放棄了老姓赫舍里,改姓“英”,隨后皈依天主教。在清朝末年,英斂之成了記者,參加了維新組織,抵制科舉,并創(chuàng)立了《大公報》和輔仁大學(xué)。
英斂之之子英千里,從歐洲留學(xué)歸來后,就承襲了父親在輔仁大學(xué)的教育事業(yè)??谷諔?zhàn)爭中兩次被日本人抓進了監(jiān)獄,日本人投降,英千里成了教育系統(tǒng)的抗日英雄。
1949年英千里去了臺灣,此時的英若誠剛好在清華大學(xué)讀大二,從此父子再沒見面。1993年,在英千里去世20年之后,英若誠才最終在父親的墓碑前與其“相見”。
第四代是英達、英壯兄弟,都在從事文化業(yè)。“我記得父親跟我說過,成功是很難的,就像一堵光溜溜的墻,誰也爬不上去。但是如果這邊有一堵墻,那邊也有一堵,扶著不同的墻,你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庇⑦_說,“我們家族有一個走向成功的共同點,就是學(xué)習(xí),學(xué)英語,學(xué)語言?!庇⑦_同樣深受父親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如說是一種家族的鏈條,我們每個人都像是這個鏈條上的一環(huán)。”英達的代表作《我愛我家》“就是一個舶來品,同樣是從對外的語言、文化學(xué)習(xí)中出現(xiàn)的”。
另一個家族傳統(tǒng)是幽默和豁達。如今,當(dāng)英達回憶起父親入獄,自己無人照顧,最后流落街頭的幾年經(jīng)歷時,他仍然帶著英家的幽默:“當(dāng)時敢于長期收留我的人很少。因為我都慘到這種地步了,還并不可憐巴巴,而且不停作惡,別人看到我就頭疼,塞給我一饅頭就得了。父親年輕的時候,3次被開除,他也是個相當(dāng)頑劣的人,這可以說是我們英家的傳統(tǒng)?!?/p>
濮存昕這樣回憶英若誠,“他有知識分子的真誠,也有他自己的冷靜。英若誠從來沒有被扭曲,無論何時,他都能讓自己保持這種冷靜?!薄拔夷芑貞浧饋碛∠笞钌畹?,是在他重病的1997年,他參加了‘千古絕唱,名家名篇’的詩朗誦節(jié)目,當(dāng)時他全身不停顫抖,但是一句‘長亭外,古道邊’20秒的靜止,你能感覺到一個藝術(shù)家的那種氣場。他眼睛看到的是終點線,就像是站得很高,回頭一望?!?/p>
在英若誠誕辰80周年之際,漢學(xué)家、史學(xué)家史景遷評論道:“英若誠是滿族人、天主教徒、演員、翻譯、政治犯、文化部副部長。同時他又很機智、敏感、有分寸。這本自傳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20世紀的中國。”
英若誠當(dāng)年則這樣總結(jié):“回想我的一生,我覺得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偶然,我也并不希望歷史是另外一個樣子。我希望自己是這個時代的人,代表了我這個時代?!?/p>
聯(lián)系編輯:(010)67148585-8037 郵箱:steven_lys@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