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摘要: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有無可替代的價值。語文自學能力的形成要求我們深入探究語文與教育的特征、語文自學的實施條件、掌握科學的語文自學方法以及了解語文自學的相關條件保障。語文自學能力的形成與培養(yǎng)也要求轉變教師的觀念與角色,解決自學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關鍵字:自學能力;形成;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意義和作用
自學作為一種能力,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作為一種手段,它是實現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捷徑。在新課改革中之所以強調自主學習,是由現今的社會發(fā)展,終身教育學習化的社會趨勢以及在學校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所決定的。
1.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觀念的更新,使教育本身成為人們的一種需要,更讓人們認識到:方法本身也是重要的知識之一,俗話說:“選擇好比努力更重要”,說明的也是這個道理。越來越多元化和人文化的社會,要求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人的自由選擇,尊重人的發(fā)展,關注個體的差異,并且珍視這種差異。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個人的差異,因材施教。
多元化的信息社會,使百科全書式的權威人物逐漸地消失,教師也一樣,想要在學生的心目中扮演權威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難,甚至不可能,在很多方面,學生的知識往往不遜于教師,可能還會比教師更加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從知識傳輸者角色向學習促進者角色轉變。
再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會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成為當務之急。
2.終身化教育與學習的需要
終身教育是學習化社會的基礎。終身教育同樣意味著終身學習?!白詫W,尤其是在幫助下的自學,在任何教育體系中,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意味著教育再也不僅僅局限于狹義的教育圈子,再也不局限于制度化的學校教育,終身教育要求現行的學校教育能培養(yǎng)有充分學習欲望和足夠學習能力的學習人。
3.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中,學生大多處于被動地位,導致教育成為選拔、篩選人才的社會工具,而不是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因此,使多數人對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產生了誤解。教育變成了純粹為升學而組織的活動;教育內容是機械刻板的書本知識;教育過程則是知識的灌輸和反復的演練;教育的結果則是考試的分數。學生對教育的內容沒有選擇權,對教育目的的茫然,對教育結果的評價更是毫無權利可言。這樣的被動狀況,不利于知識的內化,更養(yǎng)成了學生人格上的被動和依賴,道德上的發(fā)展不完整。因此,新課改中提倡教育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索,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p>
二、語文自學能力的結構
我國學科教學心理學一般認為,語文教學自學能力由九個方面的因素構成:
1.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2.理解題目的能力;
3.分段并概括段意的能力;
4.理清文章思路,提綱挈領的能力;
5.捕捉中心句或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
6.讀懂并找出課文中重點詞語、句子、段落的能力;
7.從課文中找出寫作方法為自己效仿的能力;
8.提出疑難詞語或問題并試著做解的能力;
9.做讀書筆記的能力。
三、語文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途徑
自學能力不是人的天賦,而是后天習得的。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訓練過程,必須通過有效途徑進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培養(yǎng)。
1.啟發(fā)語文自學需要。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動機、興趣、習慣、情感、意志、技能等形成的心理基礎。要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使學生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自覺地而不是盲目地進行語文自學能力的訓練。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首先必須啟發(fā)他們認識自學的重要,建立起自學的動力機制。具體辦法有:一是目標激發(fā),二是榜樣激發(fā),三是熱情誘發(fā)。
2.改革語文教學過程。語文自學能力主要是通過日常的語文教育活動來培養(yǎng)的。語文自學能力的訓練過程應當與課堂語文教學的過程同步并相應重合。課堂語文教學過程要廣泛深入地進行改革,使之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
首先,從總體指導思想上著眼自覺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提出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并提出體現這一思想的自讀課、教讀課、作業(yè)課、復讀課,這樣四種基本模式,架起一道由“教”鋪向“不需要教”的橋梁。這一指導思想,有利于對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整體訓練和全程訓練。
其次,從基本學習環(huán)節(jié)上強化自學能力的訓練,不論是“認讀—辨體—發(fā)問—質疑—評析的“六部自讀法”,還是審題目—讀課文—識生字—解新詞—寫提要—理層次—考段意—明中心—編提綱—定寫法的“自學十步法”,都把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分解成若干動作訓練,逐步實現語文自學操作化。
3.建立自學方法體系?!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自學要有成效,必須要講究方法,語文也不例外?!翱v覽發(fā)問—閱讀—背誦—復習”的讀書法便是風行美國,被稱之為行之有效的綜合性的自學方法體系。
四、談談語文教學中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四個步驟
1.明確自學能力訓練的目標及層次根據農村學生實際情況,依據大綱和教材降低難度,由易到難,逐步培養(yǎng)的思想,我確定了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三個層次。首先,在第一學期要求學生:①能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解決生字、新詞的音、形、義的問題。②能借助參考書和自讀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寫作時間、背景和作者的有關問題。③能借助參考書和自讀提示初步讀懂文章大意,劃分段落層次,在老師的指導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說出中心思想。⑤對課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問題。⑥能復述課文。其次,在第一層次的基礎上,第二、三、四學期要求學生:①比較準確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較淺顯的文章的結構層次。②能寫出反映文章主要內容的內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據地說明教材特點。④能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⑤能出題互測。最后,在達到第一、二層次目標及要求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第五、六學期能夠: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脈絡、思路,畫出結構提綱。②有自己的見解,通過比較初識文章的特點。③借助參考書自譯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⑤聯(lián)系現實生活談自己的感想。
有了這樣一個層次設計,每個層次具體的目標及要求在規(guī)定的學段內完成,訓練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了。
2.模仿性訓練主要是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和步驟,通常的做法是:在講一個新單元或一類課文前先出示這類課文的學法,即自學的步驟。例如:在第一層次古詩單元可以出示自學古詩的方法——五步學詩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詩題的意思;抓詩眼,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全詩大意;體會并描述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然后,對照出示的方法,講析文章。讓學生掌握自學古詩的一般步驟,而后放手讓學生模仿自學古詩。這樣,既教給了學生自學的方法步驟,同時對照講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給學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3.相對獨立性訓練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導自學的思維方向,強化有意注意和自學能力。可以根據相應的目標與層次設計自學表,由師生商議填寫自讀目標、自讀要求,對自學課文從標題、作者,到字、詞、句、段、篇進行全面的(或有側重的)覆蓋,然后由學生完成目標。學生通過這一過程自讀課文,可以解決文章的一些主要問題,經受鍛煉并初步具備“丟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4.獨立性訓練是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的基礎上的訓練。根據師生教與學的需要,可靈活設計訓練方式,主要考慮自學的目標、要求、任務,不管過程,學生只要完成任務即可。這一步驟的特征是“丟掉拐杖、獨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冊《自學的好幫手——工具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和學生商議提出自讀的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
(2)了解《辭?!?、《辭源》以及一些人名辭典、地名辭典、歷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書。
(3)閱讀后,就工具書的不同類型和用途制成一張表,使人一目了然。
(4)說說課文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各舉一例。
(5)談談讀后感。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借助參考書得出答案,談出感想,便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文言文教學中,對于文字通俗易懂的文章,最好讓學生自己上講臺講譯,當小老師。翻譯不是太難的事,但是上講臺講譯,這就增加了難度。學生為達到教師講譯的要求,會在課外加強自學,查找資料,然后到講臺上給同學講解釋譯。這樣,不但訓練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培養(yǎng)了自學的習慣,還鍛煉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唐堅.《自學學》[M].四川科技出版社,1991.
2.余成.《自學方法與技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金延風,吳希紅.《自主與引導》[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劉善循.《學會學習》[M].商務印書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