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登華
摘要:科技的發(fā)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靠教育。為了適應21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必須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實用;素質教育;根本;聯系實際
物理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它比其他學科更貼近生活實際。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更加切實可行。光、熱、力、聲、磁、電,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就生活在物理世界里。通過學習物理知識去理解生活,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從而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科學的素質教育,這是學習物理的成功之道。
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方面。其工作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觀察和實驗是提高素質的基礎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必要的觀察和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晰的認識,從而實事求是地得出科學的結論,對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觀察蘋果落地,牛頓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正是由于善于觀察,伽利略發(fā)現了擺的等時性??梢娪^察是多么重要,觀察可以使我們發(fā)現問題,而實驗可以使我們找到答案。
例如,在講小孔成像之前,我有意帶學生在樹下玩,讓學生抬頭,通過樹葉縫隙看太陽,問他們地上的光斑是什么形狀的。大部分學生回答是不規(guī)則的,而當讓其低頭觀察時,他們大惑不解。為什么都是圓的呢?這時,我找到一塊硬紙板,中間剪了一個矩形長縫,在陽光下,地上得到一個圓形光斑,學生愈發(fā)奇怪。我沒講道理,只告訴學生下節(jié)課講,結果學生不但看了書,還親自做了類似的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通過實驗實事求是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
二、把知識應用于生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習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實驗,主動探求新知識。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或教師進行講解,得出科學結論。然后,讓學生利用這些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把知識靈活地應用到生產實際中去。
在講密度時,我提出一個問題:鋁的密度大,還是石頭的密度大,能不能證明?在做密度分組實驗室時,好多學生帶來了不同的小石塊,他們進行了實測,結果有的石頭的密度比鋁的密度大、有的小。更可喜的是,有的學生把家里的金銀首飾拿來進行鑒定,從而把所學知識用到了實際生活中。
學生在這種學習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一些基本技能,還訓練了實驗、觀察及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科學精神。
三、理論聯系實際是素質教育的體現
在學生扎實理解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后,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來了解環(huán)境、關心社會、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個從學習知識到靈活運用知識的演化過程,更是一個知識能動飛躍的重要過程,它能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的科學意識。
例如:在學習了光學以后,可以引導學生去解釋日食、月食這些現象,有機會一定要帶學生實地觀測,事前事后,可通過翻閱資料來加深鞏固所學知識,還可將月食與月相變化相比較,找到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如有條件可去天文館實際參觀,加深印象。學生還可以試著解釋海市蜃樓現象,觀察照相機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等。在學生學習電學以后,引導學生觀察自己家里的照明電路。通過這些實際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學風,使之懂得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理解到知識來源于實踐,又要運用于實踐的道理,從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素質得到有效培養(yǎng)。素質教育在實踐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四、思想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苯虝菫榱擞?,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開發(fā)學生智力,提高能力,還要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我國是世界文明發(fā)跡最早的國家之一,在物理學和科技發(fā)展史上,曾經有過最為輝煌的一頁。教師可以利用這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四大發(fā)明聞名于世,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值得中國人自豪和驕傲。而科學家那種注重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改革精神,其不避艱險、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獻身精神,其好學不倦、刻苦鉆研、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其重視發(fā)展生產、關心人民疾苦、熱愛中華的愛國精神,更是值得學習的。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幼時家貧,但他不畏艱難,歷經數十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渾天儀”,繪制成我國第一張完備的星圖。宋代大科學家沈括,一生幾經磨難卻矢志不渝,奮發(fā)向上,終于在天文、地學、數學、物理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巨著《夢溪筆談》被譽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還有許許多多科學家,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質……這些都是進行思想教育的很好材料。
五、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技能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一人唱獨臺戲”,教師一人站講臺,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教學后果往往是使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心理,使一部分學生產生高分低能狀態(tài),為了不使“悲劇重演”,現在新物理教學大綱要求課堂上要貫徹好“三主”意識,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做到既傳授知識,又指導學法,把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潛在素質作為重點。
實施素質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根本大計,現代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大勢所趨,教師本身必須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教育不再是“分數”教育,而是“能力”教育,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