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偉
自學能力是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學生自覺地、能動地、有針對性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更新舊觀念、獲取新信息、掌握新本領的一種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新課標在小學階段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體現。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怎么去學。由此看來,只有將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好了,那才是給了他們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實現了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根本性轉變。
前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如果最初的數學充滿了形象、色彩、聲音,總之,能夠讓兒童的感官所接受,這時,我們就能使自己講授的知識為兒童所接受,并且使我們進入兒童的思維世界。”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應充滿興趣性。我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大量使用學具卡片,教會學生認數、計算,且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的“三動”能力。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教學“8、9的組成”時,我讓學生自己擺小棒,小組合作歸納他們的組成,然后在多媒體上展示。一節(jié)課上得熱熱鬧鬧,充滿趣味性,培養(yǎng)了學生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多種基本能力的綜合,不只是通過自學活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其他多種途徑也能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改革教法,最根本的一點是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去實踐、去探索。培養(yǎng)學生自學方法有很多,在教學中筆者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掌握自學方法,增強自學效果
讓學生了解多種學習方法,這樣他們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方法課上,先請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現身說法,講出學習的方法、怎樣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學習的特點和學習的規(guī)律等;再通過教師的總結,使學生都能學會運用常規(guī)的學習方法,掌握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如何應用知識以及科學地安排時間,從而總結學習規(guī)律,提高學習效率。
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是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的核心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識不斷提高的過程,其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去粗取精的篩選、去偽存真的鑒別、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由表入里的深化……如何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遷移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對后繼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去發(fā)現新的問題,探求新的知識。
例如,在數學課上我并不是一味地去講新知,而是讓學生自己看例題,去分析總結,探索解題思路,找出不理解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把教師的“講懂”變?yōu)閷W生的“想懂”,其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并體驗自學的樂趣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它要求學生在由幾人組成的小組中一起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教師分配的學習任務并能從中體驗自學來展示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fā);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在數學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能夠密切師生和生生間的相互關系,使教師從“權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轉化,從“講師”角色向“導師”角色轉化,學生從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從而形成師生平等、協(xié)作的課堂氛圍。開展合作學習還能夠活躍學生思維,增大思維強度,學生能夠從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方法中得到啟發(fā),對問題的理解更豐富和全面,從而促進思維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另外,在數學合作學習的課堂上通過充分的課堂交流,營造了一種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和自學的氛圍。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發(fā)表意見,不僅使課堂上的學習氣氛輕松愉快,而且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以充分發(fā)揮。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某一方面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幫助這一方面學
習差的學生,從而達到知識技能互補,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四、注重總結身邊學生的學習經驗,樹立榜樣
注重總結身邊學生的學習經驗,樹立榜樣。他們往往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或經驗,教師要善于發(fā)現總結和推廣。這些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經驗,來自其自身的學習實踐。他們生活在學生群體之中,學習條件大致相同,總結推廣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經驗,使其他學生感到親切、可信、易學。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比較和總結,又可以促使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集體競爭、共同提高。
五、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習慣
小學生自學習慣的形成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教師通過合理、有效的練習活動來強化,并要適時檢驗其自學效果。同時要求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認真思考,先復習,再作業(yè),注意審題,獨立完成作業(yè),反復驗證和愿意請求教師或同學答疑等習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地形成具有綜合特點的自學習慣。小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的形成,對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對于他們投身未來的事業(yè)起到終身受益的作用。所有這些都在不斷提醒我們:能力不是一人、一事、一日、一地就可完成的,要將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好就必須抓“養(yǎng)成教育”。要想把“養(yǎng)成教育”抓好,除了充分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外,還得使其保持自學的連續(xù)性、持久性、穩(wěn)定性。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大凡傳授技能技巧,講說一遍,指點一番,只是開始不是終結。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彼灾v說和指點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者多練習,練成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夠代勞的,必須持之以恒,認真練習。
總之,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反復訓練逐步培養(yǎng),也需要在學習實踐中反復運用加以提高。要加強學生自身能力和合作發(fā)展能力,保證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作業(yè)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自由、良好的學習習慣。各年級還要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強化反復訓練,形成新時期小學教育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