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中青 趙 瑞
我國科技界一直存在一稿多投的現象,多數科技期刊受到困擾。一稿多投不僅是作者的學術道德問題,也是對資源的浪費。如何控制這種現象,必須從其根本人手,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通過多方面努力遏制這種現象的發(fā)生。
《編輯學報》的調查情況顯示:一稿多投有多種形式,即同一篇論文將作者的署名順序變化后,投寄不同的期刊,屬一稿兩投或多投,投到不同期刊的論文,半數以上內容(包括資料或討論部分)相同時,屬一稿多投;同一篇論文將題名變化后投寄不同的期刊,屬一稿多投。這幾種形式主要在作者自身,是作者有意識地造成的一稿多投,可能會造成一稿多發(fā)的事實。而有些作者雖然進行一稿多投,但選擇“好”刊而發(fā),一般不會造成一稿多發(fā)的事實。作者同時向多家刊物投稿,待錄取后選擇“好”雜志發(fā)表,對于其他期刊的稿件不予理會,而各編輯部在審稿期間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修改、排版、校對,當通知作者校稿時,作者才告知不準備刊發(fā),這種現象只要作者不透露,編輯部之間不相互溝通,一般都會成功。
還有些作者,選擇級別不同的刊物先后投稿,把初稿投到某個刊物,待審稿意見回來后,編輯部告知可以修改后錄用,但作者修改后又投到其他級別高一些的刊物,有的作者能通知編輯部撤稿,而有些并不告知,直至編輯部通知校稿時才通知撤稿。無論哪種形式的一稿多投,都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有的編輯部收到作者投稿后不作回復,對于稿件的處理情況也不及時告知,有的作者直到收到樣刊,才知道自己的稿件發(fā)表了,其時限遠遠超過了《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時限或約定時限,由此造成一稿多投、多登的后果。有些刊物審稿周期太長,在約定的期限內沒有給作者答復,作者也會根據約定默認未被采用,從而改投他刊,因此期刊也應該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遏制這類現象的發(fā)生。
作為科技工作者,在進行科學研究之前,必須形成良好的學術思想,樹立優(yōu)秀的學術道德,看一下科學道路上走在前面的人,哪個不是德高望重,而進行學術造假,一稿多投者終會遭到譴責,這種行為最終也會成為其繼續(xù)發(fā)展的障礙。
科技期刊由于其特殊性,一般作者投稿后,編輯部通過初審后都會進行外審,聘請某一研究領域比較出色的研究人員成為刊物的外審專家,由于專家較少,因此不同的期刊選擇的專家可能會重復。這些稿件可能會送到同一外審專家手中進行審理,大部分的專家發(fā)現后都會告知編輯部,編輯部對這種稿件一般都會做退稿處理。一稿多投是對專家的不尊重,雖然被發(fā)現沒有造成一稿多登的事實,但是已經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專家都是某一領域的優(yōu)秀人才,對于這種一稿多投的現象也難以認同,對于作者來說,一稿多投也相當于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自設了障礙。
作者一稿多投尤其是一稿多登對于其所在單位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因為在談論此問題的時候首先是單位,然后才是個人。單位發(fā)現后都會進行嚴肅處理,如前段時間的浙江大學某學院的老師發(fā)生的一稿兩投事件,當事人受到了嚴厲的懲罰,對其今后的事業(yè)生涯來說都是難以抹去的污點,這件事對于所有的科研工作者是警示。
現在網絡覆蓋面越來越廣,信息傳播非常快,對于學術監(jiān)督的論壇和網站也很多,如著名的新語絲,會揭發(fā)很多的學術道德問題,一旦被網絡傳播,影響面非常大,對作者的影響不言而喻,這也有效抑制了作者一稿多投問題。
除了從作者方面控制一稿多投,編輯部也可以通過改善刊物質量和服務以博取作者的“忠心”。首先,提高刊物質量,刊物水平高,影響好,一旦錄用后,作者都不會再三心二意,還去投其他刊物。其次,提高刊發(fā)速度??s短審稿、刊發(fā)時間,稿件每步進程都及時通知作者。如果不能錄用,在最短的時間通知作者,并給予充分的理由,幫助作者修改,如果可以刊用,需要修改也應給予作者詳細的意見,修回后及時通知作者是否錄用,避免耽誤作者的時間;稿件錄用后,盡快給予刊發(fā),現在很多刊物的發(fā)稿周期均有所縮短,稿件的刊發(fā)速度加快,如《生態(tài)學雜志》由前年的1年的周期提高至現在的6~8個月。再次,加強服務意識,與作者良好溝通。學術期刊是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的平臺,是一種文化服務,加強編輯的服務意識,在稿件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與作者良好溝通,能夠幫助作者,與作者成為朋友,建立信任。編輯部通過與作者進行良好溝通,在稿件處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都能尊重作者。進行換位思考,多為作者考慮,一定能獲得作者的認可,自然可以避免一稿多投。
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和監(jiān)督措施,使一稿多投的危害被科研人員所了解和重視,同時,相信通過作者自律和編輯部的共同努力,一稿多投的現象也會得到明顯的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