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一、巧飾鳳頭,“直”“曲”盡妙
“直”如開門見山,一睹全貌;“曲”似曲徑通幽,別有洞天。具體有下列三式:
第一,開門見山,可以快速將閱卷老師帶入規(guī)定情境和思路中。考生可以用自己對題目的感覺和熱情去點燃老師內心的感覺與熱情之火。如2008年全國(Ⅰ)卷高考滿分作文《生命!生命!!》是這樣切入的:
“老師,老師,你快醒醒呀!”孩子們一邊抽噎一邊搖著關老師。
此時的關老師滿臉的水泥沫,兩條腿壓在水泥板下。
就在5分鐘前,8.0級地震襲擊了這個偏遠的村落,在這個簡陋的教室里,關老師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果斷地將僅有的8個學生護到了墻角,自己卻慢了下一步,被掉下來的水泥板砸到了雙腿,疼昏了過去。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別致的方法塑造出了關老師的形象,關老師的形象一開始便深深烙在讀者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這樣的開頭有先聲奪人之妙,非常“抓人”。
第二,講究懸念和曲折,以引起閱卷老師的關注?!拔乃瓶瓷讲幌财健?有時候入題更需要講究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講究一點懸念,才能引人入勝。因此,有時候,我們不妨多用一點言辭,以懸念抓住讀者心理,引起他們的注意和重視。如2008年廣東卷滿分作文《不要輕易說“不”》就是這樣切入的:
流水之畔,紅塵滾滾。問生命:成,你能否有朗月照花,深潭微瀾的美艷?你能否有不計順逆、不計成敗的超然?你能否有揚鞭策馬、登高望遠的曠達?敗,你能否有滴水穿石、匯入洪流的意志?你能否有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傲岸?你能否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倔強?
不要輕易說“不”,因為——你能!
此篇命題作文,開頭是謳歌生命和考問靈魂的交響樂,如此氣派,有波瀾也有懸念,叫讀者和閱卷者不能輕易說“不”吧。
第三,用強烈的反差、對比和映襯來引出題旨,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滿分作文《細微深處》一文開頭:
這個世界真的是“大”千世界。大人物,大環(huán)境,大趨勢,大事件等等,可以說,一個“大”字,充斥了我們這個日益發(fā)達的社會。不論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凡是跟“大”粘上邊,就是大新聞,就能吸引無數(shù)人的眼球。
可那些細微之處呢?我們能夠忽略嗎?無論是藝術、科學,還是人生,我們都無法忽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正是細微,才有深度。
作文開頭一系列的“大”似有離題之嫌,接著筆鋒一轉,便進入自己早已擬定的題目了。開始的“大”與“小”形成鮮明對比和反差,巧妙、貼切而又發(fā)人深省。這樣的開篇,不是做到了“開門見山”和“曲徑通幽”的完美統(tǒng)一了嗎?
二、辭真意深,點“睛”活“龍”
點睛,即點明主旨。因為考場作文閱卷時間少,所以不提倡內容過于含蓄,句可以有“睛”,段有“睛”,文有“睛”,不時地點題。這些點題的語句,位置不拘一格,可前可后,也可在中間;關鍵是要有新意,要有底蘊,盡可能做到理性與情趣的融會貫通,給人以雋永、深刻而耐人尋味的印象。
第一,用感情濃烈的語詞來點睛,引起共鳴。文章在寫景、敘事或對論點進行了論證之后,結尾才運用凝練簡潔的抒情、議論性的語句點題,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中心,戛然而止。如2008年上海卷高考佳作《他們》的結尾:
他們是父親,偉大而堅韌;他們是父親,這個世上最愛我們的男人。也許,我們走出考場時,該給他們來個擁抱,我想他們一定會尷尬一下,然后直至老去,也銘刻于心。
文末寫到回報父愛,等待已久,“千呼萬喚始出來”。如果此篇是父親之歌,那么最強音在篇末。
第二,用點明主旨的警句,以期留下難以磨滅的余響和值得咀嚼的東西。如2008年上海春季卷高考滿分作文《細微深處》結尾是這樣的:
細小之處,微而不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微言大義”,古人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呢?
連用警句,加以疑問作結,激疑促思,啟人心志;駐目沉思,浮想聯(lián)翩,余韻悠長。
第三,藝術地運用俗語民歌等,以期讀者受到感染并樂于接受自己的觀點。我們對俗語、歌詞等能藝術地加以改造和利用,并糅進其他修辭手段加以強化,也有可能賦以新意并鑄成自己的“名句”,給人以藝術享受與心靈震動,從而達到王蒙所說的“虧他想得出來”。如2008年遼寧卷高考滿分作文《堅守心中的道德律》的結尾:
“不論是黃昏,還是晨曦初露,茉莉花,總是潔白的?!闭缦ED詩人喬治·賽福斯的這首小詩所說,我們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堅守住自己的潔白,堅守住自己的芳香,堅守住自己心中的道德律!
這樣就增加了語言的密度、力度。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