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映林
撲朔迷離的蔣介石身世
《溫故》之十一刊載蔣介石游太湖一事,其實,1948年5月蔣介石、宋美齡同游無錫太湖,完全是因為順道之舉。那么,順道之舉又從何說起呢?蔣氏夫婦為何在戰(zhàn)事緊張之際有閑情逸致來欣賞太湖?說來其中有一個驚天的秘密,那就是前來宜興尋根認祖。
關于蔣介石的身世,自唐人的《金陵春夢》問世后,始終存在兩種說法。一說他是河南許昌靈溝鎮(zhèn)人。其代表人物當然是唐人。另一說他是浙江奉化人氏。比較一致和流行的是此說。
至于蔣介石本人不論在什么場合,公開的、私下的,抑或在日記、文稿和講話中,對自己的籍貫均持后說。在現(xiàn)在能見到的材料中,蔣介石皆自稱“武嶺蔣氏”或者“浙江奉化武嶺”。蔣氏家族修的族譜,題簽也是《武嶺蔣氏宗譜》。武嶺,也稱武山,在奉化溪口鎮(zhèn)東首,屏障全鎮(zhèn),為溪口的門戶。蔣介石雖未說自己與河南許昌鄭氏有元瓜葛,但河南鄭紹發(fā)前來南京認弟,盡管未能見到“胞弟”蔣介石,然而蔣介石并沒有為難他,在把鄭紹發(fā)“資送”回原籍河南后,還給了他一個“步兵少?!钡能娿?,并且叮囑河南省政府主席劉茂恩不要忘記給鄭紹發(fā)開薪一事,卻又讓人疑竇頓生。由是,對蔣介石的身世籍貫的兩種說法,是家喻戶曉,經(jīng)歷幾十年而不衰,而且隨著海峽兩岸形勢的趨向緩和,又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的注意,成為社會性的“長久話題”??墒鞘Y介石曾到江蘇宜興尋根、認祖、掃墓、修祠一事,在1949年后的大陸除卻宜興當年的幾位耄耋報人之外,再也無人知曉,而在改革開放之前這幾位耄耋報人更是三緘其口;蔣介石的先祖乃是江蘇宜興人,更是“黑匣子”。個中緣由讀者諸君自不難明白。
1990年代上半期,筆者因課題研究的需要,曾去宜興市(今為無錫市轄的一個縣級市)調(diào)查,承該市幾個有關部門的熱情協(xié)助和支持,采訪到了當年在宜興從事報業(yè)的幾位耄耋老人,在他們的協(xié)助下,在調(diào)查中發(fā)掘到一件早被人們遺忘的事情——1948年蔣介石和宋美齡曾來宜興尋根、認祖、祭祀先人,嗣后又撥??钚掭莓?shù)厥Y氏宗祠。宜興尋根、認祖、祭祀結(jié)束后,遂有了蔣宋夫婦的太湖之游。
蔣如鏡上書蔣介石
蔣介石、宋美齡為什么會到宜興去認祖祭祀呢?難道這里真有他的先祖墳陵嗎?
答案是肯定的,蔣介石的先祖的確是江蘇宜興人氏。而蔣氏伉儷去祭祀的緣由則是因時任宜興縣縣長的蔣如鏡的一封信所引起的。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宜興被日本侵略者占領,成立了“維持會”和偽縣政府。宜興淪陷后,當?shù)氐膰顸h縣政權就成了流亡政府??箲?zhàn)期間,國民黨宜興縣長共換了6屆。這第6任縣長叫蔣如鏡,是本地徐舍下灘村人,1943年11月到1946年6月任職宜興縣長。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軍和汪偽軍的追殺,他經(jīng)常背著背包在宜興各處辦公從事抗日斗爭。這位縣長是文化人出身。1938年他與潘韻笙共同創(chuàng)辦了《宜興報》,1941年6月1日,他又創(chuàng)辦了《民鋒報》。他在主編《民鋒報》時曾與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主辦的《新江蘇報》合出“中外電訊”,隔日刊出一期,報道世界各地抗擊法西斯以及國內(nèi)各地抗日斗爭的新消息。正是因為這位縣太爺是文化人出身,無論有事無事,總是喜歡涉獵古籍。他從宜興《蔣氏族譜》中發(fā)現(xiàn)了宜興蔣氏與奉化蔣氏是同祖、同宗。于是就有了在他卸任前夕給蔣介石的上書,引出了蔣氏夫婦的宜興認祖祭祀與太湖之行。
那么,宜興蔣氏是怎樣的一個家族呢?蔣如鏡為什么能把宜興蔣氏和奉化蔣氏拉扯到一起,說他們是同祖同宗呢?難道他有什么確鑿的史料根據(jù)嗎?否則,蔣介石為什么會輕而易舉的相信了呢?
據(jù)宜興同志介紹,宜興蔣氏在民國時期以及之前一直是當?shù)氐拇笞?、望族?990年代初,筆者為了取證這一點,曾在南京,還有江蘇的其他幾個城市,向一些從事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和地方志研究的老先生做過訪談,無不知曉宜興蔣氏乃是當?shù)卮笞?、望族?/p>
宜興蔣氏始祖乃是東漢初的田亭鄉(xiāng)侯。其家族史,根據(jù)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的《毗陵志》記載:田亭鄉(xiāng)侯蔣澄,字少明。其父蔣橫,東漢初官拜將軍之職。蔣橫共生9子,蔣澄乃其少子。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蔣橫隨劉秀征討赤眉軍有功,被封為浚道侯,其后遭中央監(jiān)察官、號稱“三獨座”的司隸校尉匡路的誣陷而罹死刑。他的9個兒子通通被遷徙。蔣澄與兄蔣默,遂遷徙到陽羨(即今江蘇省宜興市)。后來蔣橫的冤案平反昭雪,匡路也因此受到族株的處治。而蔣橫諸子皆受封拜官。蔣默封云陽侯,官拜諫議大夫。蔣澄封田亭鄉(xiāng)侯,任婺州刺史。蔣澄性格豪爽,任上頗有政績,受到過朝廷的嘉獎。蔣澄60多歲時致仕回到陽羨。他賦閑居鄉(xiāng),熱心公益,多次捐資修路、筑橋、擴建修繕祠堂,對本族和毗鄰之貧困人家亦不時有所周濟,在當?shù)厣跤新曌u。71歲時無疾而終。當?shù)剜l(xiāng)人為紀念這位德被鄉(xiāng)澤、為官清廉的老人,爭相為其立廟祭祀。這就是宜興城內(nèi)東廟巷以及官林鎮(zhèn)上各有一座田亭鄉(xiāng)侯祠的來歷。蔣默、蔣澄之子、孫以后分別任過前將軍、丹陽太守、荊州刺史,有的封侯,有的襲爵,成為宜興的名門望族。坐落在官林鎮(zhèn)上的亭鄉(xiāng)侯祠(原與今天的官林小學毗鄰),是一座有三進落院,有門廳、正廳、后樓的青磚瓦木建筑??谷諔?zhàn)爭時期,毀于兵火。庭院中僅一殘碑,碑額篆刻“九侯世家”四字尚清晰可辨。
蔣如鏡在卸任前夕,給蔣介石上書,在介紹完了蔣氏的這段家史后,又把宜興蔣氏掛到了周公姬旦的身上,說蔣澄先祖是助西周武王滅商的周公的第三子伯齡。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又非常巧妙地把宜興蔣氏與奉化蔣氏嫁接上。在一段分析之后,蔣如鏡在給蔣介石的上書中用非??隙ǖ恼Z氣說道:“奉化蔣氏與宜興蔣氏是同宗、同祖、同根生?!笔Y如鏡把宜興蔣氏宗譜用紅錦緞包裹好,封上信,派專人送到南京。
奉化蔣氏確系宜興蔣氏后裔
平心而論,蔣如鏡所述的一切,不是他個人信口開河杜撰出來的。筆者查閱相關史籍,根據(jù)史料記載,蔣澄的后人,在東晉時期從江蘇宜興遷徙到浙江臺州。蔣介石在未發(fā)跡以前,也認為奉化蔣氏是大世家。他在民國九年(1920)12月4日的日記中有這么一段話:
“吾蔣氏在唐代由臺州遷奉,樓隘或即俗呼樓岙者便是之蔣浚明公,官至金紫大夫,即此派也。其墓在三嶺山……摩珂蔣宗霸公,世傳為吾祖,譜中所稱必大公者是也。當王季之周,其居三嶺,與岳林寺之彌勒相友善,亦近情理……”
可見蔣介石也是認為自己是由臺州遷徙到奉化的“官至金紫大夫”的蔣浚明的后裔。再往前,蔣浚明的先祖又是誰,中間缺了一段,蔣介石自己也未曾弄清楚。如今見到蔣如鏡的信和宜興蔣氏宗譜,如獲至寶,正好彌補了蔣氏家族世系溯源中斷的缺憾。由此看來,蔣介石更早的祖籍當是江蘇宜興無疑。再說蔣介石看完信后立即囑咐侍從室派人到宜興調(diào)查,并交代下來:不要走漏消息,驚動中央各部委與要員們,以免貽笑于人。侍從室遂派人來到宜興,與蔣如鏡了解商談后,就在蔣如鏡陪
同下實地查看了都山的田亭鄉(xiāng)侯冢等幾處遺跡,還看了宜興城里已經(jīng)毀于兵燹的田亭鄉(xiāng)侯祠的殘跡。蔣如鏡又請當?shù)氐氖考澥Y耀坤詳細介紹了宜興蔣氏家族的世系情況。來人問得很仔細,做了認真的記錄。不過蔣介石在聽取了侍從室調(diào)查人員的報告后,并沒有表示要來宜興,只是不知可否地“嗯……嗯”,表示知道了。因為這時他有更重要的事——急于消滅共產(chǎn)黨,正積極部署對中原解放區(qū)李先念部的進攻。另一方面,在還沒有仔細研究這一事情的可信程度之前,也不便于立即表明態(tài)度,更不想聲張,讓人猜測議論。此后,隨著戰(zhàn)事的吃緊,蔣介石始終沒有能來宜興。蔣如鏡原以為蔣介石會即刻來宜興認祖祭掃,自己也可以風光一下,說不定還能夠再繼任一任縣長??墒侵钡?946年6月底他卸任回鄉(xiāng),蔣介石都沒有來宜興(1950年在中共領導的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中蔣如鏡被宜興縣人民政府以歷史反革命分子罪判處死刑。筆者在調(diào)查過程中了解到蔣如鏡其人,以今天的法治眼光分析,蔣如鏡是不該被判死刑的,因他僅僅只是做過一陣國民黨的宜興縣縣長,何況在抗日戰(zhàn)爭中存在著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據(jù)當?shù)赝菊f,抗戰(zhàn)后國共兩黨爭斗中他任國民黨宜興縣縣長并沒有危害過共產(chǎn)黨,對人民更無血債)。
蔣介石宜興祭掃蔣氏先祖
到了1948年5月初,宜興縣政府突然接到南京方面的通知:蔣介石要來宜興掃墓。此時此刻蔣介石突然要來宜興掃墓,并非其心血來潮,與當時蔣本人的心情,還有當時的國內(nèi)政治局面有關。按照國民黨的計劃,1948年國民黨要實行憲政,頭年在國統(tǒng)區(qū)開始了“國大選舉”。1948年3月29日,“行憲國大”在南京正式開幕,這次大會的使命是“行使選舉權,以完成中華民國政府的組織”,即選舉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4月19日,蔣介石如愿以償當選為總統(tǒng),這讓蔣介石的心情很是好了起來,于是,他決定到宜興一走。
此時的宜興縣的國民黨縣長是李乙飛,見到公函后他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鬧不清蔣介石要來宜興掃的哪門子的墓。因為當年蔣如鏡考證宜興蔣氏與奉化蔣氏乃“同宗、同祖、同根生”只有參與其事者知曉,也沒有公案留存,也就難怪李乙飛莫名其妙了。后來幾經(jīng)輾轉(zhuǎn),李乙飛在宜興徐舍下灘村找到了閑居在家的蔣如鏡,才算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氐娇h里,李乙飛就忙開了,親自帶人去勘察都山田亭鄉(xiāng)侯墓。都山不高,海拔僅幾百米。這田亭鄉(xiāng)侯墓就坐落在都山蕩邊的都山上,依山傍水,林木蔥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景色優(yōu)美。不過這座千年古墓,到這時已是荒冢一座,主要建筑如牌樓等早已蕩然無存。墓前僅殘留著石臺、石凳和一塊字跡不清的墓碑。筆者1990年代來墓地時,見到的墓地占地面積還有3畝左右,據(jù)陪同的相關同志介紹說,原來的墓園面積有5畝多地,有圍墻,由此也可以想到當年的氣派。李乙飛交代縣政府立即派人清除雜草,把通至墓地的小道修復完整,并在蔣介石要經(jīng)過的幾個主要地方,如和橋鎮(zhèn)、徐舍鎮(zhèn)和宜興縣城都布置了少許歡迎隊伍。
5月17日,蔣介石偕宋美齡及侍從警衛(wèi)一行,分乘5輛小車,沒有前呼后擁的大隊車馬,輕車簡從,沿當時的京杭國道(即后來我們說的寧杭公路)于上午10點抵達宜興徐舍鎮(zhèn)。縣長李乙飛率領宜興縣城縉紳蔣湘叔、徐舍鎮(zhèn)的許楚箴和都山的蔣耀坤等在此迎候。這批人被蔣介石邀請同乘預先備好的專用汽艇直達都山墓地。之后,眾人棄舟登山,步行約兩華里到了田亭鄉(xiāng)侯墓。蔣介石在都侯墓村(今蔣家村)問有沒有同族年長者,蔣耀坤推薦了年逾古稀的樸實老農(nóng)蔣田福,蔣介石接見了他,并客氣的邀請他一同參加掃墓儀式。孰料幾年后,國民黨兵敗大陸,蔣介石接見蔣田福一事也就成了蔣田福的一大罪狀。不過這是后話了。
在稍事休息后,舉行了掃墓儀式,首先由蔣介石獻上從南京帶來的大花圈,蔣氏夫婦繼而向侯爵墓鞠躬示敬,接著按年齡長幼分批向侯爵墓鞠躬。儀式很簡單,沒有上供品,也沒有燃香燭。
蔣介石一行祭掃完畢,仍坐汽艇于下午2時回到徐舍鎮(zhèn),隨即坐車沿京杭國道轉(zhuǎn)錫宜公路去了無錫,在游覽了太湖之后,徑直回到了南京,未在宜興城內(nèi)停留。
以后,蔣湘叔、蔣耀坤兩次上南京謁蔣,請示修理宜興城內(nèi)田亭鄉(xiāng)候祠事宜。蔣介石撥了??畎鸯籼眯蘅樢恍拢⒂H題“世德清芬”匾額。此匾額制好后高懸于祠堂正廳中央。匾額上沿正中有一朱紅大方?。骸爸腥A民國總統(tǒng)印”,下款為“蔣中正”三字。
祠堂正廳,新塑蔣澄坐像一尊,后廳懸掛蔣澄畫像一幅。畫像是蔣氏家族歷代祖?zhèn)鳎_系古畫?!拔母铩敝斜M被毀去,使調(diào)查者無以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