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亭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i在“課程目標”中提出“注重情感體驗”:在“實施建議”中提出“在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評價”中提出“語文學習具有中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體驗”一詞成為了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詞匯,“情感體驗”、“實踐體驗”、“審美體驗”等新鮮詞匯在語文老師的口中更是頻頻出現(xiàn)。“體驗”自然也就成為了學生新的學習方式的一個重要特征。雖然課改工作不斷深入,但也不難發(fā)現(xiàn),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體驗性學習的許多操作問題值得三思。
[關鍵詞]語文:體驗;學生
一、游離學習的文本——散亂的思維體驗
案例一人教版第十冊《賣火柴的小女孩》
學習小女孩在街頭賣火柴這一部分時,教師先讓學生讀課文相關段落,接著讓學生觀看小女孩在大雪紛飛的街頭賣火柴的視頻片段,然后讓學生談談看后的感受。此時,學生人人有體驗,個個躍躍欲試,有的說小女孩的父母真是狠心,連鞋子都不買:有的說小女孩是很可憐,但她不夠聰明,大年夜了,誰還會上街買火柴;有的說小女孩那么餓,怎么不去拿火柴去換點食物……
學生只有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思想感情有真切的體驗,才能稱得上是對語言文字有所感悟。而對文字語言的整體把握和對語境的深切感受,是學生體驗的基礎。語文學習就是學生感知文字符號,在頭腦中系統(tǒng)組織文字符號所代表的音和義,并將這些音和義能通過感悟,同時進行情感和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同時,語文學習也是一種憑借思維來理解語言文字的心理過程,是文字符號信息與讀者進行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憑借一系列的語文學習活動和技巧將文本語言轉化為內部言語。感知語言,感悟語言,內化語言都只是體驗性學習的過程。體驗性學習的目的是外化語言。上述案例中,教師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感悟與內化,讓學生觀后談體驗,但學生所談的內容雖不無道理,但己游離于文本,在文本以外兜圈子,純粹是舍本逐末的教學。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教者緊扣文本,調整該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緊緊抓住文本中的一個關鍵字“蜷”,帶領學生研讀課文,在經歷語言的品味與訓練中讓學生有效地獲得體驗、表達體驗。具體如下:
先讓學生默讀理解課文大意,然后要求學生自學,劃出文中描寫小女孩悲慘生活的詞句,并在學生互動議論的十幾個有關詞句中,選出小女孩“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一句中的“蜷”一字,組織品評,讓學生經歷體驗的全過程:
1、讀準“蜷”的音。師生議論學習該字應注意什么,順序在“蜷”字的“巳”部位用紅筆標明,提示注意寫法。再議“蜷”字的意義,想想“蜷”字是怎樣的形態(tài)、“蜷著腿縮成一團”說明了什么。
2、得“蜷”字的具體形象后,要求學生思考小女孩為什么會在墻角蜷著腿縮成一團,引導學生再次扣緊文本中有關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及小女孩外貌、形態(tài)等表象描寫來思考。
3、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感受、質疑、歸納追問:①小女孩為什么要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在街上賣火柴?②既然要去,怎么不穿鞋或者多穿些衣服?③凍得這么厲害,小女孩為什么不回家?④作者這樣描寫告訴我們什么?你覺得這種寫法好嗎?為什么?⑤找出你覺得寫得好的句子讀一讀,并與同桌交流感受。⑥看到小女孩處于這樣的處境,你的心情怎樣?想對小女孩說些什么?請盡量用上學過的好詞佳句,說得清楚些、具體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整節(jié)課老師緊緊抓住文本中的一個關鍵字“蜷”,帶領學生研讀課文,在經歷語言的品味與訓練中讓學生有效地獲得體驗、表達體驗。
二、尊重偏頗的見解——負效的獨特體驗
案例二人教版第十冊《窮人》
在教完整篇課文后,教師讓學生續(xù)編課文。學生們有的描述桑娜與漁夫憑著自己的勤勞與善良為七個孩子提供了富足的物質生活:有的描述桑娜與漁夫后來意外地發(fā)了財,造了別墅,開上了汽車,不用出海打魚了;有的描述七個孩子個個考上了大學,孝順父母,一家人其樂融融……教師在閱讀這些續(xù)寫文章時作了充分的肯定,大力贊揚學生們思維的豐富性、獨特性。
新閱讀理念告訴我們應指導學生具體深入地思考讀物的質量和深度,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對作品的情節(jié)、人物、思想、詞匯和結構做出反應,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并重視其獨特感受和體驗。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是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前提和基礎。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既包含肯定與贊揚,但更重要的是要對一些有失偏頗的見解進行有效的引導,引導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上述案例中,教師就應幫助學生理清框架,引導學生敏銳地察覺課文的主要話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主題是要揭露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農民的悲慘生活。)也許是學生善良淳樸的本性,使他們?yōu)樯D人麄冊O想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結局。但在當時的情況都是不可能的。此時,教師就應進行調整和匡正。調整后的續(xù)寫就符合原意了:
第二天早上。風不再吼得那么兇了,浪不再鳴得那么響了,漁夫和桑娜起得格外早,開始了他們更為艱難的生活。有時候,吃的黑面包也買不起,桑娜和漁夫就自己挨餓,騙孩子們已經吃過了。
一天、兩天過去了,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一年、兩年過去了。這么長的日子下來,漁夫和桑娜依然咬著牙支撐著這個家,照顧著孩子們。盡管那么艱辛,他們也沒有抱怨過什么。
又是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桑娜聽著波濤的轟鳴聲和狂風的怒吼聲,想著丈夫清早駕著小船出海,這時還沒回來,感到心驚肉跳。這情景與西蒙死的那個夜晚相似得可怕,桑娜的心中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心不在焉地看著孩子們,久久地坐在床前。
桑娜的預感是對的,漁夫從那天以后再也沒有回來。桑娜幾乎徹底崩潰了,這個家沒有了依靠。一個堅定的信念讓桑娜勉強地支撐著,那就是七個孩子。
一個星期后的一個夜晚,一切都是那么寧靜,桑娜幫孩子們晟后蓋好一次被子,便永遠永遠地躺下了……至于這七個孩子,也只能靜靜地睡著,他們才那么小——最大的不過五歲,沒有人有能力去同情他們了……
難道這就是窮人們悲慘的命運嗎?
三、創(chuàng)設失敗的情境——無效的情感體驗
案例三人教版第二冊《小壁虎借尾巴》
在學習了小壁虎要借尾巴的原因后,老師讓學生去讀讀課文第3-5自然段。說說自己的讀后所知,再請了兩個小朋友上臺表演。老師給兩位
小朋友分別戴上頭飾——“小壁虎”和“小魚”,下面的同學不斷議論:“那只小壁虎真難看,黑不溜秋的!”“×的頭太大了,“小魚”都戴不住了!……頭飾做得不太合適,老師忙著調適,下面的學生們又說又笑,氣氛很是熱鬧。開始表演了,兩個小朋友沒有進入角色,笑嘻嘻地說完了各自該說的話,跑下臺去了,教室里又響起一片笑聲。
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的教學法是一種以課堂教學為舞臺、以課堂內容為腳本、以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為動力的綜合性的學習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充分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形成體驗,得到發(fā)展。上述案例中,教師想讓學生根據(jù)課文所提供的情節(jié),讓學生在課堂里扮演小壁虎向小魚、老牛、小燕子借尾巴,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充分地體驗小壁虎的有禮貌、難過的心情以及小魚、老牛、小燕子各自尾巴的功能??蓪嶋H效果卻可以用“無效”兩字來概括,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師缺乏經驗對課堂沒有進行恰當調控所致,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師對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缺乏認識,在學生初步了解陳述性的知識之后,就讓學生進行表演。教學活動是師生、生生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如果教師先引導學生去體驗小魚、老牛、小燕子不愿借尾巴的原因,體會小壁虎的禮貌之情,再讓學生分角色表演,那效果就不一樣了。調整后的同一環(huán)節(jié)教學實況如下:
師:讀一讀課文第3、4、5自然段,想一想,小魚、老牛、燕子為什么不把尾巴借給小壁虎?
生:因為書中說,小魚要用尾巴撥水呢;老牛要用尾巴趕蠅子呢: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生:如果小魚借走了尾巴就不能在水里游了,那么就可能被水淹死沉到海底。
生:老牛借走尾巴會遭到蚊子叮咬,它會渾身癢癢的,可能癢得受不了,于是就不能干活了。
生:燕子的尾巴借走了,燕子就不會飛了,那冬天來f臨I拘時候會被凍死的。
生:我認為這三種小動物都很機靈,他們都能保護自己,所以不借。
生:我認為他們三種小動物都很自私,不愿借怕自己受傷害。
師:同學們各抒己見談得很好,小動物的尾巴各有個的用途,誰也不能代替誰,因為他們不是同類的事物,借了也沒有用。所以不是自私,是沒有必要做出更大的傷害。
師:從同學們的發(fā)言中,老師看大家都有同感。對小魚、老牛、小燕子有理解之心,那么能不能分角色朗讀他們的對話呢?
生:(四人一組表演朗讀)
師:大家評議一下讀得怎么樣?
生:小魚的話讀得生硬,應該用商量的語氣讀。
生:老牛的話應該慢點說。因為老牛走路慢,是慢性子,所以說話有氣無力的,一定要慢說。
生:(補充)書中說是黃牛伯伯,可見年紀大了,所以說話有氣無力的,一定要慢說
生:燕子阿姨是長輩,跟長輩說話要有禮貌。所以應該熱情點。
師;熱情點、親切點、和藹點就好了,繼續(xù)。
生:去小壁虎的同學讀得很好,看出有禮貌,尊敬長輩。
師:老牛聽了小壁虎的話很激動,真替它傷心,同學們它向其他小動物借尾巴結果會怎樣呢?請你模仿課文中的那段話,仿說一段話,小組商量后發(fā)言。
教育專家朱小蔓認為,體驗要以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對事物的意義進行自我建構,通過個體的想象、移情,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們,在體驗性學習理論與體驗性教學操作之間,應該去反思自己是否為學生設立各種全過程親身實踐、親身體驗的學習程序;是否讓全體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感悟、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實踐、體驗挑戰(zhàn)、體驗成功”的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情商,促進知識的感知與內化:是否為學生積累良好的學習,情感體驗,樹立較強的學習信心;是否達到促進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