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聲
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探究性教學模式以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彰顯課改理念而廣受重視。如何在課堂上落實開展探究教學,本文試從以下方面提出個人的一點看法:
一、教學內容的選定
內容選擇應該考慮課標要求,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都適合進行探究教學的。具體來說,對學生有探究的價值,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火花,調動其主動參與意識,通過探究能更有利于提高學生能力,將歷史知識轉化為自己認識的素材,才是適宜的教學內容。例如講授鴉片戰(zhàn)爭這節(jié)課,其中必然涉及到一個重要的歷史結論即“落后就要挨打”。可以說這是我國近代百年屈辱史的一個重要教訓,是我們付出慘重代價才換來的,不應該輕描淡寫讓學生記住完事,而要深刻挖掘其內涵,讓學生通過討論充分認識到和平的來之不易,國家獨立富強的重要性,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其中關鍵就在于讓學生“主動探究”,因此設問必須切合學生思維實際,力避空泛和太專業(yè)化,容易引發(fā)學生共鳴,帶動其探究興趣。我在授課時就向學生提出了如下一系列彼此關聯(lián)的問題:衡量一個國家落后的標準是什么?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中國真的落后嗎?落后就一定會挨打嗎?落后和挨打之間有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呢?有落后但是不挨打的例子嗎?能舉出弱國戰(zhàn)勝強國的例子嗎?我們中國的落后是挨打的結果嗎?承認我們現(xiàn)在落后嗎?如果現(xiàn)在我國遭遇外敵入侵,怎么應對?甘心挨打嗎?通過這一連串問題的討論,學生的思維很快就被調動起來,在熱烈的氣氛中大家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不乏精彩的辯論,最終加深了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新材料的引用與新情境的創(chuàng)設
蘇霍姆林斯基說:“擺第一位的不是背書和記憶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論證重要問題時,首先應對相關的史料進行精心選擇,適當編輯,使之呈現(xiàn)方式多樣化,豐富化,創(chuàng)設出一個讓學生趣味盎然,耳目一新的情境,以此激發(fā)其興趣,積極主動地去運用所學知識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利用這種信息完成對歷史的探究。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1.首先把目光放到課本內容上,充分挖掘使用教材中提供的史料。因為這些史料基本上是教材編寫者圍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取的,和正文內容相互補充,具有無可比擬的情景性、典型性和啟發(fā)性。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嚼慢咽”,對一些冷僻字的讀音、字義或難懂的典故,適當給予講解,確保學生讀懂。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認真細致地分析這些史料是怎樣說明、解釋,補充正文的,從而加深對正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初步形成“證據”與“史實”之間的邏輯意識,培養(yǎng)“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科意識。
如我在講授《甲午戰(zhàn)爭》時就先引導學生觀察“時局圖”,并提問:“在圖片上你看到些什么?”學生觀察后回答:“熊、蟾蜍、鷹、獅子等?!崩^續(xù)提問:“除了這些,再仔細觀察一下,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這次有了新發(fā)現(xiàn),“有各國國旗。”“國旗又代表什么呢?”“國家?!薄斑@些國旗和你看到的其它信息又都是在哪個國家的地圖上看到的?”回答“中國?!薄霸倏纯催@些信息和國旗,它們各自在這幅圖中的位置,這又說明什么?‘時局圖究竟反映了哪里的、怎樣的時局?如何理解‘不言而喻、一目了然?”學生再次帶著問題去看這幅圖,經過思考后,他們把這幅圖的實質“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他們在中國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回答了出來。經過師生之間的問答,學生掌握了圖片的信息和內涵,更為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對侵略者和腐敗昏庸的清政府的痛恨以及探究為何出現(xiàn)這種局面的興趣,為下一步的教學創(chuàng)造了良好氛圍。
2.需要適當補充課外史料。教材中的史料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所以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shù)亟o予添加。
三、組織學生進行探究
1.教給學生通過史料觀察與思考
學習歷史,必須學會通過對史料的判斷、歸納、推理、分析,進而找出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與規(guī)律,必須通過解釋擺在我們面前的證據來發(fā)現(xiàn)古人在想什么,以及為什么這樣想。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福爾摩斯,像歷史學家那樣去面對教材,面對試題,開動腦筋,探究根源。惟其如此,才能深刻理解歷史學科的本質特點,才能培養(yǎng)起正確的科學的思維習慣。利用史料不僅為了使學生得出結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質疑。質疑是一種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基礎知識之上。因此老師要精心策劃,留出充分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使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同時進行知識遷移,將新舊知識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重在看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能力,以及獲得見解的方式、途徑;重在看學生在自身原有水平的基礎上有哪些新的開拓與進步。既要看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看學生互助合作精神、合作能力。
同時,質疑不是懷疑一切。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立場,防止出現(xiàn)隨意否定一切的偏激思想,做到搜集史料全面,論證觀點客觀。
2.教給學生進行體驗與反思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融入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把自己假想成歷史人物進行推理,要求用歷史人物本身的眼光看問題,用他自己的信仰和原則去評價其行為。如果學生不能深入到事件內部,將無法達到對歷史的真正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種虛擬情境:“假如你能回到過去,要你通過向李鴻章進言來改變甲午海戰(zhàn)失敗的命運,你認為應怎么樣勸說?有可能使北洋艦隊走向勝利嗎?”由此來引發(fā)學生的體驗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