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楊
“學校工作一大片,班主任工作是關鍵”。在工作中,我時刻牢記葉圣陶老先生的名言,作為一個教師,只把課教好還不夠,最重要的是關心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要組織培養(yǎng)班集體,使學生在班集體這方沃土上能健康地成長。
一、師生之間關系和諧
每接一個班,都要了解學生狀況,針對小學生個性強、自私、任性、好逸惡勞、集體觀念淡薄等特點,對其進行熱愛班集體的教育。教師要端莊大方,平易近人,有和藹可親的形象;工作上以身作則,真誠關心、熱愛學生,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當師生在感情產生共鳴形成尊師愛生的氛圍時,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平時力求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遇事盡量以商量的口氣,盡量在學生中間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的氣氛。
二、加強良好班風的建設
競爭激烈的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我們的學生將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如何培養(yǎng)具有現代意識和開拓精神的人才,是班主任肩負的重要責任。一個良好的班集體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去影響、制約每個學生的行為。因此,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必須擁有一批團結向上的積極分子,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努力實現集體目標。
1.利用主題隊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時代賦予班主任的歷史使命。班主任應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利用少先隊的核心作用,持久地、連貫地通過主題隊會教育學生熱愛社會主義。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我們養(yǎng)成習慣,習慣造就我們。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培養(yǎng)好習慣比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班主任要幫助學生從不自覺行為走向自覺行為。養(yǎng)成好習慣雖難,但好習慣一旦養(yǎng)成,可以終生受益;壞習慣容易養(yǎng)成,可是壞習慣養(yǎng)成了,想改也難。所以班主任應該有計劃地通過晨會、勞動、游戲、活動向學生講解、示范《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對于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習慣的養(yǎng)成,對于人的性格、命運都起著重要作用,它對于一個良好班風的形成也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三、創(chuàng)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除了個人主觀努力,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幫助也是重要因素。鼓勵、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互幫互學,除了課堂上相互切磋外,課余時間要提倡彼此為師,相互激勵,根據自愿結合的原則,成立課余 “學習互助小組”,相互質疑問難,答疑解惑,共同探討?;蛟趦?yōu)等生和后進生之間開展“—幫一,一對紅”活動,發(fā)揮優(yōu)等生的傳幫帶作用,促進后進生學習上的轉化,在班會課上舉行學習經
驗交流會等措施。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強化合作行為,促使學生普遍提高學習水平。
四、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新的時代對人的素質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給予人的不只是應付生活的手段。作為班主任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達到臨危不亂,處亂不驚。
1.讓學生有行動目標
有了目標,就有了行動的方向,就可以產生為實現目標而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力量。人的全部活動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2.要多給學生獨立活動的機會,不斷提高受挫能力
獨生子女從小生長在溫室里,不受任何困難,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很可能是一種潛伏的不幸。那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孩子是很難成就事業(yè)的。但萬里長征是一步步走過來的,意志是在困難中磨煉出來的。因此,我不僅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活動,還應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一些障礙,為學生提供與困難作斗爭的機會,使學生在和困難的較量中“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3.多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鍛煉
充分發(fā)掘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可鍛煉因素,讓孩子從小開始,從小事開始,磨煉意志。如讓學生堅持按時起床,堅持專心學習,堅持體育鍛煉,保持清潔衛(wèi)生等。
五、班主任要對學生有愛心
1.師生間進行角色換位,以加深彼此間的溝通了解,努力創(chuàng)造出新穎、獨特的“導”的教育藝術。
師生之間,因其角色不同,學生很自然地在心理上對教師筑起一道無形的心理防線,這很不利于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用親切的語言開展班級管理工作,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學生對老師的心理戒備。如在布置工作任務或總結情況時說“我們、我們班”,學生會感覺到老師與他們是同一陣線的;在說明活動的原因、目的時說“根據、考慮”,學生聽起來覺得很安全,不像聽到“針對”那樣緊張、充滿火藥味;教師叫學生時,只叫其名,他會覺得班主任與自己是平起平坐的;在請學生幫忙前說“請、能否”,干完活后說“謝謝、辛苦了”,學生會倍感親切。要給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教師還要用心來贏得學生的微笑。一個慈愛的眼神,一次輕輕的撫摸,一份小小的禮物,都會使學生如臨春風,如沐時雨。
2.要善于運用教育機智與教育技巧,改變批評方式,針對不同層次、類型的學生,合理引導,區(qū)別對待。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解、信任、尊重基礎上師生之間交流溝通,就是用教師的語言喚起學生的愛,用教師的情感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
3.尊重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選舉權,培養(yǎng)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強化學生的集體主義主人翁責任感。
在教育方法上力求避免使用傳統(tǒng)的命令、要求、任務等方式,而是更多地運用公眾評價、公眾道德管理、公眾群體心理形成等手段來達到目標,樹立起群體價值觀,使每一位學生都意識到自己是群體的一部分,一言一行都關系著這個班級。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廣泛聽取學生的心聲并及時采納正確的意見和建議。當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得到班主任的肯定并得以實施時,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就會得到進一步強化,這樣可以使管理學生的方式從“控制型”轉向“參與型”。
“愛學生”是每個教師都知道的,但怎樣愛是教師必須明確的,要愛所有的學生,愛學生的全部,才是一個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實質。對于犯錯誤的學生,班主任付出的愛要更多,要從關心愛護出發(fā),給孩子講明利害得失,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勸告。而體罰學生是一種無知無能的行為,孩子如同樹苗,教師如同園丁,園丁不及時修剪小樹,小樹難以成材,若園丁隨意對小樹亂扒亂砍,小樹也成不了材。
陶行知老先生說:“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長大之,目視后進蒸蒸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樂為何如耶!”總之,作為班主任只有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方肥沃的土壤,學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