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網(wǎng)
黎明出生在西四南大街上的羊肉胡同,黎明家的老宅在四十二號,是一座重新翻蓋的兩層小樓,當年胡同住了好幾位印尼華僑,黎明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鄰居回憶說黎明小時候挺白凈的,膽小不愛說話,性格有點內(nèi)向,每當門口別人家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時,他就在人家身后癡癡地看著。后來黎明的父母離婚。他跟姥姥在十四號院生活了一段時間,在六歲時被父親接去香港。
馮小剛是個不折不扣的京片子,京味幽默造就了他電影上的成功,他出生在西城區(qū)趙登禹路上的東冠英胡同,東冠英胡同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叫東觀音寺胡同,住的都是滿清貴族,房子都是一式的四合院建筑。馮小剛的家位于胡同口的東邊,前些年馮小剛家的老宅已經(jīng)拆遷建起了居民樓,老宅的痕跡一點都看不見了,只有路邊的兩棵老村孤零零地挺立著訴說著滄桑。
李連杰的舊居在德勝門內(nèi)大街麻花電臺大院中一個破落的小院里,院中清一色的低矮平房,建筑時間已有百年之久。因為解放前麻花電臺坐落于此,大院因此得名。解放后,院子成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職工的宿舍,李連杰的父親生前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技術(shù)員,因此分到了這里的兩間平房。李連杰兩歲時父親因工傷去世,母親拉扯他和他兩個哥哥兩個姐姐,還要照顧公公婆婆,李連杰兒時幾乎沒有買過什么玩具,參加武術(shù)隊后,每月發(fā)工資都要拿回家給母親貼補家用。李連杰與前妻黃秋燕婚后也住在這里,直到他們赴美發(fā)展,離婚后他的千金跟奶奶在這里也生活了很長時間。
田震這位內(nèi)地歌壇的重磅女歌手出生在北京市內(nèi)街區(qū)縱橫的中關(guān)村,田震舊居是中關(guān)村最早建起來的樓房,這是中國科學院的宿舍樓,她家原來就住在三樓,田震小時候在中關(guān)村一小讀書,后來在北大附中上的中學。沒有考上大學的田震,后來到媽媽的單位當臨時工。最早學習唱歌時,家里做演員的母親并不很贊成,但從小就倔強的田震,并沒因為母親的否定而放棄夢想,最終成了歌壇大腕兒。
徐靜蕾的家曾經(jīng)位于北京的中紡里,中紡里其實就是中國紡織工業(yè)部的職工宿舍。徐靜蕾就是在這里出生長大的,她的爺爺原來是紡織工業(yè)部的一位工程師,這里是一式的三層居民樓,小區(qū)的環(huán)境很安靜,春天時花木非常茂盛,徐靜蕾的家在一層,是一套兩居室的房子。她的鄰居們提起徐靜蕾來,都夸她從小就懂事文靜,很愛學習。也有鄰居們說,她上大學時,王朔就經(jīng)常開車來這里接她。
沙寶亮早年是雜技演員出身,“頂壇子”曾得過國際大獎,他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出生在北京菜市口的米市胡同。沙寶亮家在胡同的南頭,胡同中段是沙寶亮爺爺?shù)募遥@個房子看上去至少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沙寶亮就是在爺爺家出生的。那時他爺爺家并不富裕,但是家里有臺老武的收音機,小時候的沙寶亮就經(jīng)常跟著收音機哼唱,他的母親是位音樂教師,這也為他打下了藝術(shù)基礎(chǔ)。
蔡國慶出生在離馮小剛家東冠英胡同不遠的西四北八條胡同里。這個院子原來是一座廟,蔡國慶的爺爺奶奶一直在這里居住,他是在這里長大的,就讀的小學就是附近的四根柏小學,蔡國慶的小名叫大慶,從小他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的父親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歌唱演員,蔡國慶繼承了父親的天賦。小時候的蔡國慶很瘦弱,老實不愛說話,一跟人說話就臉紅,但是他就是喜歡唱歌,每天早晨都在院子和胡同里練嗓子。老鄰居對蔡國慶最多的評價就是——一個好孩子!
崔健是朝鮮族人,他的父親是北京民委的干部,他是在位于雍和宮東河沿附近的民委宿舍成長起來的。從崔健一家搬來一直到他出名之后的幾年,崔健一直與父母和弟弟擠在這套兩室一廳的小房里。崔健家的生活并不富裕,即使是他出名之后,他們一家的生活也很簡樸清苦,一年到頭他就穿著一件綠軍上衣,那時候他已經(jīng)是千萬青年心中的偶像了。上世紀90年代初,崔健買了西壩河光熙里筒子樓的房子,十幾年來崔健一直就住在這幢樓里,雖然他是買了新房,但還是經(jīng)常在這里住。
曹穎出生在菜市口附近的南半截胡同,這條胡同的房屋歷史都有百年以上。曹穎的家在十九號院,是兩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房,曹穎長得很像媽媽,小時候漂亮頑皮像個假小子,經(jīng)常淘氣被爸爸訓。十幾歲的時候他們家就搬走了,后來她的父母曾經(jīng)回來探望鄰居,而據(jù)說曹穎基本沒有回來過巧合的是蔡明出生在菜市口,離這個南半截胡同很近。蔡明和曹穎曾經(jīng)是校友,都是在菜市口小學畢業(yè)的,只不過蔡明比曹穎年齡大些,算是曹穎的街坊大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