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 李 靜
1633年赫伯特出版詩集《圣殿》,幾乎所有的詩都傳達了一個主題——對上帝的虔誠之心?!妒サ睢愤@部詩集從多個層面展現(xiàn)了上帝的權威形象。按照基督教的觀點,上帝乃整個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擁有最高權力,他的權威性高于世間萬物,是人類的統(tǒng)治者和操控者,人類敬仰膜拜上帝,并把他看作“圣父”。赫伯特擅于借用古老的意象去表達深刻的主題,并用《圣經》中所出現(xiàn)的原形意象表達了上帝的慈愛與萬能,以及人的墮落,謳歌了上帝的偉大榮耀。尼西亞信經第一句便宣稱了上帝的一個重要特性——全能性:“我信上帝,全能的父神”, 上帝的權力讓人類望塵莫及、無法擺脫,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威、萬能”的形象在《圣經·詩篇》 中就有所體現(xiàn):
至高,是我不能及的。
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靈魂?
我往哪里逃,躲避你的面?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
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里。 (詩篇, 139:4—12.)
人類對上帝的敬仰推崇是赫伯特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部分。上帝的權威性不僅表現(xiàn)為他對人類彰顯權力,同時也表現(xiàn)在他對人類的關懷和拯救上。
一、上帝的權威形象——創(chuàng)世主
作為一名宗教詩人,赫伯特將上帝贊譽為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這正是宣揚了《圣經》中的上帝的形象。按照基督教的觀點,上帝是整個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他不僅創(chuàng)造了宇宙的其他生命,而且依照他自身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人類,并讓人成為宇宙的主宰。上帝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是基督教的一個最具基礎意義的理念。上帝花了六天的時間創(chuàng)造了整個宇宙。在第六天,上帝說道:“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創(chuàng)世紀, 1:26,27) 在《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一書中,作者寫道:“與其說經文意在描述世界的起源,倒不如說他們最想表達的是上帝與他創(chuàng)造的世界以及人的緊密關系。因為這種創(chuàng)造性關系,希伯來人懂得對上帝的創(chuàng)造回應,肯定上帝的全能,并膜拜他?!?/p>
赫伯特將上帝在《圣經》中的原型意象以及上帝與人的密切關系移植到了他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表達了上帝為了人類而創(chuàng)造整個宇宙的觀點。上帝不僅按照他自身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大宇宙,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小宇宙——人——上帝最為杰出和滿意的作品。在《人》這首詩中,赫伯特充分闡述了“人之理論”,贊揚了人類的完美品質,并深入挖掘了上帝與人的統(tǒng)一性以及二者和諧的關系,從宇宙觀的角度闡述了人神合一、人神和諧的主題。
在這首詩的第一小節(jié)中,赫伯特將人類比作一棟房子。按照西方哲學的傳統(tǒng),人類的軀體時常被比作城堡或是宮殿。在《新約·哥林多前書》中這樣寫道:“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圣靈的殿嗎?這圣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里頭的;” (哥林多前書, 6: 19) 赫伯特充分理解這種觀點并將其融入到《人》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之中,他將人類的身軀比作萬能的上帝永久居住的莊嚴的處所,上帝寓于人類之中,人類代替上帝統(tǒng)治這個世界。詩中展現(xiàn)了人類與自身的創(chuàng)造者和統(tǒng)治者之間和諧緊密的人神關系。
在第二節(jié)中,赫伯特給予人更高的贊譽:他把人比作樹,卻可以結出更豐碩的果實;比作動物,卻比動物更高一籌。
按照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理論,人類有三重靈魂——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理性靈魂。植物靈魂為植物、動物和人類所共有,負責他們的生長繁衍;動物靈魂為動物和人類所有,負責支配各種感官;理性靈魂僅為人類所特有,讓人類具有理性思維、理解能力以及自由意志。人是唯一具有理性思維的生物,在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中架構起一座橋梁,是物質世界的統(tǒng)領。赫伯特在這首詩中展示了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宇宙論,即宇宙的結構、等級、秩序與和諧。根據(jù)西方傳統(tǒng)宇宙論的觀點,在自然界中,萬物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能,人處于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中心,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成為兩個世界的鏈環(huán),即所謂的“生存之鏈”,物質世界—人—上帝,三者構成一種等級關系。赫伯特由低到高地展示了“生存之鏈”:人類可以被比作植物,然而卻能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可以被比作動物,卻比動物更高一籌;詩人引用這一意象高度贊揚了人的偉大和諧,從而實現(xiàn)了對其創(chuàng)造者——上帝的稱頌謳歌。
在詩的第三節(jié)中,赫伯特又轉而贊譽人類的對稱之美。在十七世紀,西方人普遍認為對稱即是美?!癕an in all symmetry” 表現(xiàn)了人是美的產物。除了在內容上展示人的對稱美之外,赫伯特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形式上也展現(xiàn)了對稱之美。這首詩共包含九小節(jié),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完整的球形,其中前四小節(jié)代表一個半球,后四小節(jié)代表另一個半球,第五小節(jié)則代表對稱軸,將兩個半球平均分開來。同時,每個小節(jié)中有六詩行,這也可以平均分成對稱的兩部分。此外,每小節(jié)中六個詩行的音節(jié)數(shù)分別為3、 5、 4、 4、 5、 3, 這也是對稱美的表現(xiàn),可以說,這首詩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將對稱之美發(fā)揮到了最高境界。胡家?guī)n先生在《歷史的星空》一書中闡述道,在十七世紀,圓形時常被用來代表上帝,象征著統(tǒng)一、完美以及永恒,“因為神不僅是‘無始無終、‘亙古長在、‘無所不包的,而且也是一個沒有圓周之圓的中心,而這個中心又是‘無所不在的?!?因此,‘圓是神的象征,是統(tǒng)一、完美和永恒的象征,而神‘自身的形象就體現(xiàn)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原型宇宙之中?!鄙系鄞嬖谟谝粋€他自身所創(chuàng)造的圓形宇宙之中,人代表上帝統(tǒng)治整個世界,世間萬物都要服務于人的需要。赫伯特把人看成一個小宇宙,贊美人的平衡對稱和諧之美,在第四節(jié)中把人眼比作星體,在第八節(jié)中將人比作是整個宇宙,可以說是在自然中找到了人的對應物,實現(xiàn)了所謂的“天人合一”。而在基督教中,人們普遍認為上帝是宇宙的創(chuàng)造者和原動力,即實現(xiàn)了世間萬物—人—創(chuàng)世者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
從十七世紀西方宗教觀的角度來看,上帝寓于人體之中,是萬物的主宰,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因此詩人在這首詩中體現(xiàn)了人為上帝服務,永遠服從于上帝的主題?!吧嬷湣彼枋龅牡燃夑P系進一步得到升華,《圣經》中所闡述的創(chuàng)世主的萬能權威以及人與創(chuàng)世主之間的緊密關系進一步得以體現(xiàn)。
二、上帝的權威形象——救世主
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認為人類處于地球中心與天堂中心的中間位置:“一方面,人生活在地球表面上,接近地球的卑賤而腐朽的中心,但另一方面,人從地球表面也可以仰望到天體世界?!庇纱丝梢?人類有墮落的危險也有被拯救的希望:人可以變得墮落,下降到邪惡的中心——地獄,也可以隨靈魂上升,進入上帝所處的宮殿——天堂,因此人必須在善惡之間做出選擇。那個時期的很多詩歌創(chuàng)作都圍繞著這一流行的主題,那就是人類的墮落和被上帝的拯救。
赫伯特在他的詩集中也圍繞這類主題進行過創(chuàng)作。在他的詩歌中,上帝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類,同時也將人類從罪孽和壓迫中拯救出來。赫伯特筆下的上帝和人類的救贖關系是以《圣經》中上帝與人的關系為原型的。在《舊約·申命記》中這樣寫道:“他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臂膀,并大可畏的事與神跡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將我們領進這地方,把這流奶與蜜之地賜給我們?!?(申命記, 26:8,9) 上帝和人的這種救贖關系在《新約》中也有所體現(xiàn)——上帝是通過耶穌基督的生、死、復活與升天來完成他的救贖計劃的。
《復活節(jié)的翅膀》一詩則展現(xiàn)了人類由墮落到被拯救,最終與上帝同翔的過程。
造人的上帝給人豐裕生活
但愚蠢的人把它喪失
就因為日益墮落
最后竟至于
極落魂;
讓我像
婉轉的云雀
和你呀同上天堂
并歌唱今日你的勝利;
于是墮落更促我分飛向上。
我尚未成熟便已開始憂愁
而你還用病痛和羞恥
把罪孽如此懲處,
最后我終于
極消瘦。
哦請讓
我同你一起
把你這勝利分享;
因為我倘把翼賦予你,
痛苦磨難更促我分飛向上。
這首詩一開始,赫伯特借助圣經《舊約·創(chuàng)世記》中的典故,在開篇便揭示了人類的墮落,發(fā)出了要與上帝同翔的呼喚。上帝“給人豐裕的生活”,讓人遠離苦難罪孽,然而由于亞當和夏娃犯下原罪而遭貶至塵世。按照基督教的觀點,塵世—伊甸—天堂三者構成等級關系,塵世乃地球的表面,與罪惡的中心臨近,面臨徹底墮落的危險。最終,正是基督給人類帶來了重生的希望并使人能夠在精神上與上帝同翔。
赫伯特善于借助圖形來表達主題。在外部形式上,這首詩看起來像是一對翱翔的翅膀,使人力圖憑借視覺上的沖擊直接表達主題。這首詩的成功之處不僅在于外形酷似一對翅膀,同時也在于這對“翅膀”的構成方式。每個小節(jié)的第五行詩人用僅存的兩個音節(jié)突出表現(xiàn)人類不斷弱化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強調人類墮落的極限。不斷瘦弱的詩行說明人類日益惡化的處境,之后從第六行開始,詩行逐漸恢復豐滿,表明人類墮落的處境日趨好轉。每對兒翅膀都展示出一個變化的過程:從龐大到瘦弱,又從瘦弱轉為龐大。當人類變得“極落魄、極消瘦”時,便會發(fā)生戲劇性的變化——人類不會落魄致死, 反而會迎來他們新生命的開始。
整個圖形就像是一個經歷墮落塵世,再振翅飛向天堂的大鳥。赫伯特運用“鳥”的意象暗示腐朽生命的死亡和新生命的到來。從圣經文學的角度上來看,亞當和夏娃墮落迎來了基督的降生,因此從長遠來看,這種墮落并非不幸,因為“沒有墮落,便無需耶穌”。因此詩人意圖闡釋:人保持對上帝的虔誠之心,便可獲得拯救,實現(xiàn)精神上的不朽,即生命的更高階段。
從這個角度看來,人類這種“遭貶”的命運并非完全徹底地不幸和毫無希望可言的。詩人認為,如果能與上帝結合,受到上帝的榮光,那么“痛苦會讓我飛得更高”,痛苦會賦予我力量,也就是說,亞當?shù)膲櫬浣o塵世間帶來了死亡,而后人類又通過贖罪而得以寬恕和拯救,從而迎來了新生。詩人想通過“把我的翼賦予你”所形成的嫁接的痛苦,來激發(fā)精神上的飛躍?!缎录s》中肯定人的肉體與精神的生死輪回,詩人意圖通過這一意象表現(xiàn)“只有墜入塵世,才能飛得更高”的主題思想,只有肉體的痛苦乃至死亡,才能實現(xiàn)精神上的永存,是一種活—死—活的關系,即肉體從活到死,再到精神的永存。亞當從衣食無憂的伊甸跌入貧苦的塵世,從起初的愚昧到后來的智慧,從跌入塵世所遭受的懲罰到后來升入天堂的獎勵,從肉體的死亡到精神的永恒,因此這首詩形成了貧與富、愚昧與智慧、懲罰與獎勵、失敗與勝利、墮落與上升、死亡與生命之間的對比。赫伯特想要表明只有墮落才能使人在天堂獲得永生,“肉體的死亡”可以迎來“精神的不朽”。
通過對赫伯特詩歌中上帝作為創(chuàng)世者和救世者這兩個角色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赫伯特作為一名宗教詩人是當之無愧的。作為一名宗教詩人,赫伯特在15歲的時候創(chuàng)作了最初的兩首十四行詩,在詩中表達了“上帝之愛比女性之愛更為可敬”的主題,下定決心服務于上帝。他運用形象的比喻,突現(xiàn)了《圣經》中的上帝形象,從而突出了上帝無所不在的權威本質。
參考文獻:
[1]許志偉.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胡家?guī)n.歷史的星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歌與西方傳統(tǒng)宇宙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胡家?guī)n.歷史的星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歌與西方傳統(tǒng)宇宙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李瑾,女,河北省冀縣人,工作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研究方向: 英語語言文學。
李靜,女,河北鹽山人,工作單位:河北農業(yè)大學;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