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路鍋”探源

    2009-08-21 02:59:00郝二旭
    尋根 2009年3期
    關(guān)鍵詞:敦煌

    郝二旭

    小時候,家在豫西的一個小山村里,整個村子不過六七十戶人家。在我10歲以前,村里不通電,自然沒有電視。唯一為今天的孩子們所知道的娛樂項目就是看電影,并且是露天放映的那種。運氣好的時候,一年能看上三五次,當然每次都要黑燈瞎火地走上五六里甚至十幾里的山路。人們的生活雖然單調(diào)倒也平靜,只有孩子們耐不住這難熬的寂寞,總想尋找一些外來的事物來滿足有些無奈的好奇心。

    平常日子里,除了趕廟會,最能吸引孩子們的就是那些走村串戶的手藝人了。當時沒有現(xiàn)在遍地都是的那種令人發(fā)狂的小喇叭,無論是干什么的手藝人,全靠用自己行業(yè)獨特的聲音信號來招攬生意。人們坐在家里,甚至不用仔細去聽一下,就知道外邊有什么人來了。倘若是像“急急風”一般的銅鑼聲,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第一時間跑出家門以便占據(jù)一個有利位置,因為這是盼望已久的耍猴人來了。如果門外傳來的是不緊不慢的撥浪鼓的聲音,這代表著“貨郎擔”到了,我們便開始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一些廢舊物件,男孩子一般是換“砸炮兒”,女孩子通常是換皮筋兒,個別嘴饞的則換上幾塊大米糕。除了這兩種最受孩子們喜愛的行業(yè)外,還有一種聲音頗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而我尤為著迷,這便是“古路鍋”。

    最為常見的場景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據(jù)說來自安徽),臉上黑黑的,仿佛特種兵涂抹的油彩,一只手里拿著一個小錘子,另一只手里拿著一根類似鋼鉗一樣的東西,眼睛里透出幾分羞怯,站在村子中間的街道上,扯開喉嚨喊著:“古路鍋釘鍋,修理鋼精鍋?!甭曇糁赡矍?guī)е环N別樣的韻味。孩子們照例會圍上來,上下打量這個“古路鍋”男孩,他便開始局促起來。好在大人們開始把需要修補的鍋呀壺的拿出來了,“古路鍋”男孩就不再吆喝,忙著把這些東西接過來用一根繩子串在一起,然后在我們的起哄聲中急急忙忙地走掉了。第二天,“古路鍋”男孩會把修補好的鍋壺拿過來,站在大街上吆喝幾聲,各家去把自己的東西找出來,然后按照小“古路鍋”說的價格付錢,通常不會超過兩毛。

    每逢這時,我就會纏著母親問:“他為什么叫古路鍋?”“古路鍋是怎么古路的?”母親總是笑著說:“你的臉黑得就跟小‘古路鍋的一樣,還用問別人嗎?”“古路鍋”沒有問出個所以然,我卻被哥哥他們起了一個“古路鍋”的外號。當時覺得小“古路鍋”真的很厲害,破鍋漏壺拿過去,僅僅一個晚上就全部修好了,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古路”的。上了中學以后才知道,因為我們村子比較小,又是山路,“古路鍋”的師傅嫌累不想到我們村里去,便把攤子擺在附近的大村子里,然后叫小徒弟跑到周圍的小村子里把東西收起來集中修理。

    可能是自己有這個外號的緣故吧,我對“古路鍋”一直很感興趣,總想親眼目睹“古路”鍋的場面。但事與愿違,我一直沒有見過“古路鍋”是如何“古路”鍋的。終于,上初三時,我第一次看到了一個“古路鍋”攤。那天中午,我和幾個同學到街上買東西,在離學校大門不遠的地方擺放著一個木風箱、一個小爐子、幾只破舊的鋁鍋和一堆修補用的說不上名字的工具。聽同學說,這便是“古路鍋”攤。在攤子旁邊靠墻坐著一老一少,老的年紀大概四五十歲,應(yīng)該是“古路鍋”師傅,小的年齡和我差不多,但臉比我的要更黑一些。倆人漆黑的手里拿著燒餅,一邊吃著,一邊說著我們誰都聽不懂的話,很是悠閑,沒有一點要干活兒的意思。我站在邊上,眼巴巴地等著。同學們不解地看著我,小聲地提醒第一節(jié)是班主任的課。無奈之下,我只好回去心不在焉地上了半天課,腦子里閃現(xiàn)的全是“古路”鍋的場面。放學后,我以最快的速度沖了過去,可是“古路鍋”已經(jīng)走了,地上只留下了一堆雜亂的碎屑。就這樣,我錯過了一生中唯一一次可以親眼目睹“古路”鍋的機會,現(xiàn)在想來真是后悔。幸好,有個同學曾經(jīng)看過“古路”鍋的過程,在我一再央求下,他簡單介紹了大概的工藝流程。

    首先,“古路鍋”師傅讓小徒弟用鋼刷之類的東西把鍋底漏洞周圍附著的鍋底灰清除掉,這就是為什么小“古路鍋”的臉上總是像抹了黑油彩一樣的主要原因。接下來師傅會用一種像水一樣的液體把漏洞周圍徹底清理干凈。與此同時,小徒弟拉著風箱把爐子燒得旺旺的。如果是鋁鍋,師傅會用燒紅的烙鐵把一種像鋁絲一樣的東西(可能是錫)熔化在漏洞附近,然后再把一塊鐵皮用烙鐵焊接上去。如果是鑄鐵鍋,就需要用小酒盅一樣的東西(可能是坩堝)熔化一些碎鐵塊,然后把紅紅的鐵汁倒在一塊墊著一層黑土的布上,對著漏洞貼上去,冷卻以后,再由小徒弟用砂布打磨平滑。一個個漏鍋就這樣“古路”好了。聽了同學的介紹,雖然對“古路”鍋的技術(shù)有了一些了解,但為什么叫“古路”卻始終無法理解,那種對“古路鍋”的好奇仍然縈繞于心。

    上了高中以后,為了節(jié)省路費,我很少回家,也就再沒看到過“古路鍋”的身影。后來去了外省上大學,畢業(yè)后很快成了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漸漸沖淡了心中的好奇。

    然而,命中注定我與“古路鍋”有緣。

    就在不久前,我在翻閱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的敦煌卷子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上面竟然有關(guān)于“古路鍋”的記載。仔細一查,類似的記錄竟有十來處之多。有些記載還頗為詳細,如“麥三碩二斗,粟一碩五斗,于寫匠田盈子邊買鐵古路釜子用”;“豆一石,田盈子鈷鏴鑊子(大鍋)炭價及手工用”;“麥兩石,粟兩石四斗,豆一石五斗,田盈子古鑊子炭鐵價并手工用”;“粟四斗,買銅古路鍋用”;等等。從時間上看,這些記載主要集中在晚唐到五代時期。從內(nèi)容上看,從事這一職業(yè)的匠人在當時被稱為“寫匠”。據(jù)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的鄭炳林教授考證,當時敦煌地區(qū)的“寫匠”又稱“瀉匠”,就是用生鐵鑄造各種鐵器的工匠。再聯(lián)系到當時“古路”鍋時需要炭和鐵,可以推斷當時的“古路”方法就是由“寫匠”用炭火把鐵、銅熔化后澆鑄在破漏的地方以完成修補。這種職業(yè)需要一定的專業(yè)技能和工具,普通人無法勝任。從所得到的報酬來看,晚唐五代時期的“古路鍋”有著比較不錯的收入。

    通過敦煌卷子,我對古代“古路”鍋的方法雖然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但“古路”一詞的含義仍然是一個謎。因為敦煌卷子中“古路”一詞的寫法有好幾種,除了最常見的“古路”外,還有“古露”、“鈷璐”和“雇路”等。從字面上看不出它們有任何與修補相關(guān)的含義。敦煌只是當時的一個邊遠小城,那里的各種技術(shù)主要是從內(nèi)地傳播過去的。因此,其他古代文獻中應(yīng)該也會有相關(guān)的記載。我是喜歡刨根問底的人,整整兩個星期,我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資源進行了細致的搜索,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逐漸理清了“古路”的由來和這個行業(yè)大概的發(fā)展歷程。

    由于唐代以前的傳世文獻比較少,并且所記載的多是比較重要的軍政大事,所以未能在其中找到與“古路鍋”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也許,敦煌卷子中有關(guān)“古路鍋”的

    內(nèi)容就是對這個行業(yè)最早的記載了。

    從宋代開始,傳世文獻中與之相關(guān)的記載開始大量出現(xiàn)。其中張邦基的《墨莊漫錄》中有一則笑話:“世傳宗室中昔有昏謬,俗呼為撥撒太尉。一日,坐宮門。見釘鉸者,亟呼之,命仆取弊履,令工以革護其首。工笑曰:‘非我技也。公乃俁曰:‘我謬也,誤呼汝矣。欲喚一錮漏(俗呼骨路)者。耳聞?wù)?,大笑之?!弊髡咴凇板d漏”后特意加了注釋“俗呼骨路”,這不僅說明“骨路”在當時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職業(yè),而且道出了它正式的名稱是“錮漏”。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錮”字這樣解釋:“鑄塞也,從金固聲,古慕切。”陸游在他的《老學庵續(xù)筆記》中寫道:“市井中有補治故銅鐵器者,謂之骨路,莫曉何義。《春秋正義》日:‘《說文》云:錮,塞也。鐵器穿穴者,鑄鐵以塞之,使不漏……余按:‘骨路正是‘錮字反語?!边@是古代文獻對“古路”最為清楚的描述。

    除上述著作之外,宋人洪邁所撰《容齋隨筆》、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吳自牧所撰《夢粱錄》、孫奕所撰《示兒編》和朱鑒所撰《文公易說》中都有與此相關(guān)的記述。這些人雖然都生活在宋代,但所處的時期卻有顯著的差異,生活的地區(qū)也遍布長江南北。由此可見,“古路鍋”到宋代已經(jīng)是一種分布廣泛的平常職業(yè)了。

    宋代以后的各種典籍中與“古路鍋”相關(guān)的記載愈加豐富,其中元代陶宗儀所撰《說郛》中有三處較為詳細的描寫。其他如徐伯齡的《曋精雋》、程廷祚的《大易擇言》、程川的《朱子五經(jīng)語類》以及《御纂朱子全書》、《御定子史精華》等都有對“古路”這個行業(yè)的記載。這說明在元、明、清三朝,“古路鍋”依然是生意興旺。不過,元明清三代對“古路鍋”的記載雖然很多,但在細節(jié)描述上卻都沒有超過陸游的《老學庵續(xù)筆記》。

    清未以來,各種體裁的著作數(shù)不勝數(shù)。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作者們覺得這種職業(yè)過于粗俗的緣故吧,雖然“古路鍋”們依然四處奔走忙碌,但與之相關(guān)的記載卻很少能夠見到。實際上,就連為數(shù)不多的描述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在稱呼上有了一些變化,其中最為人們熟悉的新稱呼就是“小爐匠”??催^小說《林海雪原》的人都知道,書中有一個土匪的聯(lián)絡(luò)副官欒平就是“小爐匠”,他利用這種特殊的職業(yè)奔走于各個村鎮(zhèn)之間,聯(lián)絡(luò)同伙、搜集情報。在東北地區(qū),“小爐匠”又被稱為“焊洋鐵壺的”,他們的主要生意就是修理用所謂洋鐵和鋁制成的鍋、壺、桶、盆等用具。除了東北以外,上海等地區(qū)也把釘碗補鍋的手藝人稱為“小爐匠”。它雖然和中原地區(qū)的“古路鍋”在名稱上完全不同,但二者其實是同一種職業(yè)。

    長久以來,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一直比較艱辛,把用漏的鍋壺進行修補無疑是一種最為經(jīng)濟的方法。所以,“古路鍋”一直在百姓生活中扮演著一種不可缺少的角色。改革開放至今,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當所用的鍋、壺出現(xiàn)破漏以后,要么把整個底子全部換掉,要么干脆換成新的,“古路鍋”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這種在中國大地上曾經(jīng)隨處可見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在傳承了一千多年后終于銷聲匿跡了。

    看著這種具有悠久歷史、代表著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傳統(tǒng)美德的手工技藝就這么默默地退出歷史舞臺,心中的滋味難以名狀。也許,若干年以后再也不會有人提起它了,就像我那幫兒時的伙伴,再也無人說起那曾經(jīng)令我深為苦惱的外號。

    猜你喜歡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在敦煌,感受千年絲路的不同開放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
    昭觉县| 高淳县| 凤山县| 泸水县| 崇仁县| 普格县| 玉龙| 铜山县| 定远县| 南投市| 清水河县| 罗田县| 石屏县| 贡嘎县| 吐鲁番市| 酒泉市| 弥勒县| 舞钢市| 伊吾县| 巴东县| 柏乡县| 陇西县| 南宫市| 马鞍山市| 张家港市| 德州市| 兴义市| 灵石县| 南皮县| 台安县| 黎川县| 西贡区| 柳林县| 林西县| 永胜县| 马山县| 富锦市| 辽中县| 永兴县| 齐齐哈尔市| 高碑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