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8日,中國成都,2009年全國普通高考最后一場考試結束,一位剛出考場的考生忍不住雀躍歡呼,現場的不少考生家長也露出會心的笑容。相信絕大多數不在現場而經歷過高考的人,通過攝影鏡頭看到這一幕,也會會心一笑。
這是一種包含了難以言表的復雜情緒的笑。
但凡經歷過三年高中生活的人,在咬牙熬過了充滿焦慮、緊張、絕望、自責、憤懣、疲憊的那一千多個日夜之后,在終于迎來徹底“解脫”的那一刻,從心底陡然奔涌而出的,除了最初的狂喜,往往還有莫名的空虛和酸澀。
不少如今三、四十歲的人,還會不時夢到自己在考場上做不出題,醒來時猶自心悸不已。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大多數經濟社會制度都已有了巨大乃至顛覆性的變革,高考是三十多年來為數不多的一直沒有實質變化的制度之一。
作為一種國家制度,高考被期許了太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功能,作為一個人生節(jié)點,高考被賦予了太大的投資和太重的期望,以至于處在這個節(jié)點上的每一個考生、考生家長,以及被這項制度裹挾的每一個社會部門,都承受著深深的煎熬感。
因為這種煎熬感,高考舉行的那個月份曾在二十多年里一直被稱為“黑色七月”。后來考試時間調整到了六月,據說比較涼爽,有利于考生正常發(fā)揮,于是有媒體稱之為“綠色六月”,只是,有誰認可“綠色”之說嗎?
在高考制度得到徹底的改革之前,“綠色”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