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雪芳
現(xiàn)今許多從事鄉(xiāng)鎮(zhèn)中學語文教學的教師,感嘆學生普遍存在著作文質量平平,對寫作沒有濃厚的興趣的現(xiàn)象。怎樣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很值得探討。
一、聯(lián)系生活,注重觀察,以身邊的事物激發(fā)作文的興趣
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生活環(huán)境普遍都在農(nóng)村,因此可供孩子們觀察的題材是廣泛的。教師要教會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魯迅先生說過:“留心各種事物,多看看,不能看到一點就寫。”可見,觀察的深淺和文章質量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文章是現(xiàn)實的寫照,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受生活,重視學生感受生活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學會積累素材,作文才能生動有趣。如觀察不細、了解不深,寫作時就會敘述不具體、描寫不細致,內容空洞、乏味??菰餆o味的作文教學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使學生討厭作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激發(fā)作文的興趣,平日里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如大自然的景象,鳥獸蟲魚、四季變化、日夜星空以及生活瑣事等。隨著學生觀察力的形成,思想認識水平也會不斷提高,久而久之,學生不僅愛作文,而且熱愛生活,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事實證明,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觀察身邊的事物,設身處地感受想象情境,是提高學生作文興趣的有效途徑。
二、在課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的口頭語言一般都表達得明白無誤,原因在于學生從牙牙學語起就置身于口頭語言環(huán)境之中,從小受到熏陶,形成了良好的口語語感,但寫起作文來卻病句、土語、廢話連篇。因此,讓學生會讀、會講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在課文教學中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指導他們善于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用準確、生動和精煉的語言講出課文所寫的主要內容、寫作方法以及讀后得益等。對課后的思考練習題在老師的指導下采用口答或筆答形式完成,回答問題要求準確、簡潔、完整,只有讓學生會讀、會講才會寫。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和綜合素質。
因此,作為老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會講。講是提高學生語言知識運用能力的關鍵。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材中的課文是最有利的也是最現(xiàn)成的材料。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會讀。會讀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最基本的能力。大部分語文教師在課文教學實踐中,重視分析忽視朗讀。這樣當然難以形成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如果能讓學生不斷地反復地朗讀語言規(guī)范的文章,就等于跟著語言大師不斷地反復地學說書面語言,學說久了書面語感自然形成,書面表達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三、合理指導習作,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1.指導學生學會積累。首先,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及學生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加以指導,讓學生多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多讀名段、名篇,培養(yǎng)學生表達的語感。其次,要指導學生做好習作素材的儲備。作文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作文應來源于生活,同時,作文又是生活的反映。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讓學生在參與中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別人不曾發(fā)現(xiàn)的新知,從而體驗生活,感受生活,陶冶情操。學生對生活有了真切的感受,才能在習作中流露出自然的情感。
2.指導學生梳理、選用素材。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不少的習作素材,教師要根據(jù)習作要求和他們自己習作的目的,梳理篩選可用的材料,做到習作素材的少而精,體現(xiàn)出素材的典型性和區(qū)別性。然后梳理出最適當?shù)谋磉_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怎樣才能最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要指導學生根據(jù)需要合理使用。
3.相互交流,合理評價。倡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這種交流有習作前的口頭交流,還有作文定稿前后的交流。在學生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完成后,教師還要組織進行習作評價,學生自評、互評、自改、互改,師生共同評價修改等方式都可經(jīng)常使用。對學生的作文,有時候老師不必進行過于詳細的批閱,粗略瀏覽,整理后交給學生讓學生交換批改。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這不失為一種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好方法。在相互批改中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改正錯誤,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因為是同學的作文,學生讀起來倍感親切,更感興趣,會更認真地去閱讀并發(fā)現(xiàn)其中的優(yōu)點和錯誤。也是因為是學生互改作文,同學寫起來更認真,更投入,盡量使自己的作文多出彩,更完美,以得到同學的青睞。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