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吉
從央視《百家講壇》開播到現(xiàn)在,走上“講壇”的幾乎都是教授學者或研究員,起碼也是個講師。眼下,“玩收藏”的馬未都登上“講壇”侃收藏,自然吸引了許多觀眾的視線—
談入行: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記者:您曾將自己在收藏上的成功,歸結于一個字—“早”。這是否意味著,現(xiàn)在入行有點晚了?
馬未都:收藏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我當年確實是碰到一個千載難逢的“夾縫”。1980年開始的10年間,是我積累最快的時候。那段時間,古董價格長時間處在谷底,整個社會不重視器物,簡直就像白撿來的。這對收藏來說是個好時機。但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經(jīng)歷,我們不能把它當成“楷模”。在今天,收藏是個正常的事兒,你要是喜歡,隨時可以參與,只是不能再用過去的心態(tài)。
記者:“過去的心態(tài)”?
馬未都:“一夜暴富”已成神話。如今市場透明、信息通暢,如果還抱“撿漏”心態(tài),遲早會吃虧。要有冷靜的心態(tài),量力而為。你有多少米就做多少飯。只有2斤米,非請10個人吃飯,那怎么行?
記者:您能給入行者提點建議嗎?
馬未都:要讀書。一開始先看些博物館出版的、不涉及藏品價錢的書,那些標了價錢的、所謂技巧性的書,等有了一定的辨識力再去看。找個好一點的專家請教。專家不一定有“唬人”的頭銜,要水平高、人品靠得住。就跟看病一樣,哪個專家好,聽聽周圍人的評價,自己再接觸一下,慢慢就有感覺了。
談投資:門檻仍然很高
記者:在國外,藝術品被視為和房地產(chǎn)、股票并列的三大投資渠道。有一種說法,目前我國樓市和股市疲軟,今年會有大量的錢涌向收藏界。
馬未都:香港蘇富比和嘉士德剛剛結束的拍賣會確實超乎人們的預期,大量資金流向藝術品市場,這是一個風向標。但是和股市、樓市不同,沒多少文化的老頭老太,炒起股、買起房來也會熱火朝天,而藝術品投資門檻較高,不會“遍地開花”的。
記者:在財力和眼力相對欠缺的情況下,普通市民怎樣選擇藝術品來投資?
馬未都:我國目前的藝術品投資,供普通市民參與的不多。國外的投資渠道相對多些,比如藝術品拆分基金,能把價值1000萬的一件藝術品,拆分成1000份,每份1萬塊,你可以按自己的能力購買,不需要對真?zhèn)巫髋袛?,只等著升值?/p>
不過從長遠來看,收藏本身就是財富積累的過程,市民可以選擇有信譽的拍賣行和文物店,買一些價格不高但有升值潛力的“原始股”。哪些升值我說的不一定準,但可以提醒大家的是,凡是一些變量的、能不斷生產(chǎn)出來的,要謹慎介入。還有市面上風行的黃金書、金箔畫、錢幣之類,買之前多掂量掂量。
記者: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張曉剛的油畫又拍了4000多萬港元。近年來,我國當代藝術品市場似乎很火暴。
馬未都:從世界范圍來看,當代藝術品都有一段火暴時期,不光中國,全世界都是這個情況。但是經(jīng)過幾十年的沉淀,最終能載入史冊的,很少?,F(xiàn)在看我國當代藝術,跟20、30年后再看,是不一樣的。熱鬧的背后,賺錢的永遠是少數(shù)。
談鑒定:呼吁司法介入
記者:專家鑒寶現(xiàn)在很普遍,聽說您鑒定一次收費300元?
馬未都: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我也算是收藏界老大吧,鑒定一次只收300塊,還要被人罵。我為什么收費?第一,博物館也要維持生計。第二,組織一次鑒寶,瞧那陣勢,來的人排著隊,都大包小包的,你得維持秩序、管他們喝水、招呼他們參觀博物館。鑒寶過程更痛苦,你說是真的,他眉開眼笑;你說東西不對,他立馬跟你翻臉。
記者:前段時間,南京收藏界有人推出“保真鑒賞”,每件藏品收取一定費用,如果有更高規(guī)格的專家對鑒定結果提出質(zhì)疑,雙倍退還價錢,并將之稱為“規(guī)范鑒定市場”,您怎么看?
馬未都:要講規(guī)范,必須做出司法意義上的保證才有意義。否則,再多的專家、再多的承諾,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美國有個“藝術品評估”小組,受國家稅務局委托,由法律界、古董商、學者等組成,評估和鑒定報告具有法律效力。比如,張三要繼承一筆藝術品遺產(chǎn),小組評估1億美金。他如果同意就按這個數(shù)交稅;不同意就公開拍賣,不管拍2億還是5000萬,都按實際拍賣價交稅。拍賣價絲毫不影響“藝術品評估”小組的地位。還有,它們的社會監(jiān)督機制非常有效,評估小組的人很難被“買通”。
記者:北京大學等高校開設文物鑒定專業(yè),勞動部職業(yè)技能鑒定中心也啟動了文物鑒定資格培訓計劃,經(jīng)過培訓就能拿到文物鑒定資格證書。這種“速成”的培養(yǎng)能發(fā)揮什么作用?
馬未都:打個比方,北大的像音樂學院學唱歌,勞動部的就像工人文化宮學唱歌,一段時間培訓后,你知道該怎么發(fā)音、怎么唱。但是出來后能否登臺,是個問題;能否讓觀眾認可,還是個問題;能否唱成劉歡那樣,就是個終身問題了。
談私人博物館:
不能指望政府輸血
記者:您建立了國內(nèi)第一家私人博物館,以公益為目的,運營怎么維持?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不以賺錢為目的,目前展出4000平方米,最終要達到15000平方米,那樣的話一年光維持費用就要1500萬。怎么辦?我得靠博物館的品牌來拉贊助。上海博物館有終身冠名,比如徐展堂陶瓷館等,我們是找企業(yè)冠名,按年計算。目前,美國IDJ風險投資、奧迪、瑞士信貸銀行都和我們有合作。
記者:有一些藏家,也想建私人藏館,可是苦于“無錢、無場所”。
馬未都:全世界有個通行標準,將博物館擁有量作為衡量是否進入發(fā)達城市的標準。就像裝飾家居要插鮮花一樣,博物館展出的收藏,就是一段鮮活的歷史。私人藏館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也很重要。不過既然是公益,就不能指望政府“輸血”,要靠自己去想辦法。
談自己:
一生做成一件事就夠了
記者:很多文物專家都有主攻方向,您似乎可以和各領域?qū)<覍υ挘?/p>
馬未都:長期以來,我國文物研究注重縱向深入,研究人員一到單位,分配你干一行,別的你就別想插手。所以往往有這樣的現(xiàn)象,同一考古隊,主攻玉器的,對陶瓷一竅不通。這是歷史的局限。我不屬于正統(tǒng)文物研究系統(tǒng),我在縱深研究的同時,喜歡橫著比較。同一時代的文物有許多關聯(lián),比如說,一個不知道年代的家具,我拿乾隆時期的瓷器作為標準物對照后發(fā)現(xiàn),它們紋飾如出一轍,這至少說明它們之間有密切聯(lián)系。
記者:您之前說過,要通過您的傳播來“輸出文化”,讓大家對收藏從關注金錢往文化上轉移。上《百家講壇》是出于這個目的嗎?
馬未都:是的。這么多年來,談起收藏,大家都很關注錢,這個樂趣應該淡一點。也就是說,眼里不能盡是錢。我做過多年編輯,對文物的理解和判斷力超過一般人,我始終認為,一個人對文物的理解必須依賴文化,文化的傳播是收藏的根本。《百家講壇》中,我要講的50節(jié)課都盡量回避錢,而把觀眾的關注點往文化上轉移。拿我這次簽名售書來說,是講家具的,月底還要出一本瓷器的,這兩本都側重文化研究,關注文物的成因和背景,讓大家從中悟出收藏的道理。一個人的努力,也許不會有什么效果,但是我希望通過這個主流頻道,讓收藏發(fā)出文化的聲音,讓中國收藏界的“拐點”提前到來。
記者:走上《百家講壇》,這是不是您從民間的草根收藏家轉變?yōu)槭詹仡I域?qū)<覍W者的標志?
馬未都:由于《百家講壇》的地位,說它是轉折點或標志,我覺得沒什么不妥。我在收藏之初就開始了對文物的研究,這是我的職業(yè)習慣,原來是編輯嘛!刨根問底的毛病從小就落下了。
記者:您從收藏中最大的獲益是什么?
馬未都:人生的樂趣。俗一點來說,我便宜買的東西升值了,賣,心里總是高興的。炫耀的樂趣也有,能上《百家講壇》給全國觀眾講課,雖然備課很辛苦,但是我很滿足呀。最重要的是,按照我的理想,我的博物館將有效地留給社會,這是我最大的樂趣。對我來說,一生能做好這一件事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