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錄
【摘要】對于語文課的教學存在很多爭議,特別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中的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誦讀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結論說出太快;三是討論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賞不足,理性說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閱讀結束太快,歸納起來便是“過程”展開不足,“結論”得出太快。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努力地帶領學生在課文中多走幾個來回。做到如下要求:一、口讀心思,加強語言的揣摩與習得;二、填補“空白”,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三、激疑啟思,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關鍵詞】閱讀教學;效率;語言揣摩;問題意識
The Experience in Enhancing Reading Teaching Efficiency
Liu Jin-lu
【Abstract】There are many disputations regarding Chinese class teaching, specially reading teaching. Insufficiency in the reading teaching mainly displays in several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the insufficiency in reading aloud, the analysis involvement is too quick; Second, the insufficiency in mastication, saying conclusion is too quick; Third,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discussion, dispelling difference is too quick; Fourth,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appreciation, rational showing is too quick; Fifth,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conformity, finishing reading is too quickly. Then it induces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launching “process”, and obtaining conclusion is too quickly.
Therefore, we should lead the students in the reading teaching to walk diligently in the text back and forth.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requests: First, the mouth reads the thoughts, to enhance estimating and attainment of language; Second, fill blank, to rich students spiritual home; Third, doubts violently opens thinking, to strengthen students ' consciousness in questions.
【Key words】Reading teaching;Efficiency;Estimating of language;Consciousness in questions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反映閱讀教學難,學生很少能真正地走進文本。我總結閱讀教學中的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具體表現(xiàn):一是誦讀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結論說出太快;三是討論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賞不足,理性說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閱讀結束太快,歸納起來便是“過程”展開不足,“結論”得出太快。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努力地帶領學生在課文中多走幾個來回,總結一下閱讀教學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1.口讀心思,加強語言的揣摩與習得
語文到底要教什么?根本的是在教言語。一篇文章擺在面前,我們看的往往是它說了什么,以及是怎么說的,即“言語內(nèi)容”和“言語形式”。而在語文教學中,言語形式是更為關鍵、更為本質(zhì)、更為重要的東西。我們在上課時常常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本的內(nèi)容。而且再復雜的文章也只須一句話便可概括出來。一部《西游記》我們可以概括為唐僧師徒四人歷經(jīng)磨難戰(zhàn)勝妖魔到西天取回真經(jīng)的故事。這當然是在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但這樣概括出來的語句只會讓我們感到索然無味。再如,唐詩大多數(shù)是寫征戍、謫遷、恨別、傷時、思鄉(xiāng)、懷國之作。就其內(nèi)容而言,我們只須讀幾十首就可了解個大概。但為什么唐詩卻成了詩歌的海洋,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百讀不厭呢?原因就在它擁有千姿百態(tài)、異彩紛呈的言語形式。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只有牢牢地抓住文章“怎么說”,即“言語形式”這個根本,才會上出“語文味”,而不至于上成政治課、歷史課等其他課程。
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重點放在語言的揣摩和習得上,讓學生反復誦讀文本,使文中的語言如出于自己之口,這對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匯以及領會課文內(nèi)容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教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這篇課文時,如果沒有反復的誦讀,即使老師把課文講解得天花亂墜,學生也很難領會到文章中豪邁的意境。
2.填補“空白”,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
20世紀60年代崛起的接受美學引起了一系列對文學看法的巨大變化。在它看來,作家完成的作品還只是一堆印刷符號,它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圖式結構,有著不確定性。作品的意義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讀者的賦予。作品之所以是意義的來源之一,是因為文本有一種潛在性,它是讀者在閱讀時實現(xiàn)意義的前提條件。這種潛在性就是文學作品中的“不確定性”與“空白”。
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如果不用想象和理解將不確定的部分予以確定,將各層次上的空白予以填補,將被省略的聯(lián)系予以恢復,將不連貫的圖景予以整合,他的閱讀就很難進行下去。所以閱讀往往就是連續(xù)不斷地確定和填補文本中的未定點和空白的過程。而且文學文本所包含的不確定性和空白愈多,給讀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間愈大,愈能激起讀者參與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活動也才會成為真正的精神享受。高爾基說:“只有當讀者像親眼看到文學家向他表明的一切,當文學家使讀者也能根據(jù)自己個人的經(jīng)驗,根據(jù)讀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識的累積,來‘想象——補充、增加——文學家所提供的畫面、形象、姿態(tài)、性格的時候,文學家的作品才能對讀者發(fā)生或多或少強烈的作用?!?/p>
文學作品中那些意味深長的設計和表達往往會令讀者回味無窮。《紅樓夢》中林黛玉臨終前,只說了半句話:“寶玉!寶玉!你好……”這半句話歷來被認為是高鶚續(xù)書的神來之筆,就是因為它潛在的信息無比豐富,我們每一個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體會黛玉此時百感交集而又難以言傳的內(nèi)心活動。
因此,我們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空白,學會利用自己的經(jīng)驗、想象來填補空白。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使他們敏銳的語感能透過語義的表層意義觸摸到內(nèi)在的意蘊。而不應越俎代庖,解釋得過多過細,以自己的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體驗。更不要用教參或?qū)<宜f的“標準答案”來禁錮學生的思維。
3.激疑啟思,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
有人指出,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基本上是一種去問題化的教育。提問成了老師的“專利”,回答問題是學生的“本分”。老師就課文內(nèi)容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就像戰(zhàn)場上的指揮員指著敵人的暗堡,大手一揮:“上!”于是群起而攻之,把一個個問題順利解決了,暗堡也一個個夷為平地,于是大功告成。
這樣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問題意識反而不斷地弱化,課堂上的學習氣氛越加沉悶與壓抑。所以我們總感覺到越到高年級,學生越學得呆板而缺少生氣。這無疑是我們教育的一大悲哀。尤其是在現(xiàn)行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的評價機制更多地著眼于學生是否能準確地回答教師向他們提出的一個個瑣碎而死板的問題,而這種準確性又是以教師本人或教參上的理解為參照系統(tǒng)。在考試改卷時,我們的教師總是抱著死板的條條來衡量學生的答案,或者純粹是“跟著感覺走”,給完分后都不知道學生到底答了什么。每年的各種考試中那么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答案屢屢遭到否定。因此在文章的感知理解上,學生都不愿意或不敢從自己的獨特視界出發(fā),對文章作出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產(chǎn)生出創(chuàng)造性的意義,而是努力去追尋、猜測教師或教參上對文章的答案。而一旦猜對了這些所謂的“標準答案”,也就意味著感知的結束和勝利。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這樣被矮化與扼殺了。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痹凇端刭|(zhì)教育在美國》一書中,一個美國教授說:“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痹摃髡咭舱f:“沒有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就沒有創(chuàng)造。而對常規(guī)的挑戰(zhàn)的第一步,就是提問?!薄墩Z文教學對話論》中王尚文教授如是說:“我們應該樹立這樣一個觀念:一個能把教師問倒的學生是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好學生;而一個教師如果被學生的問題難倒而無法從現(xiàn)有答案中作出明確解答時,這不是教師教學的失敗,而恰恰是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成功。”所以,他認為:以激發(fā)問題為目的,還是以掌握知識為目的,是中國教育的關鍵問題。
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確實應該樹立問題意識,時刻想到:這節(jié)課我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了嗎?
收稿日期:2008-12-29
作者地址:山東省安丘市景芝鎮(zhèn)中心學校26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