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梅
【摘要】從文言文教學,高考辨析病句復習及詩歌教學三個角度,來說明詞間的意義切分問題雖小,但在語文教學中關系重大,決不能等閑視之。
【關鍵詞】語文教學;切分
Discuss the meaning slice a cent
Liu Su-mei
【Abstract】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learn from the text speech, Gao Kao3 differentiate and analyze the sentence of disease to review and verse teaching three angle, elucidation phrase of the meaning slice cent although the problem be small,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relation graveness, will never ability regard it idly as of no importance.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Slice a cent
常言成敗在于細節(jié),對語文的教學研究也不例外,細微處有大文章。由于一字之差造成巨大經(jīng)濟損失的“鳥魯木齊”事件,可以因標點位置不同而讓遺產(chǎn)有不同歸屬的故事都讓我們耳熟,更改一字境界就不一樣的詩詞佳話多不勝數(shù),如“推敲”的故事,“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就令王安石先生頗下了一番功夫。以上所談的一個字,一個標點似乎是語文中很的小問題了,而在一個語句中沒有也無法出現(xiàn)標點符號時詞間的意義切分問題,這問題似乎更小,可就是這小小的問題卻大有研究。
早在先秦時代就有關于“夔一足”歧義的著名故事?!啊秴问洗呵?察傳》載: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哀公問孔子:“我聽說夔只有一只腳,可信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足夠了)。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這就是因意義切分不同而導致不同的理解所鬧的笑話。“夔一足”意義切分應為“夔一//足”(夔一個就已足夠),而不是“夔//一足”(夔只有一條腿)。
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舉例說明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意義切分這一看似很小很小的問題。
1.文言文教學
1.1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碰上與現(xiàn)代漢語形同的雙音節(jié)詞時要注意進行正確的意義切分,比如:
1.1.1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多u忌諷齊王納諫》“地方”應切分為“地//方”,“地”即“地方”,“方”即“方圓”
1.1.2所以遣兵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而欓T宴》“非常”應切分為“非//?!?“非”即“不”,“常”即“一般”,“非?!币鉃椤耙馔獾淖児省?作名詞。
1.1.3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魚肉”切分為“魚//肉”,即“魚和肉”,意為“被欺凌的對象”。
1.1.4璧有瑕,請指示王?!读H藺相如列傳》。
1.1.5“指示”切分為“指//示”,“指”意為“指出”,“示”意為“給人看”。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秳駥W》
“用心”在這里應切分為“用//心”,“用”是“因為,由于”的意思?!坝谩边@個意思許多人不知,就把“用//心”簡單地等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用心”。 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對“用”有這樣的解釋:“……⑸介詞。因為,由于?!妒酚?李廣傳》,‘廣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002年高考中就選考了《史記-李廣傳》一文。
上面所舉的“地方”“非?!薄棒~肉” “指示” “用心”等詞語在閱讀時都不能隨意把它們當成現(xiàn)代漢語的一個雙音節(jié)詞來進行意義切分,而應把它們切分為兩個單音節(jié)詞來理解。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要注意區(qū)分與現(xiàn)代漢語形同的古今異義的詞。
1.2在古代漢語中也存在復音詞,我們同樣不能把復音詞當單音節(jié)詞連用來切分。我們看下面的例子:
1.2.1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冻鰩煴怼贰!按嫱觥逼浮巴觥?“存”無義。
1.2.2所以遣兵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而欓T宴》?!俺鋈搿逼浮叭搿?“出”無義。
1.2.3陟罰藏否,不宜異同?!冻鰩煴怼??!爱愅逼浮爱悺?“同”無義。
1.2.4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短一ㄔ从洝??!斑h近”偏指“遠”,“近”無義。
1.2.5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墩摲e貯疏》。“饑穰”偏指“饑”,“穰”無義。
上面例子“存亡”“出入”“異同”“遠近”“饑穰”均不能切分為兩個單音節(jié)來理解,這些是古漢語的偏義復詞。所謂偏義復詞是由兩個語素組成,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代表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閱讀時要把這兩個語素當成一個詞來切分。
2.辨析病句
在考試大綱規(guī)定學生必須會辨析的六種病句中有一種是表意不明,表意不明可分為有歧義和指代不明。如果一句話有兩種意思就視該句是有歧義的病句,這類病句常帶有很大干擾,學生不易辨認。
在復習高考辨析病句這一專題時,我曾做一個小小的試驗。我在黑板寫下這句話:“不適當?shù)毓芙毯⒆?對孩子成長不利”。我要同學們討論這句是否有病,給兩分鐘思考,居然沒有人認為這是個歧義句。我把句子下作如下切分,才讓大部分同學恍然大悟,少量同學在我進行解說后才勉強意識到這真是一個有歧義的病句。“不//適當?shù)毓芙毯⒆?對孩子成長不利。(強調要加強對孩子的管教)”、“不適當?shù)?/管教孩子,對孩子成長不利。(強調對孩子管教要適當)”同學們沒發(fā)現(xiàn)這句是歧義句的原因,我認為是他們還沒有注意到意義切分這個小問題,下意識使用其中的一種切分,感覺句子通順,就以為是沒有語病了。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2.1我要炒肉絲??衫斫鉃椤拔乙?/炒肉絲?!?“炒肉絲”是一道菜名,也可以可理解為“我要炒//肉絲。”“炒//肉絲”是動賓結構。
2.2小剛和小華的爸爸到學校里來了?!靶偤托∪A的爸爸” 可理解為“小剛//和小華的爸爸”,來校的是兩人,一個是小剛,一個是小華的爸爸;可理解為“小剛和小華的//爸爸”,來學校的是爸爸一人,是小剛和小華的爸爸。
2.3縣里通知說,讓趙鄉(xiāng)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5日前去匯報” 可做兩種切分:15日前//去匯報,15日//前去匯報。一是說十五日之前去匯報,一是說十五日這一天去匯報。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都是讀起來通順,但認真進行意義切分確是產(chǎn)生歧義的病句。經(jīng)過老師點撥,再適當作一點題,同學們會有明確的思維,懂得沒有停頓的句間意義的切分是令句子產(chǎn)生歧義的原因之一。
3.詩歌教學
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也不可小瞧這切分問題,因為小小的不同切分會影響對詩歌意思的理解。
我們來看一首小詩:
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紅泥小火爐”此句中的“小火爐”,一般人都認為指的是小小的火爐,切分為“小//火爐”。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有“……泥爐既小巧又樸素,殷紅的火,映著浮動泡沫的綠酒”的解釋。
殊不知在這里“小”是修飾“火”指的是溫酒用的文火。“小火爐”即生著小火的爐子,應切分為“小火//爐”。“小火//爐”與上句的“新醅//酒”對仗工穩(wěn),如讀作“小//火爐”不但破壞了原有的對仗,也破壞了原詩優(yōu)美的意境。
我們來研讀曾博得白居易的“掉頭苦吟,嘆賞良久”,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應如何切分呢?這就看 “花”是理解為名詞,還是動詞“開花”呢?
如把“花”當名詞,這句就可以切分成“朱雀橋邊//野//草花”,意為“在朱雀橋邊長著野草野花”。似乎也合情理。但把“花”理解為動詞就更有說服力了。在字面上“朱雀橋邊”和“烏衣巷口”偶對天成,自然“野草花”和“夕陽斜”也可看成對應關系?!靶薄毙稳菰~活用作動詞,“斜照”的意思?!盎ā毕鄬涂梢岳斫鉃閯釉~“開花”。這樣“花”“斜”兩字就寫出了景物的動態(tài)。過去繁華的朱雀橋如今野草長得異常茂盛正開花,昔日車水馬龍的烏衣巷現(xiàn)在只有一抹夕陽斜照,敗落凄涼的意境就給渲染得淋漓盡致。此句應切分為“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從上面分析的兩首詩歌來看,我們會體味到詩人為恰當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是多么精心地錘煉語言。我們在教讀詩歌時也應用心,可不要因為切分不當而破壞原詩的意境,甚至誤導學生。
在高中語文第二冊(人教版),我們學習了我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文中朱先生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要求我們無論是閱讀或寫作,都不能懶,也不能粗心,要有嚴謹?shù)木?。我想在語文教學中留心意義切分這個看似很小的問題,一樣是體現(xiàn)教學者嚴謹?shù)膽B(tài)度。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地址:廣西南寧市第三十一中學5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