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英
稻田養(yǎng)魚的水體環(huán)境相對較狹窄,每到盛夏水溫過高,加上魚類排泄物增加,水質很易污染而缺氧。因此,在稻田養(yǎng)魚中,防暑降溫,以求安全度夏是最重要的,其具體措施有:
1.疏通魚溝、魚溜夏天稻田、魚溝、魚溜中最易堵塞或沉淀泥沙而變淺。因此要隨時檢查,正常情況下也應3~4天清理一次溝溜,魚溝隨時保持寬40厘米、深30厘米,魚溜深60~80厘米,做到溝溝通暢,魚能在溝溜間自由活動。
2.保持合理水位養(yǎng)魚稻田水位最好控制在8~15厘米之間。當稻田需排水曬田時,排水流速不能過快,否則魚會被擱淺以至干死在稻田中。在淺灌或曬田之前,要先檢查魚溝、魚溜,防止淤泥堵塞。平時注意清理維修進出口的攔魚設備。若發(fā)現田埂倒塌或有漏洞時,應及時修補或堵塞。盛夏季節(jié)水溫有可能達到35℃以上,此時應加注新水或換水降溫。陰雨天時,要防止洪水漫埂,沖垮攔魚設備,造成逃魚現象。
3.合理追施化肥養(yǎng)魚稻田合理追肥,既可使水稻增產,也能培養(yǎng)水體中的餌料生物,以供魚類攝食,施用化肥的數量和種類要合理,應本著“量少次多”的原則。通常每667平方米施尿素4~5千克,或硫酸銨5~7千克,施過磷酸鈣3~5千克,因氨水對魚類具有殺傷力,不宜作稻田養(yǎng)魚追肥施用。追施化肥時應排淺田水,使魚集中到魚溝和魚溜中,然后再施化肥,所施的化肥被水稻和泥土吸收,再加水至正常深度。
4.嚴格施用農藥夏季養(yǎng)殖稻田施用農藥,一般應選擇高效低毒農藥,敵百蟲、樂果、葉蟬散、辛硫磷、殺蟲雙、多菌靈、井岡霉素等可在養(yǎng)魚稻田中酌情施用;魚藤精、銳勁特、菊酯類農藥、呋喃丹、蘇化203等對魚的毒性大,絕對不能施用。在施藥前,要先把魚趕進魚溝或魚溜內,關好進水口,堵住出水口,然后噴藥。如果田塊較小或者沒有魚溝、魚溜,可把水層加深到20厘米左右后再施藥,以降低水中農藥濃度,施藥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將稻田劃成幾片,輪流施藥,讓魚在田中有回避的地方。二是農藥采用噴霧或噴粉法施用,不宜撒施或潑灑。三是應順著風向噴藥,霧滴力求細小,并且盡量噴到稻葉上。四是施藥3天后稻田中再放進新水,讓魚進入稻田。四是施藥后,如果魚出現中毒昏迷現象,應立即撈起,放到未施藥的稻田里喂養(yǎng)
5.投餌適宜投餌質量要好,草料要新鮮,配合餌料要精;投喂量一次不能過多,以每次吃完為宜,防止殘餌沉積,使水質惡化;投餌時間以早上7時和下午6時左右為好,切忌中午高溫時段投餌,餌料最好投在魚溜內,因溜內水較深,便于魚群集中攝食,也減少殘餌沉積。
6.搭好涼棚遮陽夏天,為防止水溫過高而影響魚類正常生長,除了保持稻田一定水位外,最好在魚溜上方搭一個涼棚遮陽;同時還可以在魚溜內適當放養(yǎng)一些水浮萍等水生植物,既可作魚類的餌料,又可起到遮陽避暑的作用。
7.預防魚病放養(yǎng)魚苗前應清理稻田四周雜草,埂邊用石灰消毒;日常管理中注意隨時觀察,如查到個別病魚,應立即撈起,避免傳染蔓延。
8.解決淺灌與曬田稻田養(yǎng)魚常用方式有二種:一是田凼式。即在稻田中挖1米以上約占面積5%~8%的水凼。這種方式把稻田養(yǎng)魚與田塘、庫水養(yǎng)魚技術結合起來。二是壟溝式(半旱式)。就是將田分廂,起壟、開溝,壟面種稻,溝內蓄水養(yǎng)魚。壟溝式改善了稻魚生長生態(tài)條件。淺灌與曬田與養(yǎng)魚有一定矛盾,只要建好了魚溝和田凼,需要淺灌和曬田時,水位下降,魚便入魚溝、魚凼中,矛盾便可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