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延芬
我的舅媽高高的個子,1米78,裹著的小腳只有小香粽那么大。她有10個兒女,因此,在那個年代,解決兒女們的溫飽問題就是我舅媽的“專職工作”。在我的記憶中,舅媽不是坐在紡線車前,就是坐在那老式的織布機上。因為她的腳小,舅媽一生沒有什么運動量,但舅媽一生活到96歲,這一年齡,即使在當下,也算得上是高壽了。
舅媽的長壽秘訣在哪兒呢?這要從舅媽長期從事的“工作”說起,舅媽一生的“工作”就是紡線和織布。
紡線的傳統(tǒng)姿勢是盤坐。這種盤坐,一般是以散盤或平盤的狀態(tài),端坐在玉米皮編織的草墊子上面的。這種勞動式的、大眾式的自然盤坐,與宗教式的在蒲團上的盤坐,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當雙腿盤坐時,原來滯留于腿部的約相當于人體血液總量的近1/3的血液,將向上返流。上體的血液供應量一下子增加了1/3。臟器和大腦就得到了充分的滋潤和營養(yǎng)。大腦相對貧血的現(xiàn)象便得到了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疲勞也會很快消除,同時,人的免疫力就可以大大提高。上體的血流量增加,有助于臟器的清理,有助于把體內(nèi)的毒素和廢物排出體外,使人體工作系統(tǒng)保持于清潔狀態(tài),從而延長人體機器的工作壽命。人體各器官性能狀態(tài)優(yōu)良,人的健康長壽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獻記載,一個人如果一天靜坐一二次,每次1小時左右,不日即有良好的效果。傳統(tǒng)的農(nóng)婦紡線,往往起早貪黑,一坐就是二三個小時,等于把每天1/4的時間用于“宗教修行”,獲益也就遠遠高于常人。
紡線時,右手的搖轉是個圓圈運動,左手的抽線回線也是圓圈運動,身體的擰轉還是圓圈運動。而織布時,雙腳的交替踏踩是前后劃圓運動,雙手的交替投梭是前后平圓運動,與之相應的身體擰轉是左右運動;雙手推檔和與之相應的身體的俯仰同樣是縱立位的圓圈運動。
手法的舒張運動能使筋骨舒暢,可謂:“易筋”。脊椎的伸縮搖轉可以直接按摩脊髓及中樞神經(jīng),可謂:“洗髓”。一個人每天“易筋洗髓”大半天,她的身體還能不健康?!
(編輯祝健)